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接近仁者,想一想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仁者??,以及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善学者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想一想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仁者?

一位真正的仁者,人们见到他自然会生起敬畏,因为他说话坦诚直率,没有避讳,而且不会有谄媚之态。

仁者有什么样的不共德相呢?子贡赞叹老师说,夫子有五种德相:温、良、恭、俭、让。也就是温和敦厚、善良、恭敬庄重、俭朴、谦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有三种看似互相矛盾的变化:远远看着,他是那么庄严而令人敬畏;靠近他时,却感觉他透着一股温和与慈悲;而听他说话,又是那么严厉。这就是仁者的德相。

其实每一个行业的人都有相,老师有老师的相,商人有商人的相。至于官员,廉洁则是最基本的德相。

明朝正统年间有一位巡抚叫于谦,他要进京奏事。当时有个惯例,就是官员进京都要给宦官送些金银珠宝之类的礼品否则就办不成事。但于谦什么都不带。有人提醒他,就算不送金银,送点土特产做个人情也好。但于谦甩了甩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今天,“两袖清风”这个成语,被人们用来形容为官者的正直和廉洁。

廉洁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有德的官员理应如此。而且,人们信服的就是德行。为什么孔子“望之俨然”?为什么大德们行住坐卧中能透出威严?就是因为有德。由于德行所感,人们自然会感到敬畏和爱戴。仁者的威严不是装的。谁都知道,装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被看破,而且也装不久。所以,与其装,不如真正修德。

为什么于谦可以“言不讳,色不媚”?还是因为有德。因为有德,所以有原则,有什么说什么,了解真相就说真相;而且,他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屈服于利益要求或别人的认可,以各种违心的姿态向人献媚。但遗憾的是,伴随时代变迁,道德一再受到冷落,人们今天最重视的是财富、地位和暂时的利益。其实求利未尝不可,古人也认为正常,但求利的出发点或者说动机这一点很重要。

明代的方孝孺曾经说过:“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君子求利,是为利他;小人求利,只为利己。可见,利他还是利己,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道德界限,愿意利他的人,可以成为君子甚至仁者。我们不妨检视一下自己,有谁愿意成为仁者?

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是一位真正的仁者。上师除了具足世间仁者的德相外,还具足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里讲到的一切出世间圣者德相。我想,这主要源于上师的修行和证悟力量,也因为如此,上师才能在当代创建这样一所佛学院,并显示非同寻常的摄受力量。

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讲,有跟世人相同的地方,因为他要随顺世间;也有跟世人不同的地方,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凡夫的心和行为,身口意一切所为都是清净无垢的。

当我们遇到这种具有殊胜境界的上师,看他们吃饭、走路、说话,会觉得跟我们没有两样,我们做什么,他们也做什么,甚至还会开开玩笑。但我们必须了解的是,他们不论做什么都没有执著。我们看电影会沉浸其中,跟着哭啊笑啊,吃东西会贪执味道,但他们不会。他们会说“好看”“好吃”,但不会执著,更不会把这些当做人生目标,他们随顺你,只是为了度化你。

和一般的善意关怀相比,这种由证悟导致的大慈大悲是那么不同。因为对前后世缺乏了解,儒教的爱或世俗的慈善,只能帮助人类短短一世的生活。而佛教上师们的爱要深刻和长远得多,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证,不仅愿意为你的今生带来安乐,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为每一个与他结缘众生的来世负责:令其离苦得乐,乃至成佛。这是佛菩萨才会有的悲愿和行为。

有深刻证悟的上师,不会像一条小溪,一看便知道深浅,而是很难测度的。诚如《水木格言》中说:“言少含笑知要,众人悉皆畏之,默默荡漾江河,深度难以估计。”真正的大德话不多,他常面带微笑,说什么都切中要点,就像默默流淌的江河般难以测量,所以人人敬畏。上师如意宝就是这样的人,“望之俨然”,佛学院里每一个人都怕他,但又那么地恭敬和爱戴他。见过上师如意宝的人都相信,他是真正化现在人间的菩萨。

说到这里,我顺带讲讲依止上师的问题。上师就像老师,接引你走入佛门,教你佛教知识。但上师又不同于老师,因为上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引导你走向解脱。不同的上师有不同的法相,别解脱乘有别解脱乘上师的法相,菩萨乘有菩萨乘上师的法相,金刚密乘有金刚密乘上师的法相。

我常常强调,一个想学习显密教法的人,在与某位善知识结上法缘之前,一定要先观察,观察好以后再依止。但现在有很多欠缺佛教知识的人,总是过于急切地结法缘——先听法、受灌顶、接受传戒,然后才观察;一观察,觉得有问题,又马上舍弃。这个过失很大。

一生依止几位上师是可以的,但依止了又舍弃——把他的法本扔掉、

论语中孔子认为能称得上仁的都有谁

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

司马牛、孟武伯、樊迟、子贡、颜渊等都曾向孔子请教过关于“仁”的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说法不一,内涵也不一样.一部《论语》,孔子对“仁”的解释多种多样.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司马牛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对子张却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对樊迟则说,“爱人”就是“仁”.除此之外,《论语》中还有许多歧异的说法,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孔子不同的说法,我们从孔子对曾参谈的一段话可大致推知“仁”的真实含义.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告诉其他同学“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用现代的话说,对于不管干什么事(当然是益于社会的好事)都要尽心竭力,忠心恳恳;对人要宽以待人,仁慈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孔子从不轻许以“仁”,他在答复许多学生“不知其仁”的讲话里面,只说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也未必说颜渊就是仁人.对于令尹子文和陈文子,只说他们是“忠”或“清”,却不同意他们是“仁”,“仁”的标准何其高也.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仁”并不是孔子学说中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因此,依孔子的意见,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就可以许他为仁.所以,孔子说管仲不俭,不知礼,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不是放大了的对“仁”更深刻的解释.实际上孔子对“仁”的解答是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各人不同的内在修养和外部表现、人品、秉性等,而取不同的含义.

想一想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仁者

仁者
  辨析: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者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者就是“仁”。
  详细解析:
  1.有德行的人。   《左传·定公四年》:“《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唯仁者能之。”《论语·子罕》:“ 子 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墨子·节葬》:“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南史·孔灵符传》:“夫题里逆心而仁者不入。” 宋 石延年《曹太尉西师》诗:“仁者虽无敌,王师尚有征。”明·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加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于戏,没祀以仁者之粟,奚五鼎之足云。”   
  2.有恩情的人。   《礼记·丧服四制》:“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 郑玄 注:“仁,有恩者也。” 孔颖达疏:“孝子居丧,性有仁恩则居丧思慕,可以观其知爱亲也,若不爱亲,则非仁恩也。”   
  3.佛教语。对人的尊称。   《大日经疏》卷四:“梵音尔儞,名为仁者。”《法华经·序品》:“四众龙神,瞻察仁者。”
  我在这列几个仁者:荀子 唐张九龄 管仲 柳宗元 孟子 子贡 陶觉 宋朱熹 诸葛亮等人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成得上真正的好人呢?什么样的人又能称得上坏人?

在孔子的思想中,好人是分不同方面的。仁者是好人,君子是好人,智者也有可能是好人。忠臣有可能是好人,良主亦是如此。关于每个方向,《论语》中都有明确的语句加以规范,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里就是弟子),指标是不一样的,这叫做因材施教。例子很多,就像在为政第二里面的好多人都问孝,答案都不一样。坏人么,《论语》里面批评的语句就可以说是形容坏人的,例如说什么富、贫不以其道得之。但是有一些批评的语句不能说是坏人,比如批评宰我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只是批评宰我的行为之懒惰,不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坏蛋,而且事实上他是孔子弟子中言语方面首推之人。有一点需注意,与君子作对比的经常出现的“小人”可不是现在的卑鄙小人,大部分语句中“小人”是平庸的人。

孔子为什么肯定管仲为“仁者”?

管仲比孔子早171年,对于这位前辈,孔子既有贬的评价,也有褒的评价。孔子认为管仲“器小”,“不节俭”、“不知礼”。这是“贬”的评价。孔子说:“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是“褒”的评价。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开创了自周统一以来中原少有的安定团结局面。所谓“九合诸侯”,是说由齐国牵头召集了九次诸候会盟,维护周王室的王位正统。在这个过程中,尽管齐国实力比较雄厚,但并没有以强力相威胁、挟持,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称管仲的功劳是“仁”的行为。
齐国为春秋五霸之一。一个国家称霸,实际是显示自己的强大,以获得他国的认同。然称霸有两种途径,一条是文明仁义的途径,另一条是野蛮武力的途径。管仲选择了文明仁义的途径,所以受到了孔子的称赞。

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算仁?

针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在教学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学生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强调做人要正直和仁德,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虽然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些人只是靠暂时的侥幸避免灾祸,迟早要跌跟头的。孔子认为,做人除了要正直外,还要仁德,因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并且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而且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那么怎样做才能算仁呢?孔子认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