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设计,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了解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芙蓉楼送辛渐刘美娟教案。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森屿麋鹿」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了解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针对本次教学实际,粗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缺陷的课才有探讨的价值和改进的动力,通过实际教学,也呈现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1、教师的语言和说话的口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而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要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诗人。2、要关注学生的感受,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应环环相扣,不露痕迹。如:让学生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这样提问显得有些生涩,破坏了学习这首诗的整体感。何不这样问:读着这首诗,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来体会,再出示《芙蓉楼送辛渐(一)》再次抓词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就从整体到部分,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3、教学的主线要明确。理解后两句时,应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想,辛渐即将返乡,诗人可能会让他捎回什么去呀?,再插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对诗人遭遇的了解中,就会明白诗人那种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品格。最后作为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出示了《出塞》,我们的目的不要为了拓展而补充,而是要从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诗人,即使两次被贬谪,但是仍然关心边关,心向祖国,这不仅是对诗人的多元解读,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受到一种熏陶。

  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无论是自身的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以人为本,完善自己,改进课堂,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

  附:教学案例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