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以花的姿态ヽ」消息,近日,伊哈布·哈桑 后现代转向,伊哈布•哈桑的《走向一种后现代概念》的原文名字是什么??引发热议,哈桑·萨巴哈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伊哈布•哈桑的《走向一种后现代概念》的原文名字是什么?

【英文书名】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英文版出版社】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中译版书名】后现代的转向(后现代文化与理论论文集)

译者:刘象愚

出版社:时报文化

----------------------------------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全名是伊哈布·哈比·哈桑Ihab Habib Hassan,埃及裔美国人,是后现代主义最早的评论学者之一。

他出生於埃及开罗,毕业自开罗大学,随后到美国宾州大学就读电子工程,在1948年取得硕士学位。研究所毕业之后对文学产生兴趣,因此又修读了文学硕士学位,於1950年毕业,并接著在1950年取得英文博士的学位。他曾短期任教於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后转到Wesleyan University教了16年(1954年到1970年)。

伊哈布哈桑的著作丰富,至今已出版约15本书籍,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於后现代主义的评论,他的书籍目前已翻译成 16种国际语言。

“后现代”的具体意义?

  "后现代"这个概念是在三个层面上被使用,如不加以区分就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让人们产生困惑。第一,这个概念是对当代西方的文化状况或文化倾向的一种概括,即后现代状况。在这个层面涉及的关键问题就是可否把它看做是个历史分期概念;第二是后现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西方人走出精神危机找到的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原则,而只是西方人在危机中探索出路时改变了立场、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三是后现代性,即指后现代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及后现代的各种表征。这是在语言学转向和解构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对传统的解构与颠覆。

  关键词: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历史分期。

  后现代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命题,这不仅因为那些后现代理论家们的观点各异,无法统一,而且也因为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层次上被人们使用着,若不加分清,势必会造成一种认识上的混乱。笔者以为这个概念主要在三个层面上被人们使用着:第一,后现代状况。这是指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状况,或是一种文化倾向。这是外延最大,意义最泛,包含最广的一个层面,是对众多的所谓后现代现象的一种概括;第二,后现代主义。既称作主义,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关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联想。我们不敢说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后现代主义确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后现代性。这是那些后现代主义者较为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后现代文化的独特表征。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结合后现代文学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后现代状况,这是指当代西方的文化状况。人们把西方世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文化现象概括为后现代。伊哈布·哈桑(IhabHassan)是在研究文学时提出这个问题的,他认为文学中有一种自我矛盾、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倾向,是无法用任何现代的认识框架去把握的东西。并进而由文学推及到整个文化,认为后现代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悖论式特点。

  詹明信(FredricJameson)则将这个问题当作如何对待当今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问题,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文化已经衰落,出现了一种大众通俗的、杂乱无章的、异质共存的、更加迁就于个人经验的文化,并逐渐上升为主导文化。所以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利奥塔(J。F。Lyotard)则是从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地位与状况切入后现代问题的讨论,提出了"知识合法性危机"的后现代。他认为这个时代,知识的合理化受到了怀疑,出现了所谓叙述危机,那些作为知识合理性依据的庞大叙述,诸如思维的同一性和人的解放,也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范围有限的语用学,因而知识话语合理性解体的问题,无非也成了一个语言游戏的问题,以及距语言游戏不远的视角问题。所以他认为给后现代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对一切元叙述的怀疑。

  各家各派的理论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西方文化的某些特征。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西方当代文化是否有这些后现代特征,而在于能否把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名称。这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它的牵涉极广。第一,这意味着西方世界是否已经解决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场精神危机,而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即后现代文化出现在现代主义之后,因而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世界,避免和解决现代西方出现的种种弊端。

  第二,从现代到后现代是否历史的必然,也即现代之后是否必定会出现后现代文化。如此,则这种现象就远远地超越了西方世界的范畴而具有了全世界的意义。那么我们今天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明天就必然要走向后现代,所以这也是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这样的话,我们研究后现代文化问题就不仅仅是个参照的问题,而是和解决我们现实问题紧密相联。第三,后现代的种种理论是否站在现代之后或是现代之上,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力和视角优势,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理论去进一步认识现代化和现代文化。

  利奥塔,伊哈布。哈桑和詹明信都是明确主张分期的。詹明信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一文中指出:"它并不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特定风格的另一个话语。至少在我的用法里,它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①。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说:"要谈到后现代主义首先要同意作以下的假设,认为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之间,我们的文化发生了某种彻底的改变、剧变"②。

  坚决反对做这种分期的是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后现代主义组织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2)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3)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4)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暗示着它本身的存在也大有问题。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以君子为耻、以痞子为荣的价值颠倒的恶浪中,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极端主张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什么叫“后现代”?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后现代”概念释义(1)30年代到50年代,出现概念,但不清晰。按麦克尔·科勒的追溯,最早出现的概念即F·D·奥尼兹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 *** o,1934),随后有D·费兹的“后现代”(Post-Modem,1942),A·汤因比的“后现代”(Post-Modem,1947),以及查尔斯·奥尔森在1950年到1958年期间经常使用这个词。但是,这些新名词概念不清,没有明确界定。(2)1959年到60年代中期,指美国的反文化。欧文·豪、哈里·莱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美国50年代开始的现代主义的衰落,是一股改头换面的“反智性思潮”(antiinte-llectualcurrent)。莱斯利·费德勒和苏珊·桑塔格认为60年代的反文化大大倾向于艺术的通俗化,即与精英文化决裂。(3)60年代后期,更彻底的对现代主义智性的反叛。里查德·奥森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哲学本体论的强烈怀疑,是对现代主义预设的反叛,它否定统一性,崇尚偶然性。(4)1972年到1976年,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威廉·斯邦诺斯以海德格尔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的源头,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致力于真实性,致力于揭示人类的历史性和历史的偶然性的作用话语的阐释理论。(5)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走向综合与包容的后现代主义。如伊哈布·哈桑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利奥塔德的反“元叙事”,梅苔·卡利内斯库的“新的(后现代)多元主义”等等。上述会议虽然主要以文学视角来审视后现代主义,但是它竭力涉及的是整个后现代主义现象,因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联系20世纪其他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的理论来看,“后现代主义”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刘象愚的简介

刘象愚,一九八一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英美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七年获中央友好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研修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获富布赖特基金资助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伊哈布·哈桑教授研究欧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二00一至二00二年为富布赖特访问教授赴美威斯康星大学白水校区讲学。编著有《文化研究读本》、《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世纪短篇小说精品文库·美国加拿大卷》、《爱伦·坡精选集》等。译著有:《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后现代的转向、《文学批评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

1925年的出生

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钟肇政(1925-),台湾作家。
陈之藩(1925-),作家,字范生,河北省霸州市人。
黄宗英(1925-),著名电影女演员,作家,浙江瑞安人。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2013,)英国政治家,英国首相,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也是20世纪最优秀的首相之一。
江兆申(1925-1996),台湾书画家、篆刻家,中国书画研究学者。
黄丕谟,1925年7月生于上海崇明。是中国现代版画江苏水印版画创始人之一 ,当代中国杰出版画家。
金大中(1924-2009),韩国政治家,前韩国总统,韩国民主斗士的强征,被誉为“亚洲的曼德拉”。并在2000年因促成朝韩两国首脑的首次会谈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美国文学评论学者,埃及裔美国人。
罗伯特·肯尼迪,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