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小楼听雨诉」消息,近日,后现代主义组织,伊哈布哈桑的思想观点「专家回答」引发热议,追风筝的人里面阿塞夫对哈桑做了什么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伊哈布•哈桑的《走向一种后现代概念》的原文名字是什么?

【英文书名】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英文版出版社】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中译版书名】后现代的转向(后现代文化与理论论文集)

译者:刘象愚

出版社:时报文化

----------------------------------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全名是伊哈布·哈比·哈桑Ihab Habib Hassan,埃及裔美国人,是后现代主义最早的评论学者之一。

他出生於埃及开罗,毕业自开罗大学,随后到美国宾州大学就读电子工程,在1948年取得硕士学位。研究所毕业之后对文学产生兴趣,因此又修读了文学硕士学位,於1950年毕业,并接著在1950年取得英文博士的学位。他曾短期任教於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后转到Wesleyan University教了16年(1954年到1970年)。

伊哈布哈桑的著作丰富,至今已出版约15本书籍,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於后现代主义的评论,他的书籍目前已翻译成 16种国际语言。

后现代主义组织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2)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3)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4)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暗示着它本身的存在也大有问题。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以君子为耻、以痞子为荣的价值颠倒的恶浪中,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极端主张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伊哈布·哈桑经典语录

伊哈布·哈桑经典语录
很多人不知道

我们犁的土都是星尘
随风四处飘散
而在一杯雨水中
我们饮下了宇宙
——伊哈布·哈桑

我们的一切,不是星尘,就是创世的余烬。那么从现在起,不止是在你的眼中才能看见星辰大海,就连靠近你都是在感受世界的起源,星宿的轮回。所以遇到你是踏过无数星空的骨架。我们犁的土都是星尘,随风四处飘散;而在一杯雨水中,我们饮下了宇宙。
——伊哈布·哈桑

什么叫做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直译应为科学虚构小说(英语全称:Science Fiction),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

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各大主流网络文学平台上的所谓的科幻分类下的小说很少完全具备以上三要素,其细分类型与受众跟本词条所定义科幻小说均有极大差别,也不受中国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协会的认可,属于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据此本词条将不对该类型进行介绍。

扩展资料:

在大陆,郑文光、童恩正这些作家是最早能 写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当年为什么 轰动一时,还被改编过广播剧和电影?因为那是 戏剧冲突很饱满的故事。

叶永烈最早写《小灵通 漫游未来》,1.0阶段科幻的经典。后来他写《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进化到2.0阶段科幻。那是侦 探加科幻的类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案子,有时 甚至是案中案,叶永烈把情节梳理得很顺畅。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欧美科幻基本都 发展到2.0阶段科幻,不叙述完整的故事,编剧 都不会给发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这个转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幻小说

什么叫“后现代”?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后现代”概念释义(1)30年代到50年代,出现概念,但不清晰。按麦克尔·科勒的追溯,最早出现的概念即F·D·奥尼兹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 *** o,1934),随后有D·费兹的“后现代”(Post-Modem,1942),A·汤因比的“后现代”(Post-Modem,1947),以及查尔斯·奥尔森在1950年到1958年期间经常使用这个词。但是,这些新名词概念不清,没有明确界定。(2)1959年到60年代中期,指美国的反文化。欧文·豪、哈里·莱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美国50年代开始的现代主义的衰落,是一股改头换面的“反智性思潮”(antiinte-llectualcurrent)。莱斯利·费德勒和苏珊·桑塔格认为60年代的反文化大大倾向于艺术的通俗化,即与精英文化决裂。(3)60年代后期,更彻底的对现代主义智性的反叛。里查德·奥森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哲学本体论的强烈怀疑,是对现代主义预设的反叛,它否定统一性,崇尚偶然性。(4)1972年到1976年,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威廉·斯邦诺斯以海德格尔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的源头,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致力于真实性,致力于揭示人类的历史性和历史的偶然性的作用话语的阐释理论。(5)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走向综合与包容的后现代主义。如伊哈布·哈桑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利奥塔德的反“元叙事”,梅苔·卡利内斯库的“新的(后现代)多元主义”等等。上述会议虽然主要以文学视角来审视后现代主义,但是它竭力涉及的是整个后现代主义现象,因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联系20世纪其他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的理论来看,“后现代主义”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