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世界上最早的铜鼓类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世界最早的铜鼓类型,最早的铜鼓类型「分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最早的铜鼓类型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类型是万家坝型铜鼓。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是指1976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23号墓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简介这种比较特殊的青铜器,长期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铜鼓的体积不一,大者直径超过一百厘米,小者直径仅十余厘米,重量从数百公斤到数十公斤不等。

这种比较特殊的青铜器,长期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铜鼓的体积不一,大者直径超过一百厘米,小者直径仅十余厘米,重量从数百公斤到数十公斤不等。

详细介绍:

关于铜鼓的起源问题,目前有皮鼓说、钅享于说、象脚鼓说和铜釜说,其中以铜釜说的支持率最高。研究成果证明,铜鼓在古代具有多重功能,是祭祀、庆典仪式中使用的乐器,此外还是上层统治阶级拥有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明清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乐器。

目前,我国已知的铜鼓有2200多面,中国铜鼓研究会把它们细分为8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

其中万家坝型铜鼓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类型,其他类型铜鼓都是在万家坝型铜鼓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万家坝型铜鼓因最早发现于云南楚雄万家坝而得名。

世界上最早的铜锣类型是什么

世界上最早的铜锣类型是万家坝型铜鼓。

万家坝型铜鼓是1976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23号墓出土的,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鼓的音律准确,同墓还出土另外三鼓,经测定,四鼓之间包含有小三度、纯四度、大二度、小二度的音程关系,音响效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万家坝型铜鼓鼓面饰太阳纹,腰部饰对称双耳,器身上还有简单的云纹、网纹等纹饰,器表有烟熏的痕迹,曾经作为炊具使用,身高37厘米,面径41.5厘米,足径63厘米,断代为春秋时期。

铜锣

铜锣属于中国传统响器,由青铜制成,锣面呈圆盘形,中央微鼓起,盘边穿孔结绳,可以一手提着,一手用锤击打就发出柔和而洪亮、能传得很远的声音,演奏时用槌敲击锣面中心点,可因力道强弱,而表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铜锣可以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大类,大锣发音较低;小锣发音较高,锣面呈坡形,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掌锣是最小的一种锣,锣面平坦无脐,形状像个盘子,可以放在手掌中敲击;云锣是可以演奏出旋律的一种乐器。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钟鼓类型是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是:1976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23号墓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该铜鼓是春秋时期的文物,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起源较早什么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挖掘出的最早的铜鼓

万家坝铜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挖掘出的最早的铜鼓。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珍贵的是5件铜鼓,显示了铜鼓产生的初期阶段所具有的原始性。鼓身仅有简单纹布,均属早期特征。经专家鉴定,万家坝铜鼓比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铜鼓型制更为原始,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楚雄州的牟定、禄丰等县,都出土过万家坝型的铜鼓。

用处

据考古资料证明,铜鼓源于作为炊具的铜釜,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鼓的功能也变化,既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也是祭祀和庆典活动的礼器,还被奴隶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谓“击鼓山林,群蛮毕集”。随后逐渐演化成为显示奴隶主贵族财富和权威的礼器。

由于铜鼓可以召集群众、号召群众和显示社会地位,全社会都把铜鼓视为珍宝。奴隶主们不仅生前不惜重价多方罗致,以积铜鼓愈多愈荣,而且死后还备大批铜鼓随葬。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发现于我国哪里?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发现于云南楚雄万家坝墓葬和祥云大波那墓葬中,年代均在公元前五世纪。这种铜鼓形状为“上宽而中狭,下则敞口”,经常附有青蛙的雕像,在我国云南、

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现代仍有不少民族仍然在使用铜鼓。

珍藏于世界的铜鼓有几大类?

奥地利学者赫克尔于1902年发表了《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将珍藏于世界各大都市的铜鼓165件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他把它分为四大类型,至今尚为研究者所接受和采用。

第一类铜鼓体积很大,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其纹饰的风格主要是自然事物的再现;第二类铜鼓也是大型的,形如大口竹箩;第三类铜鼓体积大小中等,四处接铸青蛙,多为两个累蹲一处,很少有单个的,这类铜鼓多出现缅甸地区;第四类铜鼓,由第一类型转化而来,多刻有中国式的纹饰及汉字,多见于中国各地。

铜鼓乐器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铜鼓是由用作炊具的铜釜(类似锅)演进而成的,流传下来的铜鼓,年代远自春秋初期至清末不等。用青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者鼓面直径100厘米以上,最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形式多样,工艺精湛。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太阳纹,边缘有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也有花纹环绕,丰富多彩。原为统治权力的象征,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明清以来已成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传统乐器。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之珍品,也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975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古墓群,出土了我国最原始的铜鼓。“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烟痕”。经用碳十四测定,确认这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我国西南古代濮族人民铸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圆墩形单面铜鼓。铜鼓不但源于铜釜,而且当时尚处于乐器与炊器混用的初期阶段。到了公元前7世纪左右,有些铜釜专门作为乐器使用,并经过不断改进才成了铜鼓。几个世纪以后,铜鼓由发祥地洱海地区逐渐东移到滇池地区。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战国末期及汉代,滇人将其发展为形制稳定、图饰丰富的铜鼓。然后传到百越族中骆越人生活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又东传百越族后裔生活的两广南部地区,再传到黔、湘西,向北传到川南。

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铜鼓是何时制作的?

中国最早的古代铜鼓,是1975年底到1976年初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楚雄万家坝发掘古墓时发现的4件古代铜鼓。这4件古代铜鼓是在挖掘的79座古墓中的第23号古墓中发现的。从鼓的纹饰等来看,属于早期雏形鼓,是用铜、锡合金的青铜,采用合范法铸造的。铜鼓都比较小,最大的一面口径只有47厘米,高40厘米,胸径65厘米,足径70厘米。装饰花纹简单,鼓面均有太阳纹。鼓内壁有稚拙的云纹、四足爬虫纹或菱形网格纹。鼓内有烟熏的痕迹,说明当时的铜鼓是从釜演变而来,尚处于乐器、炊器分工不甚严格的初级阶段。经测定,这4件铜鼓的制作年代距今2640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铜鼓。

铜鼓的介绍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1目前世界最大铜鼓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