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哲布尊丹巴伊什丹巴尼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哲布尊丹巴为什么断了,蒙古是怎么被划分出去的?什么时候划分出去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蒙古国是怎么独立的?

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沙俄以蒙古保护者自居。清帝退位后,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俄蒙协约》,勉强保住了在法律意义上对外蒙古的主权。

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原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1949年1月,毛泽东曾非正式地试图通过米高扬向苏联提出要求,希望外蒙古回归中国,但遭到拒绝。由于苏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援助者,而外蒙古也已经在事实上脱离中国的统治近三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后不久,1949年10月16日即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交。

当时共产党的政策是支持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国政府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为争取苏联外交支持,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承认蒙古独立,保证了苏联归还旅顺军港、大连行政权和中国长春铁路的管理权等苏联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的在中国东北的一切利益。

1994年两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表示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扩展资料:

蒙古国(蒙古语:Монголулс,英语:Mongolia),简称“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之间,被两国包围的一个内陆国家,蒙古虽然不与哈萨克斯坦边境接壤,但其最西点到哈萨克斯坦的最东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乌兰巴托,占全国总人口的45%。

蒙古国土面积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19大的国家,也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人口约30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蒙古国可耕地较少,大部分国土被草原覆盖。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约30%的人口从事游牧或半游牧。

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主体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萨克族、图瓦人等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68美元(2014年)。199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国

蒙古族的历史经历

蒙古族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民族的统一与对外征伐、元朝灭亡后的蒙古诸部和蒙古国的独立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1、原始社会时期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2、民族的统一与对外征伐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3、元朝灭亡后的蒙古诸部

元朝灭亡后,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

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

明末,女真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

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4、蒙古国的独立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沙俄在18世纪就对蒙古怀有领土野心。其官方刊物曾公开声称,俄罗斯在外蒙古有特殊使命,戈壁沙漠是帝国远东和东南部的天然边界。不过,当时沙俄的侵略重点在于鲸吞整个满洲(中国东北),对外蒙古的入侵还放在次要位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60年清朝政府被英法联军打败,沙俄强迫清廷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去大片的领土,并在蒙古地区攫取了许多特权。

1904—1905年,在辽东半岛爆发了日俄战争。结果沙俄在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失败,遂与日本签订了划分南北满洲势力范围的密约,把南满让给日本,换取日本承认它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继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率先与新中国建交之后,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6日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8]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受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废除马克思列宁主义,改称蒙古国。政治上开始实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开始摆脱苏联70年的控制,人们在思想上掀起了恢复民族文化的浪潮。

扩展资料:

蒙古族经济发展历史

蒙古族早期的社会经济主要是狩猎与游牧,直到13世纪,蒙古族仍然有“围猎“的习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畜牧经济是蒙古族主要的社会经济门类。

直到16世纪,在河流两岸有条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才发展了畜牧饲养与农业混合的农耕经济。到20世纪初,各地蒙古族的区域经济可分为畜区、农区、半畜半农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蒙古是怎么被划分出去的?什么时候划分出去的?

蒙古打败了中国的驻军后宣布独立,1924年正式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历史沿革

在沙俄的保护下,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在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下,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中俄蒙协约》,勉强保住了在法律意义上对外蒙古的主权。

1919年夏,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蒙古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宣布中俄之间的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领土主权。

但是后来西北守边的士兵越来越少。1921年2月3日,温甘伦的部队击溃了中国驻军。7月11日学部独立。

1924年5月,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扩展资料:

近代中蒙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权。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共开始与苏联交涉,试图解决蒙古问题,但是被苏联拒绝。

1960年蒙古国和中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了《边界条约》。1990年中蒙发表联合公报,1994年修订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签订了《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王岐山出访蒙古国

王岐山表示,中国持续发展将给包括蒙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发展机遇,中方愿同蒙方相互交流、分享发展经验。

立法机构间交流是中蒙政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可在治国理政、法制建设等方面互学互鉴。双方要持续加强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培养两国关系发展后继力量。

赞登沙特尔表示,“一带一路”已成为新世纪、新时代全球合作的新模式,蒙方高度赞赏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政策和全球影响力。蒙方坚持西藏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问题是中国内政。愿深化两国执政党的友好交流。

会见巴特图勒嘎时,王岐山表示,建交70年来,友好合作始终是中蒙关系主流。当前两国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蒙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做互尊互信的战略伙伴、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常来常往的友好伙伴、互帮互助的多边合作伙伴。中方愿同蒙方一道努力,保持高层引领,巩固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与民间交流,加强地区国际合作,不断充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

巴特图勒嘎表示,蒙中关系70年来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已成为国家间友好合作典范。蒙方愿在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贸易投资和人文等领域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岐山访问蒙古国

外蒙古是怎么分裂出去的

19世纪的80年代,沙俄就开始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在外蒙古扩张势力,把外蒙视为它的势力范围。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早已觊觎外蒙的沙皇俄国,利用清朝政府危在旦夕,无暇顾及边防的时候,由其驻库伦(即现在的乌兰巴托)总领事出面,策动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们脱离中国。11月30日,外蒙活佛哲布尊丹巴在库伦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国"。接着,俄蒙军队包围了清政府驻库伦的办事大臣衙门,解除了清军的武装,并将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找库伦当局谈判,遭到拒绝;武力镇压又遭沙俄政府的强烈干涉(沙俄政府声言,"如中国进兵外蒙,俄当干涉")。
  另一方面,沙俄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于1912年11月3日,同由它扶植起来的外蒙古当局订立了《俄蒙协约》,规定:由俄国扶助外蒙古的"自治"及训练外蒙古军队;外蒙古不得允许中国军队入境,不准华人移植蒙地;外蒙古准许俄人享受本条约广泛的特权(如自由居住来往,经商,开矿,务农,以及开设银行、邮局等等)。
  内外交困的北京政府别无出路,只得与沙俄谈判寻求解决外蒙问题。
  1913年11月5日,沙俄当局迫使袁世凯的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声明》。声明虽然也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要求外蒙取消独立;但规定,中国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不驻军,不移民;逼迫中国承认外蒙的"自治权"(即在形式上承认中国对外蒙的所谓"宗主权"),由俄国实际控制外蒙。
  1915年6月7日,沙俄政府、外蒙当局和北洋政府三方又在外蒙的恰克图签订了《中俄蒙协约》,确认1913年的"中俄声明",并予以具体化。
  据此,1915年6月9日外蒙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时任总统的袁世凯则册封外蒙活佛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并赦免搞"独立"的有关人员。外蒙实行所谓"自治";但实际上日益沦为沙俄所控制的地方。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虽然在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从中国掠夺的一切。但是,在外蒙古问题上,它事实上是继承了沙俄的衣钵。以后的事态发展表明:苏维埃俄国不想,也没有把外蒙古真正看作是中国的领土。

康熙儿子们各自的下场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 为惠妃纳兰氏所生。 惠妃不算出名, 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 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 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 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 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 他迷信喇嘛, 为了当上皇帝, 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 命他守卫, 他上窜下跳, 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 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 让康熙极为寒心。 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 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 废太子胤礽。 康熙的第一任皇后, 索尼孙女赫里舍所生。 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 皇后因为受了惊吓, 难产而死。 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 感情很是深厚。 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 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 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 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 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 时间久了, 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 皇帝害怕被夺权, 二人矛盾日益激化。 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 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强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当皇帝。 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 养成了暴戾的性格, 飞扬跋扈,奢侈骄横。 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 颇有怨言。 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 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 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 在一年之后, 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 但是经过调养, 已然恢复。 因此复立为太子。 只可惜这个太子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重新上台以后, 他非但不谨小慎微, 吸取教训, 反而变本加厉, 集结党羽,打击报复。 让康熙老头寒透了心, 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 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三儿子胤祉, 是个书生学究。 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 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 当时他聚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家, 诸如陈梦雷,李钹, 还有我们熟悉的方苞等人, 合力编书。这个傻哥哥以为可以因此讨得皇帝得欢心, 因此将皇位传给他。 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挺喜欢的, 康熙晚年的时候经常去儿子们的园子里游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园子。 而且去他的园子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去雍正的园子的次数。可能在康熙的眼里, 这个儿子是孝顺的, 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吧。 但是这个书生气的胤祉绝对对储位心存想法,因为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 联络党羽。 他似乎也请过方人 , 替他算命。 这些事情康熙虽然看在眼里,却并没有责怪, 反而对他的门下说, 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牵连, 你们要站出来为他辨白。可见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 康熙甚是喜欢他。 但是, 康熙也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就是了。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皇四子胤禛, 就是后来的雍正帝。韬光养晦、城府深厚, 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 观其在康熙朝的作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两面派的作派,说白了就是哪边都不得罪, 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 将自己打扮成为富贵闲人的模样,吃斋念佛, 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 最终夺得大位。 在位十三年, 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儿子胤祺,(是不是第五个儿子都要叫祺啊, 我想到了还珠里的五阿哥永琪了) 宜妃所生。 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传说中这宜妃性子直爽, 的确是很受康熙宠爱的一个妃子,但绝对不是专宠,康熙这个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 胤祺早年带兵, 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吧, 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 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过有人说他因为打仗的缘故,破了相(本来应该是极帅的,说他老娘生的儿子都是男生女相,极为俊美)。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当皇帝了,比如偶家孙策就是这样气死的。所以没有参与夺嫡就可以说得通了。雍正继位后, 还是不能容他, 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

第六个儿子胤祚, 也是德妃所生, 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 但是非常能生, 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示题),还有两个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宠过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 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 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

皇八子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身为下贱,心比天高(康熙曾说:他"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三阿哥胤祥:豪爽仗义、能文能武、识大体(全力支持四阿哥)!雍正登基后胤祥成为了怡亲王,算是兄弟中结局好的。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近代史上蒙古国独立分出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近代蒙古国从中国独立出去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原因,有苏俄原因,有北洋政府的原因,也有民族矛盾的原因等等,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沙俄、苏联的干涉是造成外蒙古独立的最主要原因

自16世纪起,沙俄东扩占领到亚洲北部,成为横亘中国北方的一只大熊,始终危胁着我国的安全。康熙时期,清朝同沙俄在雅克萨打了仗,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暂时抑制住了沙俄向黑龙江地区扩张的野心。但沙俄始终未甘心,一直向蒙古高原渗透,曾经勾结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摄取在蒙古的利益。

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定的《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合称《布连斯奇条约》),肯定蒙古属于清朝管辖。沙俄则取得了在恰克图和外蒙古地区通商贸易的特权。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沙俄看到清朝衰落,乘机侵吞了中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

在蒙古草原方向沙俄也视蒙古的利益为他自己的利益,不断派出“探险队”、“考察队”深入外蒙古内地进行搜集情报。1854年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说“中国一旦发生政变,也不应容许中国新政府把权力扩张到蒙古,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应受到俄国保护”。

辛亥革命发生后,全国各省都宣布独立,外蒙古也趁势宣布独立。外蒙古以库伦活佛为代表各大王公勾结沙皇俄国,派兵包围清朝驻库伦办事处,解除清朝军队,公推哲布尊丹巴活佛为皇帝,建立“大蒙古国”。独立后,蒙古、沙俄联军四处攻占清军基地,并将乌里雅苏台将军解送出境,占领整个外蒙古。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拟派兵进入外蒙古,立即遭到沙俄立反对。袁世凯鉴于国内形势不稳,未同沙俄就外蒙古问题交涉,只是对外宣布“外蒙古是中华民国的领土”。后来由于俄国的多方利益,与中国的不断交涉,最后取消独立改为“自治”。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沙俄的许多富商、贵族、大地主拥向外蒙古避难,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蒙古王公大臣害怕“赤俄”上身,便又转向民国北洋政府请求取消外蒙自治。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派徐树峥率军进入外蒙,宣布废除俄蒙的一切条约,自此外蒙古重新回到我国的怀抱。但由于徐树峥在推行新政中手段过激,引起蒙王公的不满。

苏俄红军取得与白俄斗争胜利后,便又开始干涉外蒙古事务,转而支持以乔巴山为首的蒙古人民党的革命,寻求外蒙古独立。1921年,蒙古人民党发动革命,在苏俄的直接派兵帮助下取得了胜利,建立人民革命政权,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帮助外蒙古独立的同时,苏联更是直接吞并了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成立图瓦共和国。

1932年乔巴山在蒙古实施肃反,残苦镇压喇嘛、贵族和牧民起义,建立苏联模式。苏联在蒙古长期驻扎大量军队,后来日本侵略中国蒙古地区,苏联与日本发生了诺门坎战役,击退日本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为稳定日本,同日本进行了媾和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日本在东北的“满州国”,日本保证遵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不受侵犯。

1945年苏、美、英在雅尔塔以换取苏联出兵东北为条件,背着中国出卖中国在外蒙古的主权利益,承认外蒙古维持现状。抗日战争胜利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条件,逼迫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维持现状进行公投,公投后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被迫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有过短暂的蜜月,中苏交恶后苏联在外蒙驻兵高达一百万,直到1992年苏联解体。

蒙古族的来历?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 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涅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根据《史集》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 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 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三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 克烈部、其西边的 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 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如 鄂温克族。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 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 漠南、 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 窝阔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 钦察汗国、 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 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 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 外兴安岭、 乌苏里江以东,接 鄂霍次克海和 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 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 行省建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分布散遍及各地。

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元朝灭亡后,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

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 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 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末,女真建立后金政权。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投附 后,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 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但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沙俄在18世纪就对蒙古怀有领土野心。其官方刊物曾公开声称,俄罗斯在外蒙古有特殊使命,戈壁沙漠是帝国远东和东南部的天然边界。不过,当时沙俄的侵略重点在于鲸吞整个满洲(中国东北),对 外蒙古的入侵还放在次要位置。1840年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60年清朝政府被 英法联军打败,沙俄强迫清廷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去大片的领土,并在蒙古地区攫取了许多特权。

1904—1905年,在辽东半岛爆发了 日俄战争。结果沙俄在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失败,遂与日本签订了划分南北满洲势力范围的密约,把南满让给日本,换取日本承认它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

1919年初,外蒙古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蒙古人民革命领袖 苏赫巴特尔和霍尔洛·乔巴山,在 库伦先后成立了两个革命小组。不久这两个革命小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即蒙古人民革命党。

1920年夏,在中国由英、美操纵的直系军阀,打败了 执政的亲日的 安福系军阀,这就使日本失去了在蒙古进行阴谋扩张的条件。因此,日本决定利用被苏俄红军击溃后逃窜到中国东北的残余部队,在蒙古为自己攫取地盘。同年10月,温甘伦男爵带着800名将士组成的骑兵师进入蒙古境内,利用蒙古人民对 徐树铮军事独裁统治的不满情绪,得到了蒙古封建王公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牧民的支持。1921年2月3日,温甘伦的匪军击溃了中国驻军,占领了库伦。2月15日,温甘伦扶植第八世 哲布尊丹巴重新作了蒙古皇帝,成立了自治政府,政府的成员由温甘伦指派。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党在俄共的帮助下,在俄罗斯境内的 恰克图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解放民族,把政权移交给人民大众,进而改造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奋斗纲领。

对于蒙古的独立,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未予承认。1924年,中华民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但由于中国国内爆发了 北伐战争, 北洋军阀忙于打仗,解决悬案的谈判不了了之。

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人民共和国,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从1924年起,外蒙古政府宣布对外闭关,断绝了同中国的一切来往。

蒙古国的国际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确立的。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达成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 雅尔塔协定》,美、英为了促使苏联早日出兵迫使日本投降,一致同意苏联提出的在协定第一条写上“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美国答应为实现此项条款,说服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的独立。1945年10月,国民党政府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到外蒙古“观察”外蒙古人民公决独立的投票。投票从1945年10月10日开始,至1945年10月20日结束,参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赞成独立的489291人,其余为弃权票。也就是说明99%的选民赞成独立。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1月5日发布正式公告,宣布承认外蒙古独立。

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11月6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 会筹备委员会,并决定 成立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根据这一决定,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带有政府的谘议性质,是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筹备机构。

1947年4月29日召开了内蒙古临时参议会,选举乌兰夫为 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特木尔巴根、奎璧、阿思根、乌力吉敖其尔、乌兰、胡尔沁毕力格、王再天、哈斯巴特尔、包彦、刘春、王铎等19人为政府委员;选举博彦满都为参议会议长,吉雅泰为副议长,义德嘎苏隆、克力更为驻会参 议员。参议会和自治政府的成员选出后,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中国蒙古族在 乌兰夫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后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蒙古族自治州、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继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率先与新中国建交之后,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6日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受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废除 马克思列宁主义,改称 蒙古国。政治上开始实行多党制,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