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另一个人博尔赫斯阅读理解,你不是别人「知识普及」,以及博尔赫斯诗集在线阅读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你不是别人

他用丰富的叙事手法创造了一个迷宫式的小说世界。

这话是关于博尔赫斯几乎达成共识的评价。不仅外面的评论如此,“迷宫”这个词本身也是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里经常使用的,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小径分岔的花园》,而“小径分岔的花园”本身也是迷宫式小说的一个象征。

想要进入博尔赫斯的迷宫似乎并不太难,----如果你在进入它之前有足够的耐心区分明白小说中人物的话,----博尔赫斯笔下人物的名字多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他在叙事的过程中有时候用名字的前部分,有时候可能就换成了后部分,这个人物如果还有别名,情况就要复杂些。而故事里如果再多几个人物,有时候还没进入故事你可能已先被名字搅糊涂了。

想要走出他的迷宫也不困难,他的故事就如有一根线将你相牵,任其沿途如何迂回曲折,最终你总能走出来,而且在走出的时候你会发现出口和入口竟然在同一个地方,而你所走过的又绝不是返回或者重复的路。在这个入口又是出口的地方,这一路曾经带给你的疑惑都将豁然开朗,你禁不住对迷宫大为感叹,然而想要用语言描述这沿途的风景却显然又力不从心,因为它绝对不是一条笔直的路,让你放眼就能尽现所有的景观,它的美恰在它的丰富和繁杂,“小径分岔的花园”,也许正是他作品最妥帖完美的评价。

如果说博尔赫斯每一篇小说都可以算是一个迷宫,那么他的整部小说集就真是一个迷宫世界了。在关于它的阅读经历中,我是顺利地出入了每一个小迷宫的,简直有点洋洋得意而有些对之不以为然了。“学问贵能得要,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这话好象是梁漱溟说的吧,在博尔赫斯文字构建的这个大迷宫世界里,我真有点进得去却走不出来的感觉,阅读的过程曾经有很多的感悟和意外的惊喜,而以为真的读懂并想要文字表达时,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一次次不甘心放弃这种努力的过程中,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这个叫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老人脸上(相片),他那时已经很老了吧,一只眼睛的眼皮已经垂下来,似乎看不见了,然而他的嘴角依然挂着含而不露的微笑,慈祥中带着哲学的沉思。

这是和鲁迅、卡夫卡一样让我无限景仰的文学大师,他的写作惯以第一人称叙事,而且故事中这个“我”大多数时候又并不是他自己。就如《扎伊尔》中写的“我忙于写一个幻想小说……,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人是个苦行僧,住在荒野,与世隔绝……”。小说中他依然出场,然而大多是在引言里在故事外的,他的身份就是小说家,名字就叫博尔赫斯,生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眼睛已经看不大清楚了。小说的方式,是他在听别人用第一人称讲故事。

然而小说的叙事又绝对不是我所描述的这么简单。如《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是青岛大学一个叫余准的英语教师,他是在英国为德国服务的一个间谍。在身份暴露确定要被杀之后他迅速作出一个决定,从电话本上翻出一个名字,就坐上了去那个地方的火车,总共有四十分钟的路程。这个过程是惊险的,要抓他的理查德.马登跟着火车跑了很远。他到了电话上那个名字所在的地方,接待他的是汉学家艾伯特,他向他介绍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交谈是愉快的,他因此知道了这个花园它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部小说,迷宫一样的小说。他们谈得很投机,就在马登出现之前,他拿起枪杀害了这个汉学家。他说“我很糟糕地取得了胜利”,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用杀害一个叫“艾伯特”的人这种方式向德国通报了那个叫“艾伯特”的城市名称。

这篇文章很大的篇幅在讲“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迷宫式小说的寓意,而又以一个侦探式的故事贯穿始终,阅读的过程跌宕起伏,真是惊异不已。

刀疤》的叙事更特别。在前面的引子中说博尔赫斯碰到了这个脸上带刀疤的人,问他关于刀疤的故事,那人就讲了。在讲之前他说:“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我都如实讲出来,不打折扣。”他是以第一人称讲的故事,故事与战争有关。在这个故事里,他说到队伍中有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叫穆恩的男人,长得瘦小又窝囊,而“我”是他的保护人,一直给予他很多帮助。后来因为穆恩的告密行为,“我”拿刀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条印记。讲到这里他说,“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这话说得有些让人奇怪,小说中博尔赫斯也是在继续打听穆恩后面的情况,并等着他讲下去。然而“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到了这里读者也才如梦方醒,原来讲故事的这个就是“穆恩”,他把人物颠倒过来,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能让你从头听到尾。”读完这篇文章的感觉真是奇妙极了,同样是第一人称叙事,博尔赫斯丰富的叙事方式让人不能不感叹:小说原来有无穷的阅读趣味和穷不尽的写作可能。

博尔赫斯的小说是丰富多解的,对于读书更想读人的我来说,他在文字里关于自己心迹的叙述更吸引动人。所以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书里,我特别注意到他的《另一个人》和《1983年8月25日》。这是博尔赫斯用“梦”或者虚幻的形式和他自己的对话,是完全关于他自己的对话。

《另一个人》写于1969年,是以70多岁的博尔赫斯的名义写的,和二十几岁的他在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的对话。在这篇文章里,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去。

关于自己的写作,他对年轻的自己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写的诗只讨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又太离奇。”

关于自己的眼睛,他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也会几乎完全失明。你只能看见黄颜色和明暗。你不必担心。逐渐失明并不是悲惨的事情。那象是夏天黑得很慢。”

在这一篇文章里,看得出七十多岁的博尔赫斯对生活还是乐观的,他对自己的作品看得很平淡,对自己的失明也没觉得“很悲惨”。他很怀念年轻的时光,对于那个年轻的自己,他说,“我没有子女,对这可怜的小伙子感到一种眷恋之情,觉得他比我的亲生儿子还亲切。”

而到了《1983年8月25日》这篇,能感觉到他的心情已完全不同。我曾试图查证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否就是1983年的8月25日,没找到答案。虽然这里是以一个61岁的老人的口气写的,写的是在某家饭店的某个房间里和84岁的自己梦中的相遇。然而我感觉那应该就是在1983年84岁的时候写的。这里的对话,比起《另一个人》中七十岁的博尔赫斯要悲观许多。

关于自己的作品,博尔赫斯之间有这样的对话:

“你将写一本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书。到1979年,你可能已经明白,你所谓的著作不过是一系列的草稿,是一些杂七杂八的稿子而已……”

“但是最后你明白你已经失败了。”

“比这还要糟糕,我明白那是一部最伟大意义上的杰作。我的良好愿望没有超出那头几页,期余的尽是些迷宫、剪刀、自认为是幻象的人……”

关于他的眼睛,他说:

“我可怜的博尔赫斯,我能给你说什么呢?你已经习以为常的不幸将会再次出现。你将一个人待在这个家里。抚摸没有字母的书本,还有那斯维登堡奖章和画有联邦十字的木头方盘。失明并不是什么迷雾,它是一种孤独。你将回到冰岛。”

这篇文章里的悲观和绝望读着让人心痛。“写作是身体的语言史”(谢有顺语),在许多小说中博尔赫斯都没回避自己的身体,在多篇文章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看不大清了,然而从来没有这般绝望过。估计当时是已经完全失明了,而失明带给他的不便让他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厌恶。下面这段话更能看出当时的心情:

“为什么好象我对你说的话会使你很不高兴?”

“因为我们太相象了。我讨厌你的脸,那是我的讽刺画;我讨厌你的声音,那是我的仿制品……”

“我也一样,”他说,“所以我决定自杀。”

在这两篇文章里,比较有趣的是博尔赫斯都提到他们对彼此撒了谎,都在纠缠是哪一个做了梦的问题。我不想去关心这是为什么,我在其中感受着的,是这个老人愈来愈绝望的心境。

上帝有时是爱恶作剧的,他让他拥有了庞大的图书馆,同时,双目失明。他在诗里这样对自己说:

你手写的文字,口出的言辞

都像尘埃一般一文不值

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

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不,并不!你不是别人,你是博尔赫斯。独一无二的迷宫创造者,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对博尔赫斯一句话的分析理解

原文句我一连好几天没有找到水,毒辣的太阳、干渴和对干渴的恐惧使日子长得难以忍受。

问题: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认识理解博尔赫斯“简洁、纯净、直接”的语言风格

(目的意义:

1 不断推进阅读文学语句的分析理解力

2 不断推进捕获神秘瞬间感觉使之固化为理解的转化力

3 不断推进构建“写作自发秩序”的创造力)

答:这里需要着重分析的是:毒辣的太阳、干渴和对干渴的恐惧。如果按照一般语法规律,这三个类别不同轻松不同的成分是不应该并置一体的,然而,这就是文学!——它追求超常规的组合与表达!首先看“简洁”。这句话主要是表达沙漠中干渴体验的恐怖。但是,这里没有对干渴体验进行细腻深入的剖析式描写,没有对导致干渴的原因进行洋洋洒洒的叙述,仅仅并置三个要素,三者之间呈递进关系,“毒辣的太阳”是干渴的最初来源,象征一切对抗性的恐怖外在物,其光/明,其热/烈,一直在刺射人的身心;干渴,是对当下体验的确证,是此在一切复杂体验的核心;对干渴的恐惧,是最令人恐怖的体验,也就是身处这样的场景,无论干渴与否,无论干渴感是强是弱,你随时都会干渴的恐怖危机,所以你时时刻刻处于忧惧,没有丝毫幸福体验解脱体验可言,这才是完全的绝望与恐怖。通过我这样一个丰富细致地解释,对比起来,原文句“简洁”不言自明。那为什么说是“纯净”呢?这是由简洁而来的品格,这个三个元素,仅仅点到为止,不蔓不枝,不掺任何杂质,使读者一目了然,这种纯净也是一种奇异的明朗。“直接”主要是突出了他的什么特性呢?从表达的意思瞬间抵达写作的文字,从意思的模糊性与文字的庞杂性“瞬间抵达”核心元素话语,读者在读时,不是被感动,而是被击中被震动。三个语词,三种特性之间虽有交叉和混杂,但其所指之主要方面,在我看来是十分清晰明确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分析时的清晰性。余华说,博尔赫斯洞察现实的能力超凡脱俗,他的外表温和的思维隐藏着尖锐,只要进入一个事物,并且深入进去,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我深以为然!

博尔赫斯 | 我们生命中的每位过客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生命中的每位过客都是独一无二的

◈ | 博尔赫斯

01/15《英文诗两首》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02/15《关于天赐的诗》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03/15《死亡与指南针》

房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使它显得大的是阴影、对称、镜子、漫长的岁月、我的不熟悉、孤寂。

04/15《小径分岔的花园》

我心想,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仇敌,成为别人一个时期的仇敌,但不能成为一个地区、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的仇敌。

05/15《神的文字》

人会逐渐同他的遭遇混为一体;从长远来说,人也就是他的处境。

06/15《永生》

没有比思考更复杂的享受了,因此我们乐此不倦。

07/15《翁德尔》

所有的人都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切,但是大多数人自己却不知道。

08/15《事犹未了》

我从小就接受了那些丑陋的东西,世界上本来就有许多格格不入的事物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相互接受。

09/15《另一个人》

逐渐失明并不是悲惨的事情,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

10/15《博尔赫斯口述》

创作就是把我们读过东西的遗忘和回忆融为一体。

11/15《小径分岔的花园》

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12/15《另一个人》

假如我们看出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13/15《朋友之树》

我们生命中的每位过客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留下自己的一些印记,也会带走我们的部分气息。我需要你,我生命之树的叶子,就像需要和平、爱与健康一样,无论现在还是永远。有人会带走很多,也有人什么也不留下。这恰好证明,两个灵魂不会偶然相遇。

14/15《莎士比亚的记忆》

人的记忆并不是一种加法,它是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可能性的混合。

15/15《死亡与指南针》

你会反驳说,现实不一定非有趣不可。我的答复是,现实可以不承担有趣的义务,但不能不让人作出假设。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赏析是什么?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赏析如下: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悲伤,希望有人可以理解、爱戴和拥抱他。诗中有很多消极的意象,和很多情诗不一样,一般在说情话或者追求姑娘的时候,会用一些积极的事物如娇艳的玫瑰花、太阳、明亮的星辰等,本诗用“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这样的句子。

因为这些所谓的“消极”让我看到了情感的卑微,让我明白对方是以一种何等的姿态在倾慕我;同时,也让我产生了共情:博尔赫斯所体现出的每一种孤独,每一种悲伤,都滴进我心里,让我完完全全地和这个人站在一起,理解他,爱他,想要拥抱他。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这首诗是博尔赫斯的作品中著名的一首。无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读来都十分惊艳,字句间情感深刻,动人心弦。这首诗于1934年所作,收录在诗集《另一个,同一个》中。其本身是 《献给贝阿特丽斯比维洛尼韦伯斯特德布尔里奇》的节选,所以说是一首情诗。

作家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作品涵盖短文、随笔小品、诗歌、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多个领域。代表作有《小径分岔的花园》、《环形废墟》、《沙之书》。

博尔赫斯 《梦》赏析

博尔赫斯写了一篇造梦者的故事.造梦者是一个魔法师,他在异乡的环形废墟开始他造梦的工作,造梦者造出了一个学院,里面有许多少年,他亲自对少年们授予关于宇宙结构的课程.少年们都知晓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专心听讲.认真回答.他们明白只有考试及格才可脱离虚无,从而跻身于真实的世界.然而一场无休止的清醒毁坏了学院,造梦者没法入眠,他甚至想要通过在森林里疲倦的冒险达到入梦的境地,可惜他只在灌木丛里做了几个短暂荒芜的梦.努力无济于事,有一次他又梦到了学院,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学院和学生们就扭曲变形.消失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魔法师开始了更为艰辛的造梦,在一个沐浴净身后的月圆之夜,举行对神祗星宿膜拜的仪式."用标准的发音念出一个强有力的名字".入梦后."几乎就马上"梦到一颗跳动的心脏.用一年的时间,造梦者达到了骨骼和眼睑.一千零一夜后.一个完整的少年出现了.而后造梦者花了两年的事件传授他拜火的仪式和宇宙的奥义.

这个梦的少年,造梦者魔法师的"儿子"在此后抵达北方的庙宇,踩在火上而不被灼伤.造梦者担心少年因为发现自己是梦的影子而沮丧.为此他感到忧虑重重.直到有一天,一场大火来到了环形废墟,想到大火是来结束他晚年的,魔法师于是没有躲避,毫不犹豫地向大火走去.火焰没有烧灼他的皮肉,而是温柔地抚慰着他,淹没了他......
最后一句话,博尔赫斯这样描叙造梦者的心情:"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博尔赫斯才是真正的造梦者.

博尔赫斯的一首诗,求全文,下面是其中一部分

天赋之诗 博尔赫斯
。。呃 翻译的版本不一样。。凑合着看吧。。。

天赋之诗

- 给玛莉亚·艾舍尔·瓦斯奎斯
- 博尔赫斯

没有人能读出泪水或责备
来眨低这篇上帝之威力的
宣言,上帝以他绝妙的反讽
同时给了我书籍与黑夜。

他让失明的双眼来充当
这座书城的主人,这眼晴只能
在梦的图书馆里阅读
毫无意义的篇章,它们都由黎明

让给了它的渴望。日子
在眼前徒然挥霍它无限的卷帙
它们艰深如那些在亚历山大
被焚毁的艰深的原稿。

因为饥渴(一个希腊传说讲述过)
一位国王在喷泉与花园间垂毙;
我无目的跋涉在这盲目的
图书馆,这座高大而幽深的监狱。

百科全书,地图册,东方
与西方,世纪,朝代,
符号,宇宙与宇宙起源的学说
由墙壁提供,但毫无用处。

在我的黑暗里,那虚浮的冥色
我用一把迟疑的手杖慢慢摸索,
我,总是在想象着天堂
是一座图书馆的类型。

某种事物,肯定不能名之以
命运这个词,安排了这一切;
另一个人在另外的迷朦之夜里
也曾领受过这数不清的书籍与黑暗。

在缓慢的陈列馆里游荡
怀着神圣的无名恐惧我时常感到
我就是那另一个,那个死去,曾经
在同样的日子迈过同样的步履。

在两者之中,是谁写下了这首诗
一个复数的我还走一道孤单的阴影?
那给我命名的词又算得了什么
倘若这诅咒是共同的,是同一个?

格鲁萨克或博尔赫斯,我观看着
这亲爱的世界变形与熄灭
成为一堆苍白,模糊的灰烬
就仿佛是梦境,或者是遗忘。

。。呃 倒数三段都是的。。这两个译本相差非常大。。但是被余杰引用过以后 世界先是变丑 然后熄灭 似乎流传的更开一点。。。。

呃。。我的版本是陈子弘 陈东飚译的 你那个我不清楚 不好意思

另一个人在另外的迷朦之夜里
把这些书籍和黑暗视为自己的命运

开始对应的是
在我之前很久,另一个人在这些渐渐失去的黄昏中
把这些书籍和黑暗视为自己的命运

然后一直到结尾。。我只能说这是译本的关系 意思是一致的。。

100天行动之读诗11| 你不是别人——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

你怯懦地祈助的
别人的著作救不了你
你不是别人,此刻你正身处
自己的脚步编织起的迷宫的中心之地
耶稣或者苏格拉底
所经历的磨难救不了你
就连日暮时分在花园里圆寂的
佛法无边的悉达多也于你无益
你手写的文字,口出的言辞
都像尘埃一般一文不值
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
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你不是别人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所以人生的底色果真是悲凉,是无意义吗?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探寻存在意义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太迷茫,看不清前行的道路,甚至根本不知道到底那条才是该走的路。于是,我们急切渴求一切指路的明灯,或是先贤的论著,或是师长的经验,或者跟随同路人的脚步也是个选择。

但是,我们不是别人。不是别人同样的思维,不是别人相同的经历,不是别人一样的处事方式。我们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我们,他者的言论经验如何框在自己身上?“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最佳解读了吧。

人生而孤独,没有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是相同的,“此刻你正身处 自己的脚步编织起的迷宫的中心之地“是对人生迷茫困境的绝佳诠释。

(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
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