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造像者 造像记的史料价值「经验」,以及造像者陈楸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始平公造像属于哪个时期

始平公造像记》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是魏碑中的代表作,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而《始平公造像记》即是当时所造石像的一篇题记,内容充满了迷信宗教色彩,但其文字却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

造像,即雕塑佛像。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讫于唐中叶,所造者以释迦弥陀、弥勒、观音、势至为多。其初不过刻石,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佛龛,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造像者自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女、优婆塞等。出自造像者称像主,副像主等。

此造像实高75厘米,宽39厘米。龙门造像题记,一般都无刻书手姓名,仅此碑和《孙秋生题记》刻有书手之名,诚为可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他们是“工绝一时,精能各擅”的书家,并进一步指出此碑书手朱义章比孙秋生更高一筹,评曰“雄重莫如朱义章”。

始平公造像是什么字体

《始平公造像记》通篇为阳文镌刻,为历代石刻所罕见,而未署撰人、书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

此碑是北魏书法艺术全盛时期年代较早的作品,全碑文字端严飘逸,将森严方朴的北朝书风,写得婉畅流动,如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特别是在笔法上破隶而出,大胆创新,变柔为刚,变藏为露,实为北碑石刻中之异彩。

谁能介绍一下诗人勃朗宁生平

...勃朗宁(1812-1889),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戏剧抒情诗》、《剧中人物》、《指环与书》等

造像记的史料价值

就造像记的内容而言,大致包括造像之名称、造像时间、造像者身分、造像者、为谁造像、造像题材、祈愿内容等。祈愿内容中,经常包含关于此尊造像之宗教意义与造像动机。祈愿结尾,则以“颂”、“辞”的形式,重复记述题记的主要内容。透过对这些造像记内容细节的分析、归纳,我们或常可从中找到造像当时的相关具体资料,如造像背景、造像者身分、造像者的社会地位等,搭配其他的文献材料加以推测、判断之后,当可让我们对造像本身、造像时代、甚或造像当时的社会脉络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造佛像的功德利益

自从优陀延王造像以后,佛教造像一直延续到现在 ,可见造像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巨大的。在优陀延王最初造像时,斧声响彻三十三天,释迦如来即便赞叹优陀延王造像功德,并遥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时释提桓因天主即便问佛,今在人间是否有人在前生造过佛像,「佛告释提桓因,有曾作佛像者,皆于过去先已解脱,在天中尚无,况于余处」。

依佛所言,若人造立佛像,此人当生即得解脱,决不至于来生,许多阿罗汉皆因前生造佛像,或扫佛堂,下至以微少画染画一佛像而为供养,以此福德永离诸苦而得解脱。同时若发心为利益众生而造佛像,则为成就佛道之因。造佛功德不但能得解脱,也可以为将来成佛种下福德资粮。佛陀回到人间后,更赞叹优陀延王造像功德利益。「汝今已作无量利益,更无有人与汝等者,汝今于我佛法之中初为轨则,以是因缘故令无量众生得大利益」。造像功德不可思议,能令自他解脱,成就菩提,诸善业中造像功德是为最上。细言之,可分述如下:

一者、消除宿业

佛陀在回到人间后,便升座说法,开示造像功德利益。「尔时世尊者于僧伽尸道场坐狮子座。时诸四众心各念言,我等愿闻如来演说造像功德。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其念,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今优陀延王,造佛形像,如佛在世,若己涅槃,其有信心能随造者,所获功德,唯愿世尊广说其相」。释迦如来为弥勒菩萨及诸大众开示了种种恶业因造佛像而不受恶报的请问,主要有

(1)造像功德能灭五逆罪。造五逆罪所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决定堕于无间地狱,若有众生先作如此五种罪业,后于佛所生净心造佛形像,由造像功德虽堕地狱还即出离,如箭不停,如比丘得神足通,周旋四天下,无有障碍。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并不能障碍造像功德,因此能速得出离,或生人间,或生天上,或至圣果,终不堕于五无间狱,受苦无期。

(2)造像功德能灭破佛法身之罪。若有众生坏佛法身,所谓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其罪过于出佛身血,经中不通忏悔,斥为一阐提,永处地狱,受苦无期。如果此人但是口说,而不坏知见,后生信心造佛形像,先前所造恶业,但于现生受轻微之报,来生决不堕于恶道,但于生死不能即得解脱。

(3)造像功德能灭盗三宝物罪。盗三宝物在盗罪为最重,特别是盗窃僧物,罪在阿鼻地狱 ,难以离出。若能发心造佛像形,如人负债多年忽得一宝,偿还旧债尚有余财,即得灭除昔日盗三宝物罪,免受种种苦难,永得解脱。

(4)造像功德能灭波罗夷罪。波罗夷罪在戒律中名为断头,或者死罪,犯了此罪此生即失比丘位,在众律条中此罪最重,死堕阿鼻地域,无人能救。如果能发心忆念诸佛功德,而造佛像,「一切业障皆得消除,于生死中速出无碍,随于何乘起于愿乐,即于此乘而得解脱,若但为成佛不求余报,虽由重障而得速灭,虽在生死而无苦难,乃至当证无上菩提,获清净土,具诸相好,所得寿命常无有尽」。

造像功德能灭一切罪障,一切圣贤莫不因造功德而出离恶道证得解脱,诸佛菩萨皆以造像功德而得菩提。「大王,我于往世为求菩提,以众宝栴檀彩画等事而作佛像,过此会中人天之数。以斯福故,虽在生死未尽诸惑,然所受身犹如金刚不可损毁」。若人发心造佛形像,往昔所造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等身口业及贪、瞋、痴、慢、疑、恶见等意业所造诸罪皆得尽除,来时得生善处,恒受诸乐,闻习佛法,证得菩提。

二者、增长福德

造佛形像不但可以消除业障,而且能令作者增长无量福德。佛在《大乘造像功德经》言:「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功德转精系念,常观如来威德自在,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是等一切功德皆无有量,离众过失无与等者,此人如是谛念思惟,深生信乐,以诸相好而作佛像,功德广大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弥勒!若有人以众杂彩而为缋饰,复镕铸金、银、铜、铁、铝、锡等物,或有雕刻栴檀像等,或复以珍珠螺贝锦绣织成。若泥若丹土白灰,如是等物,随其力分而作佛像,乃至极小如一指大,能令见者知是尊容。其人福报我今当说,弥勒,如是之人于生死中虽复流转,终不在贫穷之家,亦不生在边小国土下劣种姓之家。是人常生转轮圣王家,有大种姓之家,所生之处常遇诸佛事供养。或得为王,或作帝释、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人天快乐靡不皆受,如是福报相续不「绝」。

《佛说造立形像经》云:「作佛形像其福无量,无穷无尽不可称数,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甚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出过十倍。后世所生常护佛道。作佛形像,死后不复入地狱畜生饿鬼道中,死即升天,天上寿终复生世间势福之家,如是受福不可称数,会当得佛涅槃之道。佛告优填王,人作善者作福形像,其福佑功德终不唐突」。

造像所获福德利益不可思议,诸善业中,造佛形像为第一福业,此生种种恶报可令不再生起,来生决定不堕恶道,生到人天善处,恒受快乐,听闻佛法,解脱生死轮回。

三者、证得解脱,成就菩提

造佛形像,能消除恶业,增长福德,是造像的世间功德。同时造像有出世的功德,即是证得涅槃,解脱生死,发起二智,成就菩提。如《大乘造像功德经》所说,造佛形像,莫不解脱。乃至当时会上天众人间尚无有前生作佛者,前生所有造像者都已经得解脱。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都因过去修佛堂而得解脱生死。憍梵钵提曾经是牛身,在一佛堂旁边吃草,见佛尊容,生大欢喜心,因此下世转为人身修习佛法,成阿罗汉。阿逸楼驮尊者曾因燃灯供养于佛,输鞞那曾扫佛堂,阿婆摩那曾于佛像前燃灯施明,难陀比丘曾因用香水灌沐佛像。如是等无量量诸阿罗汉皆悉曾于佛像之所薄申供养,由此福故皆永离诸苦而得解脱。因此世间众生若能至心信乐,造佛形象,或一瞻一礼、或燃一灯一香、或供一花一果,皆为涅槃解脱种无上胜因,将来必能出离生死轮回。是故经云:「若复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未来造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

造像功德能得解脱,是自利,同时造像功德还有利他的功能。佛言:「若有众生非但为己而求出离,乃欲为无上菩提造佛像者,当知此则是三十二之因,能令其人速至成佛」。若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瞻礼佛像,种植善根,增长福德,使他人离苦得乐,那么这种造像功德则是利他之行,造像者必能悲心具足,发起根本智和后得智,成就无上菩提。所造之像必能普渡众生,广利人天,一切诸佛莫不以造像成就佛道。所以造佛形像能为三十二相,成就菩提的正因。

佛祖和观音慈眉善目,为何十八罗汉却是面目狰狞呢?

夜深人静入古墓 见佛像 虽慈眉善目 看到的人也会感觉可恐大年夜鞭炮齐响 见门神 虽面目狰狞 看到的人也会感觉喜庆无它 观者心动而已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只有十六罗汉,而不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罗汉在原始佛教中的意思是觉者,和佛一样,觉悟了,但是佛有教化众生的责任,而罗汉则没有教化众生的责任。据说,十八罗汉均为释迦牟尼的得道弟子,在佛涅槃后,曾让阿罗汉们永住人间,济度众生。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实原本并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分别为宾度罗跋惰、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里迦、伐罗弗多罗、戊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十六位尊者。那为何后来变成了十八罗汉?那两位到底是什么罗汉呢?

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经流行过十六罗汉,但那已经是唐代的事情了,后来到了唐末,不知怎么的就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已经盛行十八罗汉了。关于十六罗汉为何会变成了十八罗汉,人们猜测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关于后来补上的两位罗汉,可谓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据宋朝《苏轼文集》卷二二《白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记载,十八罗汉是《法住记》中的十六罗汉外加第十七尊罗汉“庆友尊者”(实为《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尊罗汉“宾头罗尊者”(为第一尊罗汉的异名)。而在影视题材里面,为大家熟知的降龙、伏虎罗汉,则是在清朝的时候增加的,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中记载,云清高宗集中有唐贯体十八罗汉赞,乃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尊者,一为戛沙鸦巴尊者,一为纳达密答喇尊者,而这两位尊者被加上去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他们神通广大、法力高强。

而西藏所传的十八罗汉则是在十六罗汉之外加上佛母摩耶夫人及弥勒佛。其实十六罗汉在我国也是唐代之后才开始流行,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生平资料很少,而且现存最早记载所有十六罗汉名字的汉译佛典是由唐代高僧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难提密多罗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庆友”之意。在《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渐渐开始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崇奉,但又因《法住记》中并没有对十六罗汉的的相貌进行过具体的描述,没有具体的形象,那佛教徒要对着什么供奉啊?现在的罗汉形象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那是造像者根据佛教常识,再以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便塑造出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清奇古怪罗汉形象。这些造像一出,罗汉们的形象算是基本定型了,并逐渐流行起来。关于十六罗汉的图像,最早记载的是《宣和画谱》,乃后梁张僧繇画的一幅十六罗汉像;而十六罗汉的雕刻,最早的则是杭州烟霞洞吴越国吴延爽发愿造的十六罗汉圆雕坐像。到现今,苏州用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严寺仍然保存有北宋塑造的罗汉像。

云门寺的佛像

千手千眼观音像
在观音殿里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身高12米,全身贴满黄金,脚踏莲花,整体是用木雕、泥塑两种结构结合而成。中间是三个大柱子支撑着,观音像的头部、腹部装有木炭和茶叶,在古代,茶叶是防虫的,木炭是用来防潮的。据文史记载,凡有八只手以上以观音,都叫“千手观音”,因为每只手的手心上都有颗眼睛,所以又叫“千眼观音”。千手表示法力无穷,可以拯救众生,而千眼则表示慧眼无边,能普观世界,明察秋毫,智慧无穷。云门寺观音殿里的千手观音,其蕴意更为丰富。第一双高举的手,捧着一尊小佛像,是其师祖释迦佛;第二双手里拿着兵器,称战器,是用来防身的,对研究宋朝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第三双手是双手合一,礼敬阿弥陀佛;第四双手是自然伸展。身后伸出一千只手,手形千姿百态,令人心动神摇,目不暇接。从艺术上讲,对这千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呆板。这尊观音造于明朝成化年间,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很高明,有十二米高的长度来雕刻一尊观间,整体上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头冠上十多个小佛精雕细刻、加上彩带、仙鹤、大龙……等等,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自有观音像后,湘乡亦形成一种习俗,即“上朝南岳,下朝云门寺千手观音”。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此朝拜,场面盛大。
十八罗汉
云门寺千手千眼观音阁前两边走廊上,奉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祁阳石雕罗汉十八尊,每尊高1.5米,形态各异,或喜,或怒,或悲,或乐,或沉思,或凝视;面部肌肉, 额上皱纹,为怒而紧张,随愁而紧蹙,因乐而舒展,心理变化,举止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艺术珍品是我们祖先心血的结晶。据《十八罗汉碑》记载:百多年前,有一高僧曾游方募化几十年,历尽千辛万苦,直至须发全白才筹集雕塑这十八罗汉的资金,那些能工巧匠,刀刻斧凿又花了整整5年时光。
云门寺的十八罗汉,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每尊都是同一块整体的汉白玉雕刻而成。造像者为父子二人,总共花了三年时间才雕刻完毕,每尊身高1.5米,形态各异,或舒目展颜,或挖耳蹙听,或捧腹憨笑,或掩卷沉思,或眉目传情。雕刻美,形象逼真,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

古代石雕佛像区别于现代有什么特征

古代石雕佛像的鉴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材质。通过材质能够划分地域材质。
2、造型。佛身各部位的比例特别是早期造像不可以用现在的造型审美观点去评判,却觉得仍很协调;
3、工法。造像者虔诚的心态和对于佛法的敬畏和尊重决定其精美的造像细部仍可细看,工粗者尽显朴实;

4、开脸。古朴而写实适用于高古,如南北朝;雍容华贵适用于隋唐至宋;中性平和适用于明清,元代遗留甚少而不同;
5、神韵。尽管岁月的侵蚀风化,但磨不掉神韵。自然风化侵蚀是整体的,基本看不出磨损的痕迹。而做伪是局部的,上手感觉试试便知。
6、其它细部因素。如服饰配饰、历史典集、佛法经规等等都有钱助于鉴定欣赏;
7、感觉很重要。记住一点,只有所有的要素都对,你的感觉才会对。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哪怕你根本不知哪儿感觉不对,敬而远之!

佛学中“佛”、“菩萨”、“尊者”、“罗汉”、“护法”、“金刚”、“使者”是怎样划分等级地位高低的?

据佛经记载,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后来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发展成十八罗汉。关于十八罗汉后来补上的两位罗汉,说法不一。

一说是著《法住记》的庆友和尚与译经和尚玄奘。前蜀张玄和五代僧人画家贯休分别画了十八罗汉图,宋代时,苏东坡分别为上述的画赋诗题赞。认为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七尊罗汉是“庆友尊者”,也就是《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尊罗汉是“宾头罗尊者”(为第一尊罗汉的异名。)一说是伽叶与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则定十七罗汉为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汉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在民间工艺品的十八罗汉,多为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生龙活虎,造像形象生动。

释迦牟尼身边十六个修行者。是佛经中提到最多的一组罗汉。佛涅槃后,曾令十六大阿罗汉永住间,济度众生。

现存最早记载所有十六罗汉名字的汉译佛典是《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由唐代高僧玄奘所译,难提密多罗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庆友”,十六罗汉即宾度罗跋惰、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里迦、伐罗弗多罗、戊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十六尊者。

由于十六罗汉的生平资料很少,自《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受到佛教徒的普通崇奉,其造像也逐渐流行起来,但是《法住记》中并没有对十六罗汉的的相貌进行具体描述,造像者根据佛教常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进行艺术夸张,塑造出了清奇古怪的罗汉形象。关于十六罗汉的图像,最早的是《宣和画谱》的记载,后梁张僧繇画有一幅十六罗汉像;关于十六罗汉的雕刻,最早的是杭州烟霞洞吴越国吴延爽发愿造的十六罗汉圆雕坐像。此外,苏州用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严寺保存有北宋塑造的罗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