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龙门石窟壁画飞天,七夕奇妙由衷飞天和金刚的形象来源于哪里?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故事。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猫贪余温」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飞天”是不是龙门石窟壁画的经典形象?

我觉得这个是龙门石窟壁画的经典形象,因为一旦想起龙门石窟,就能够想到这个词。

关于敦煌飞天的资料

敦煌飞天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
天最多的石窟,现将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和时代特点概述如下:

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
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怀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1、兴起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凉时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中,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孬,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
莫高窟现存北凉石窟只有三个。最具有北凉风格特点的飞天,是第275窟北壁本微故事画主体人物上方的几身飞天灾几身飞天,头有圆光,戴印度五珠宝冠,或头束圆髻,上体半裸,身体呈“U”字形,双脚上翘,或分手,或合手,有凌空飞行的姿式,但这种飞行的姿式显得十分笨拙,有下落之感。“U”字型的身躯也显得直硬,尚不圆润,微弯,还有印度石雕飞天姿态的遗迹。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不仅画在窟顶平棋、窟顶藻井、故事画、佛龛上面,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北魏的飞天形象,有的洞窟大体上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形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艉,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
最具有北魏风格的飞天,是画在第254窟北壁的《尸屁王本生》故事画上方的两身飞天和第260窟北壁后部说法图上方的两身飞天。这四身飞天的突出特点是: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脸型修长,因变色原因,成为白鼻梁,白眼圈,为小字脸。上体半裸,腿部修长,成大开口“U”字形。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四周天花飞落。虽然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但衣裙飘带的晕染和线条十分清晰,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姿式自如优美。
2、创新时期。从西魏到隋代,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

七夕奇妙由衷飞天和金刚的形象来源于哪里

七夕奇妙游》中的“金刚”和“飞天仙女”形象来源于龙门石窟。

龙门金刚》舞蹈在展示龙门乐伎和飞天的同时,着重塑造了龙门金刚大力士的艺术形象。在洛阳龙门石窟的众多形象中,金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更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金刚力士二手握拳,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是力量与美的统一体,更是顽强精神的象征。

龙门石窟价值

龙门石窟是人类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历史和艺术的结晶,代表了人类杰出的艺术创造力。龙门石窟是唐代的缩影,再现了唐朝的社会形态和较为蓬勃的经济文化水平。

建造时间长、朝代更迭多的特点使其保存了大量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推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龙门石窟的极南洞的壁画有什么特色?

不信佛的儿女,为信佛的父母搞佛事活动,并不是一件特别少见的现象。曾3次任唐朝宰相的姚崇就不信佛,但为了表示孝心,却为他死去的母亲,开凿了一个不小的极南洞。

极南洞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该窟三壁坛基,正面均间隔为4个格,每格内分别雕琢出一伎乐人或舞蹈者,神形殊别,活灵活现,但不乏专心娱佛之态。

正壁中央相对的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持箜篌和琵琶;北壁四乐伎分别持铜钹、筚篱、琵琶、团扇;南壁四乐伎分别执束腰鼓、笙、筚篱、团扇。

抬头向上看,窟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飞天人。天人均高束发髻,裸露上体,下束长裙,翩翩飞舞,全窟俨然是一派弥勒净土美好世界之场景。

中国壁画最多的石窟是哪个?

龙门石窟Longmen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唐朝人说: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这句话赞誉的是

唐朝人说: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这句话赞誉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