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湘江1934向死而生票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湘江1934·向死而生,湘江战役 断肠明智的是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读了湘江1934向死而生你的感受是什么?

观后感中可以围绕一个事点表述感觉,也可以围绕多个事点来进行讨论,但要注意的事,论点可多个,但中心点只有一个切勿像流水账一样。

《湘江1934·向死而生》观后感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早就听说过前辈们说这句话了,这句话一直流传在桂北,而背后的故事则来自86年前在这发生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

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故事一开头就提到一位叫黄玉长生的小红军,他年纪虽小,却很勇敢,他徒步奔向炮火连天的战场,与18团取得联系,可当时的场面惨不忍睹。战场上尸横遍野,18团没剩下几个人在战斗了。这时,黄玉长生也已负伤,但还是坚决与18团的战士们一起奋战,可团长不同意,并委托他将团旗交给首长。

由于黄玉长生的肩部负伤,无法完成任务,与他同龄的孩子韦二牛帮助他,为他包扎伤口。随后,韦二牛为黄玉长生带路,一起寻找红军大部队。在途中,他们遇到了红军队伍,又并肩作战。但不幸的是,后来这支队伍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敌人想把他们扔进井里。此时,黄玉长生挺身而出,与敌人抗争牺牲了,最后只剩下韦二牛一人。

故事的结尾,韦二牛终于将团旗交到了首长手里,并坚持要求加入共产党,为失去的亲人、红军战士们报仇。韦二牛与红军战士们经过浴血奋战,共渡湘江,脱离了险境。

当我看到小红军黄玉长生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眼眶里满是泪水,因为黄玉长生小小年纪为革命做出了牺牲,令我很敬佩。但当我看到红军战士们战胜敌人的围困堵击杀出一条血路后,我在心里不禁欢呼起来,这不仅仅是的我的欢呼,也是战士们的欢呼。

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向红军、革命战士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出去游玩,在过一处小水洼的时候,我不慎摔了进去,衣服和手又脏又湿,当时又处于冬天,身上的水令我冷及了,我被落在最后面。就在我最无奈、无助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老师说的要学习红军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我立马拍拍身上的水,追上了走在前面的老师和同学们。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体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战士们为了解放全中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南宁市星湖路小学2000余师生观看红色电影,师生们有哪些触动?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南宁市星湖路的一小学组织了一场红色电影放映活动,全校两千多师生坐在一起观看了红色历史题材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全校师生在聚精会神观看的同时,并且还会随着剧情起伏神情形态也会有所变化,大家看的是津津有味,师生们在认真观看之后都有不少触动和鼓舞,感叹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敬仰红色革命前辈们的伟大奉献精神。这部《湘江1934·向死而生》是个动画题材红色电影,对于很多喜欢动画片的小学生而言,很符合他们的观影心理体验。而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当年红军渡过湘江过程中奋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又刻画了红军小战士黄玉长生和壮族放牛娃韦二牛两个少年在战火纷飞时期的艰难成长和勇敢不屈革命的故事,向观众呈现和回顾了当年伟大的湘江战役。星湖路小学的众多师生们在观看电影时津津有味,看完之后内心更是有很多触动,有的学生很佩服小战士黄玉长生的勇敢和不怕牺牲,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有的同学称,长大后要参军,立志报效国家。可以看出,学生们看到这样的好电影,精神受到了很大鼓舞,内心深受感动。学校组织观看这样具有很强历史意义的电影,非常直观地展现红色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追溯和敬仰那个年代前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革命精神,会非常鼓舞人心,而且传递这样的革命文化精神尤为重要。应当让红色电影多多走向校园,孩子们才会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质精品电影,才能传承好红色革命文化。不仅让学生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过去的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勇付出,对未来充满希望,还会激发起学生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坚定信念,未来更好地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湘江战役 断肠明智的是谁

他率数千勇士,血战湘江!他向死而生,断肠明志!他是陈树湘,他是国家的荣光!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军第34师师长。1934年他率领着数千名勇士,向死而生,血战湘江!他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1905年,陈树湘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原名树春,字子风。由于家乡遭遇大旱,陈树湘跟随父亲逃难到长沙小吴门外的瓦屋街一带,以种菜为生。
有人曾这样说过:向死而生,是根植红军灵魂深处的血性基因。这背后有草鞋的柔软,有刀枪的碰撞,更有信念的铸造。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1934年的湘江之侧,有这样一位为理想和信念践行了誓言的红军师长。

这几天有什么电影上映

近期临近春节档,有不少电影准备上映,首先是明天2月1日的《风来风去》,
2月6日的《湘江1934•向死而生》,
2月9日的《日暮》,
2月12日的《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你好,李焕英》、《新神榜•哪吒重生》等
总有一部你喜欢的电影

读了湘江1934向死而生你的感受是什么?

读了这个以后谈这个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会不一样的,有的人呢,唉可能会感受到,一般有的人反应呢会强烈一点,我是认为这个没有什么。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地点是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

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的结果:

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几十年后,当林彪位于中共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界首。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

但是,林彪,彭德怀作为红军开路先锋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五军团的董振堂。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什么意思?

意思:湘江的水被鲜血染红,三年之内不能饮用,十年之内不能够吃江中的鱼类,用来形容湘江战役的惨烈。

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边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红军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撤离江西瑞金苏区,连续冲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

红军先头部队到达湘江后顺利地控制了渡口,但因队伍携带的辎重过多,行动缓慢,大部队还未过江,就遭受了赶来的敌军的夹击。

“中央军”以及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人,在湘江之东布下“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战士义无反顾的浴血奋战七昼夜,最后以折损过半的惨痛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

经过几天浴血奋战,红军折损过半,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战争评价: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

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

总之,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长征中的湘江之战简介梗概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扩展资料:

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但为了保护中央领导和保住器物,把野战行军固定成一个“抬轿子”的形式。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延误了多次稍纵即逝的过江机会,使战斗部队付出惨重代价。

二、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

在湘江战役之后,从通道会议开始,他们与博古的争论多起来了。特别是在黎平会议后军委纵队到达黄平老城东门内橘林休息时,张闻天和王稼祥交流看法,认为仗这样打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出来,他打仗有办法。

随后这个信息在高级将领中传开,大家都赞成毛泽东出来指挥。这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作了舆论准备。

三、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

红军要战略转移是形势所迫,死守苏区是没有出路的。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坚持按红六军团的路线沿着湘江前进的战略决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湘江战役三个主要战场的战术指挥却又是很出色的,应予充分肯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起因经过结果

1、时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2、地点:广西全州县。

3、主要人物:中央红军、国民党军。

4、过程: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5、结果:

国民党败退,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扩展资料:

在这道命令中,军委要求红三军团将四师、五师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的桂黄公路及以西地域,界首只留一个营,这是有其道理的。

军委两个纵队已经部分过江,这两个纵队缺乏战斗力,如果光华铺附近的桂军绕过三军团阵地攻击军委纵队,后果将不堪设想。为防止这种严重局面的出现,红三军团必须将防线向西延伸。但这也意味着战线的延长,界首渡口处于危险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江战役

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以下是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带着大大小小几乎全部的家当撤离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之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

这时的蒋介石,最害怕的就是中央红军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将来可以在湘鄂川黔建立苏区。

于是,他紧急调动40万大军,在湘桂交界的湘江沿岸设下第四道封锁线——他要让湘江天险成为红军最后的绝境。

此后五个昼夜的鏖战,红军打得异常惨烈。近6万红军战士的长征之路,永远地停留在了湘江边上。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河点,但大部队尚未渡江即遭敌夹击。29日起,红军依托简陋阵地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血战,最终以血肉之躯撕开了湘江封锁线,于12月1日渡过湘江。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壮烈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自身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