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浙东唐诗之路1500唐诗,浙东唐诗之路与哪些诗人有关,试举例之。?,以及浙东唐诗之路纪录片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刘禹锡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写的诗?

“浙东唐诗之路”是最近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比如刘禹锡的作品《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就是在这条路上所写的

浙东唐诗之路与哪些诗人有关,试举例之。

“浙东唐诗之路”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层含义,指的是一条道路:它始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这是干线。还有进入干线的支线,如浦阳江、东阳江、好溪、奉化江、甬江等;经奉化、宁波、余姚,再过上虞到钱塘江的支线。
唐代时,只占全国国土百分之0.13%的浙东,有20%的唐代诗人倘佯在唐诗之路这条线上,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
行走在这条诗路上的的唐代诗人有四五百人,如李白杜甫贺知章白居易等等。请见唐诗之路权威网站:
http://www.cntszl.com/
网站首页左上角有视频介绍。

枫桥夜泊的诗意枫桥夜泊枫桥夜泊 古诗

诗意是: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赏析

作为一首羁旅行役之诗,《枫桥夜泊》所具有的影响力那是很多同类诗歌难以比拟的。从时间上说,绵延一千余年贯穿宋元明清,直到当代还有受它影响,还产生了流行歌曲,从空间上说不独在国内广为人知,而且流传海外,像松井石根为什么想偷盗寒山寺碑?

就是因为日本人对这首诗情有独钟,据说是复制皆习诵之,甚至还被选入了日本小学的课本,国学大师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就写到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就是说小孩没有不会背这首《枫桥夜泊》的。

所以1929年的时候日本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庙 ,也叫寒山寺,这个寺庙就仿造苏州的寒山寺而建,也立了一座石碑,也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也建了一个夜半钟声钟楼一座,还在附近的溪谷清流上专门架了一座枫桥。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在无形地诉说着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魅力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枫桥夜泊

浙东唐诗之路源头

渔浦之地,浦阳江畔,三江交汇口(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风景秀丽,江水清澈,轮船在江上穿梭,桥上车流不息。朗朗晴空,微风习习。游步道上游人熙熙攘攘的,骑行爱好者一波又一波。不知什么时候风筝在空中飘摇,江边钓鱼的人儿无精打采,狗儿在水中欢快地扑腾。

江边立着一座金色的石头,十分醒目,上面刻着“浙东唐诗之路源头”的字样,我很好奇想看看简介什么的,走了一段路,也没有看到,也想知道哪些唐诗的出处在这里。还有什么诗人曾经来过,也没有看到。回去有空查询一下有关浙东的诗和诗人。浙东唐诗之路是以唐代诗人在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沿线的水陆交通行迹为依托,在浙东镜湖,剡中盆地和沃州盆地,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区域内形成的一个以诗歌为纽带。

在这唐诗之路的源头呆了一天,听着蛙声、鸟鸣、船来船往的嗡嗡声,看着波光粼粼的江水,也没有憋出一句诗,只好拍几张照片来安慰一下自己,还是回家好好欣赏诗人留下的诗吧。

萧山湘湖诗句

湘湖以风景秀丽而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是一个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湖泊,湘湖还是浙江文明的发源地。

湘湖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侧,这里既是8千年前跨湖桥文化的摇篮,又是两千年前吴越相争的古战场;既是美女西施的出生地,又是诗人贺知章的故乡。这里湖光山色、名胜古迹、湘湖特产、历史名人以及有关的诗词文章等,反映了湘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湘湖成湖早于西湖,但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相比,与之相距仅10几公里的湘湖则“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目前的湘湖零星水域合计不足一平方公里。

“浙东唐诗之路”,确切地说是从钱塘江,经西兴、萧山到绍兴鉴湖,沿浙东运河到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天姥山抵天台山石梁飞瀑的一条古代旅游风景线。在古代,曾经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00余位唐代诗人沿着这条山水之路游走,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萧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李白、杜甫等众多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更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乡”指的就是萧山。李白也在《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中写道“东岭横秦望,西陵拱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此中描写的应为湘湖和固陵(西兴古称)。有关萧山的唐诗大约有80多首,能把萧山境内的景点用诗句串联起来。

湘湖古诗五首: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1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2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 唐 ]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浣沙女》

(唐)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登粤王台》

宋之问〔唐代〕

江上粤王台,登高望几回。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

地湿烟尝起,山晴雨半来。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

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归心不可见,白发重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