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国医大师治眩晕症心得体会,济南百惠祥中医曹远辉的清窍定眩方怎样?果真管用不?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諟菈洣蘇」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仲景白术治病的临床体会

关于品名
神农本草经》记载「术」,列为上品,无苍术、白术之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术有赤、白两种,赤即苍术,白即白术。张仲景生年早于陶氏,故仲景方中之术,当不分赤白,书中白术之「白」显系后人所加。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苍术或白术。
现代所用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苍术为菊科植物南、北苍术的根茎。《中药大辞典》:白术又名于术、冬术、浙术。《中药学》讲义上没有明确指出于术、冬术就是白术。《本草通玄》里面把白术和苍术的功效说得很清楚,它说:「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即土运不及,就是脾虚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应该用白术来治疗。「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即土运有余,脾气偏盛可用苍术治疗。张隐庵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张山雷说苍术、白术在古代不分,「而今已各别,则凡古人所称燥湿逐水之用,今必以茅山苍术当之」。茅术是生在茅山的苍术,其燥湿功用比苍术还强,伤津者不可以用。近代丁甘仁、程门雪、黄文东先生的医案中,都有茅术、于术、冬术、苍术、白术,「其补益脾胃,则宜用白术,白术补中,虽以气胜,不可谓其发汗;唯苍术则辛烈开腠,能发温家之汗耳」,苍术燥湿发汗比较好,临床用羌活胜湿汤时用苍术不用白术。
白术的功效
利水逐湿
仲景凡治「小便不利」,多用白术。如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等。《本经疏证》:「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脾胃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本草衍义补遗》:「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白术有止汗的功效,玉屏风散中有黄芪、白术、防风,用白术就是取其止汗的作用,同时也有发汗的作用。现代研究:白术煎剂和流浸膏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抑制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肾小管有重吸收的作用,抑制重吸收达到利尿的作用,这是它利尿的机制。
化饮定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真武汤治疗「心下悸,头眩身瞬动,振振欲擗地者」;泽泻汤治疗「支饮眩冒」;五苓散治疗「吐涎沫癫眩」。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饮化而津液行,「二陈汤是基本方」,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白附子、天麻、姜蚕;老痰用海石、半夏、瓜蒌、香附;痰在胁下用白芥子;痰在皮里膜外用姜汁、竹沥。
真武汤治疗「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治疗肾虚水泛,肾气不足水虚上泛而引起的心衰,水肿,「头眩身瞬动」。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常用真武汤治疗眩晕。他指出,「振振欲擗地」就是要晕倒地上。眩晕是因为饮邪蒙蔽清阳,清阳不升所以眩晕。泽泻汤治疗饮证:「支饮眩冒」。「眩」就是眩晕,「支饮」也是痰饮、溢饮、支饮、悬饮四饮中的一饮。它的特点是眩冒,也可以引起眩晕。泽泻汤用泽泻、白术两味药。现代临床用泽泻汤治疗内庭功能紊乱导致的梅尼尔氏综合征。另外,五苓散治疗「吐涎沫癫眩」。以上四个方都有眩晕,说明有痰饮蒙蔽清窍的都要用白术,根据痰饮所在的部位不同,所选的方不一样。后世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其实他是以张仲景的四个方治疗眩晕作为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总结他的经验「无痰不作眩」,他说「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脾为生痰之源,要化痰首先要健脾。「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痰湿无处不到,在不同的部位用药也不同。白术可以定眩,张仲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祛湿通痹
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 这是背脊、全身疼痛、烦躁不安,湿邪侵犯了太阳经络,麻黄汤可以发汗,加白术可以祛湿除痹;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身体疼烦」,桂枝汤证出现身体疼烦,临床上遇到的病毒感染,出现身体疼烦,比如SARS、禽流感,出现的身体疼烦,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白术;甘草附子汤治疗「骨节疼烦掣痛,或身微肿」;防己黄芪汤治疗「身重」,湿性黏腻困重,湿为阴邪表现为身体笨重、困重,这些都是湿邪感染的例证;甘姜苓术汤治疗肾著证,「腰重如带五千钱」, 这是寒湿在腰部,腰为肾之府,感染寒湿表现为腰部沉重,可以用甘姜苓术汤。陈士铎说:「如人腰痛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痛减半,再剂而通如失矣。」 单味的白术用二三两可以治疗腰痛。临床报道用白术30克,炙山甲6克,加白酒(30度) 1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治疗腰肌劳损,效果很好。
健脾制水
茯苓桂枝白术

“国医大师”唐由之逝世,对我国的医学事业有过哪些贡献?

“国医大师”唐由之逝世,对我国医学事业中对中医治疗眼部疾病,改善近视状况领域有巨大贡献。

唐由之 是我国关于眼科的带头人,他集中于对中西医各类眼科相结合研究,在我国内外眼科领域有很高声誉,对于各种近视和眼部疾病解决方法有丰富经验,其认为导致近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线来源。通过不断临床实验找到各种新解决方法。他提倡将中方西方眼科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眼部疾病治疗的发展。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非常重的影响力。不仅如此,还帮助其他国家领导人员做有关眼科保健工作,并且是他们病情得到很好治疗,获得国内外各个领导人员的赞赏,也扩大了关于中方眼科疾病治疗影响。

最重要的是他让中国眼科治疗更上一个台阶。他在眼科方面科研临床等多种层面有颇多研究和经验获得了国内外各种奖项以及国医大师的荣誉称号。他用他自己一生奉献给了眼科医院,为全世界眼科建设奠定基础。对人们具有重大贡献。他的存在解决了很多人眼睛和视力问题,他将自己患者当作家人,他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是病人身患眼科疾病,他将用自己毕生经验和知识去治疗他们,他有崇高医德精神,有着爱国为民和无私奉献伟大爱国精神。将自己奉献给自己事业。他的人生堪称完美,因为他是我们的骄傲。

面对这种重要国家人士,我们要对他们保持崇高的敬意。是他们让我们解决了很多关于疾病问题。我们要学习他们勇敢拼搏,甘于奉献为国为民的精神。如果没有他们没日没夜的进行临床和科研,不会有中国现在医科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和崇拜他们。

济南百惠祥中医曹远辉的清窍定眩方怎样?果真管用不

听说之前有老板想买曹大夫的方子,出价挺夸张的,但是曹大夫不卖,听说是只传承不卖,毕竟是国医大大师的亲传弟子,调慢性病很有一套,听说治疗好了很多眩晕症患者。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明目类 支正—飞扬

【单穴功用】

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络穴。正,正经也;支,络脉也,离走也。穴在腕后5寸,居手太阳正经之上,其支别络脉由此别走手少阴之脉,故名支正。本穴具有疏调经气、舒筋活络、解表清热、清心定志之功。用于治疗项强、肘挛、手指疼痛、头痛、目眩、颔肿、热病、发热恶寒、癫狂。


飞扬,又名厥阳、厥扬。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络穴。穴在外踝上7寸,经气由此飞而走向足少阴肾经,针之能使人扬步似飞,故名飞扬。本穴具有宣通太阳经气、舒筋活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痛、小腿肚肿痛、筋急不得屈伸、下肢软弱无力、癫痫、痔疮。


【伍用功能】

支正为手太阳小肠经络穴,别走手少阴心经,有沟通表里二经,疏调经气,舒筋活络,解表清热,清心安神之功;

飞扬为足太阳膀胱经络穴,别走足少阴肾经,有沟通表里二经、宣通经气、舒筋活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力。

二穴伍用,同经相应,同气相求,有通调心、小肠、肾、膀胱诸经功能,并可增强舒筋活络,利水渗湿,消肿止痛,清热明目之力。

【主治】

1.头昏目眩,兼有表证者。

2.风寒为患,袭于经络,以致经气闭阻,四肢疼痛等症。

3.热性病,恶寒发热不除者。

4.扭、挫受伤,经筋受损,痛在四肢太阳经脉所过之处者。

【操作法】

支正:手上举,本穴在阳谷上5寸,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尺骨的里侧面上。直刺0.3 0.8寸。

飞扬:正坐垂足着地,于承山穴斜下1寸,直对昆仑穴处取穴。直刺0.5 1.2寸。

【经验】

支正—飞扬伍用,出自《百症赋》:"目眩兮支正、飞扬。"吕老体会,二穴伍用,不仅可治目眩诸症,也可用于伤寒表证,还可用于肢体的扭、挫伤诸症,除了循经取穴之外,亦可选同名经上下相对应的部位进行针刺,其效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