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中国近十年文化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颗糖~」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的启蒙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一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文化技术的强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维新时期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思想家群体走在了时代前列。
维新派文化自觉的关键词是“变”。
“变法”是维新派的政治理想,也是文化抉择,体现了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
3、 辛亥革命时期
他们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国传统性和西方现代性予以双重反思后的产物。
一方面,他们吸收和继承了人类当时最为进步的思想学说,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就集结了中西文化的精华。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文化自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

扩展资料: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其基本含义是指中国文化由古代转化到近代。
具体来说,是由基本封闭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
从定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压抑个性的古代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与近代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自由与兼容的,鼓励个性发展的近代文化。
对于像中国这样有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个转化过程是相当长期和复杂的。
中西文化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差异比较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孰优孰劣问题。
重要的是从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而发生深刻的文化自觉。

近年来我国文化成就

1,改革释放活力文化产业势头强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文件,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达297.65万户,注册资本14.29万亿元;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从2012年的3.6万家发展到2016年的5万家,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

正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批龙头企业、数字文化创意精品和“文化+”“互联网+”新业态集中亮相,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及新型文化产品不断涌现。

2,立足文化自信“走出去”步伐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民族文化自信,搭载文化产业发展快车,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实现了大幅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全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885.2亿美元,其中出口786.6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国际版权输出不断增加,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在历届文博会上,中华文化渐受外商青睐。以深圳文博会为例,2016年实现出口交易额176.972亿元,同比增长7.35%。正在举行的2017年文博会,吸引了40个国家的117家海外机构参展,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99个国家和地区约2万名海外客商前来参会,展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3,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

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场法规不断完善。近几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4,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以《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为基础,保护体系日臻完善,国家自2006年起设立“文化遗产日”。

普查建档工作深入开展,中国民族民间10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收集资料多达100亿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多万处。

5,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根据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改革不断深入。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个省级、147个地市级、

240个县级演出公司、展览公司、电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剧院等文化单位完成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院团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年出台4部法律1部决定

不到5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歌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4部法律、1部决定。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可以说力度大、数量多、效果好。

2、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戏曲振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等。

为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大范围集中轮训,仅2016年就有10万人次参加基层采风活动。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3、三分之二的村有文化中心
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

近年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县级文化馆有3153个,博物馆、纪念馆4109个,文化馆33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

所有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4、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至2万元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在大规模普查、登记基础上,启动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积极支持广泛开展传习实践活动,2016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至2万元。

5、中国已与20个国家签署合作拍摄电影协议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们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中美、中欧各国、中亚各国的电影合作日趋活跃,开放竞争、合作共赢局面正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数说"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领域成就

中国近十年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十年的发展与变化:

十年来,众多重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逐梦苍穹的探索不曾停歇;电缆穿越海底,桥梁跨越大海,公路贯通大漠,征服山海的脚步让天堑变通途。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年间,一个个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精密工艺,都凸显着新时代的中国实力,镌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奋进姿态。代代传承的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不断刷新着“中国精度”,呈现出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天地。

中国近十年的伟大成就: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4、坚定文化自信,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日报:十年发展成就图览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先后传入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

《礼记·射义》中对射礼的性质、目的、做法之规定,就是以文射为指导思想的。

百度百科-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

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

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至于文学、艺术皆根植于上述思想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以地方为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但有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渐散失了,于是传统文化传承就突显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有哪些阶段

共有八个阶段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以诸子散文、汉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及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 书》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北方世族南迁,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接着,南方文化又向北方回流,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等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学思想的发源——泛文学时代(春秋战国)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韩非子(法)

2、主要特点:多元性、原创性、综合性,哲学与文学并重。

二、从广义向狭义文学的过渡——经学时代(两汉)

独尚儒家,罢拙其它,以儒家经典为唯一范本,只对经典进行阐释,皇帝掌握阐释权,不作发展,为统治者服务。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

三、中国文学思想的独立和成型——文学的审美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

2、主要特点:玄学创立。去经学之繁琐,重抽象之思辩。

四、中国文学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学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杜甫、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等。

2、主要特点:诗词散文的鼎盛,宋理学创立。

五、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转折——文体大变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关汉卿、袁宏道、金圣叹、王阳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点:转折点,文体大变,叙事、戏剧、白话的兴起,从上层文学到大众文学。明心学创立。四大名著诞生。

六、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新潮——思想转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鲁讯、胡适等。

2、主要特点:新文化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