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遇一人白首」消息,近日,珠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上中下游特点「分享」引发热议,珠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频发的主要原因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珠江上中下游特点

珠江的特点是水量大,流域面积大,流程长。支流多,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冰期,注入南海。

清代,珠江城市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分布奠定了现当代珠江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近水筑城是普遍现象,但珠江城市的近水性与黄河水系有一定区别。

珠江水系与其他水系不同,是复合型水系,共有三条干流和若干支流,每条干流的自然地理环境都不同,故而城市分布也不同;另外,每条干流不同江段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城市分布也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相关地志资料的梳理,考察分析了清代珠江各段沿江城市的分布及特征。

注意事项:

珠江水系城市距离河流的位置基本上遵循上游远于中游,中游远于下游的空间分布规律。珠江城市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现象,与不同河段的地形地貌有着直接的关系。

珠江三大干流流域上游多高山峡谷,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多低缓的冲积平原,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因此珠江上游及中游部分江段所经过之处多峡谷或丛林山地,没有建城和发展农业的空间,因此修筑城市缺乏地理条件和经济腹地支撑。

珠江中下游地区是哪几个省呢?

珠江就是在广西和广东境内,珠江上游是广西,中下游就是广东了

珠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常受到海水侵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
珠江口西岸绝大部分沿海地区全年都不会发生海水入侵,只在冬季因降雨量小,地下水补充不及时,地下水位稍低,靠近河涌狭窄地带的地下水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表现为轻度入侵,与珠江口冬季时常发生咸潮的现象有着同样的规律。

如何划分珠江的上中下游,分界点又是哪些城市?

中上游分界点为石龙,中下游分界点为梧州。。
补充那划分上中下游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珠江下游区在哪个位置

珠江就是在广西和广东境内,珠江上游是广西,中下游就是广东了

珠江中下游地区何时出现唐基农业

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是在唐宋以后。此时,人们为防洪水,保护农田,已开始建造堤围。据史志记载,北宋时沿江已建有堤围十余座。从堤围发展趋势看,早期的堤围多建在珠江三角洲的上中部。建于宋代的西江、北江上的堤围绝大多数在鹤山—南海一线西北。据《罗格围志》载:宋代南海县的西北部始筑堤围,最早有北江的罗格围,这段堤围长26005丈,捍卫农田400顷。其次是北江的大富南围、大富北围和西江干流左岸的桑园围,筑堤规模较大。如桑园围,分东、西围,“西围自三水飞鹅翼起至龙江河澎围尾止”,长“万二千余丈,捍田千百顷”[12]。桑园围修建于1101年至1125年,堤长14700丈,捍卫农田面积1500顷。据宣统二年(1910)《南海县志》载:“雍正五年(1727),桑园围,海舟堡属之丫基,采石修筑,桑园围修筑用石自此始”。据此记载,桑园围到清初才开始在部分基段上改用石方修筑,而始筑桑园围时极可能是用泥叠成的。桑园围是宋代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南面的河岸堤围,堤大且长,用泥修筑;桑园围的修筑东西两基均“遵海捍筑不与水争地”,并根据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在桑园围“下流之水较上流差四、五尺”,故筑堤留口,在围东南角的倒流港和龙江滘两水口,“不设闸堵水”,让围内水及江“水从外灌入围内,互相宣泄。”即将桑园围修成开口围而不筑成闭口围。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海县志》载:“邑内江防之最巨,无过桑园围,形势与它围不同,它围形如碗,桑园围形如箕,东西两堤皆从上游建瓴之地,依山筑堤,从高而下,顺水性,送至下流而止,而下流之水较上流差四五尺,故围尽处,甘竹、龙江两口,其水从外灌入围内,互相宣泄。”[13] 筑堤后,洪水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珠江三角洲农田受泥沙淤积的机会也因而大为减少,地势低洼的状况被固定下来。据《新建南海县桑园围石堤碑记》载:“田之未围堤也,大水浸之则泥沙加积焉,一年积二三分之泥沙,百年积高一二尺之田地,自有堤而田无水患,地亦不复加高。”堤围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不断地加高培厚,小围联成大围,土围改成石围,有些地方大围之内又建起子围。如著名的桑园围内就有东方子围、五约子围、南方子围等.

广东是否属于黄河中下游吗?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黄河流域一般为北方地区(四川除外),而广东为南方地区,黄河也没有流经,所以广东不是黄河流域省份,更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河南、山东
广东为珠江中下游地区

我国四大洪涝区的地形与气候特征?

我国的洪涝灾害区主要分布于黄河、江淮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和珠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之后。气候特征是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