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寅初《大师》观后感,大师陶行知纪录片观后感3000字「科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陶行知的足迹》观后感

  《陶行知的足迹》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陶行知的生平经历,重点介绍了陶行知为乡村教育所做的贡献,影片感人至深,细细品来颇有韵味。

  陶行知先生从名校毕业,在名校任教,本可以享受高官厚禄的他,不慕名利,脱下了西装,穿上了草鞋,主动在劳山脚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院。他,出生于农村,深知乡村教育之难,主动免费为学生提供教育,为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而努力。这种坚定执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的气魄。

  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热爱的而努力,奉献社会,以亲身经历为后人铺路。刚入大学的我,在此时此刻深切的感受到奉献和梦想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宁愿燃烧起来。”我要努力看清自己的梦想,为热爱的事情努力奋斗,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将来为社会燃烧自己,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陶行知先生创办“书呆子不来馆”,意蕴深刻,是希望学生们不读死书,不做书呆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读书重要但不能忘记灵活变通,努力做个既有内涵又有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复合型人才。

  他当时创办的晓庄学院里,没有老师,只有辅导员,他鼓励学生们以农民为师,倡导“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他紧紧的将“教学做合一”,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培养出知行合一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我此刻领悟到,于我而言,大学生活并不意味着与社会隔绝,要学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谢觉哉言道:“活着,为的是替集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须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融入集体和社会,首先是要学会自立自强,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将实践与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所学知识能够最大程度发挥。

  “手把那锄头锄野草呀,除去野草好长苗呀……”萦绕在我耳畔的歌声激励我,学做真人,知行合一,自立自强,感谢您,陶先生,吾辈当自勉!

马寅初大师》观后感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嵊州是马老的故乡,在他诞辰130周年之际,嵊州越剧团创排了越剧大戏《马寅初》。6月20号下午,在嵊州越剧艺术中心,我有幸欣赏了该剧。观看过程中,我数次落泪,为演员真诚精湛的表演而感动,为马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而感动,为现代越剧特有的艺术氛围而感动……
马老一生波澜壮阔,百年人生精彩纷呈。全戏剧情设计十分巧妙,选取了马老在重庆痛斥民国政府,不接受高官厚禄;被囚上饶集中营,心系民族危亡;担任北大校长,倾心发展教育;发表《新人口论》,顶着“反右”压力;呕心沥血写成《农书》,文革中被付之一炬;高龄获得平反,再次迎接新生……等故事情节,凸现马老忧国忧民、一身正气的鲜明个性,生动展现了他孝、正、廉、仁、硬的“嵊州强盗”的形象。
与传统越剧不同,《马寅初》增加了话剧的舞台布景,舞美造型丰富多变,达到电影蒙太奇一样的效果。比如在江西上饶集中营这出戏中,狱卒给马老过60岁生日,后台出现重庆大学师生祝寿的场景,后台的后台布景上,又出现周恩来送给马老的寿联……通过多层场景变化,时空转换,情感交融,使观众感觉十分亲切,仿佛身临其境,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加。这在以前传统越剧里,很少见到过的,是一种大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
越剧文化是柔和的,马老精神是刚强的。越剧有多种唱法,唱腔丰富,流派纷呈。剧中马寅初的扮演者(张伟忠)是范派,马太太王仲贞扮演者(黄美菊)是金派,而秘书金瑶琴的扮演者(倪绵绵)却是吕派,马老的学生及倪绵绵的恋人龙智敏的扮演者(裘巧芳)又是陆派。导演通过唱腔设计,既塑造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又符合剧情需要,跌宕起伏,优美动听。加上剧中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人物化装造型,极富时代感与表现力。《马寅初》把马老性格刚正不阿,与越剧表演柔美优雅,这两种嵊州乡土特色的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机融为一体,尤为难得。
剧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马老发表《新人口论》后,毛泽东指示“理论批判从严,生活给予出路,此事不可手软。”顿时,举国批判,口诛笔伐。周恩来示意(事实是请求)马老写检讨过关,回到家中,妻儿都劝他为躲避灾祸快写检讨。都是,马老坚持真理,扪心自问:“写什么?我有什么错?我为什么要检讨?”灵魂受到煎熬,良知受到拷问,最后他公开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 枪匹马出来迎战,直到战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