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生生长流评价,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生生长流 迅雷下载。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骑猪少年」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生生长流的影片解析

影片的前半部分,镜头中满是瓦砾碎片,人们站在上面挖掘着,一位老人拿着空桶坐在原本是“家”的废墟上。人们哭泣着诉说亲人的离世,失神的坐在路边,哽咽地询问真主这国家到底犯了什么罪。导演用了人物面目的特写,让观众感受着灾民劫后余生的悲伤,看着他们脸上的热泪却感到无能为力。
普亚在废墟上寻找快乐,捡拾起一个残缺但却美丽的瓷器,他完全享受着寻宝的乐趣。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能从孩子身上最先感受到活力,就像那个洗衣女人的几个孩子,面对困境他们仍旧没有停止调皮捣蛋。
普亚看到洗衣女人哀伤的神情,忍不住安慰她:真主是不会伤害孩子的,当初亚伯拉罕要杀死自己的孩子表示虔诚,天使用羔羊代替了他的孩子。你死去的孩子现在一定很幸福,因为她不用写作业了。而其他的孩子也会因为感激而更努力生活的。这番酷似鲁西老人的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却另有一番意义。也许他并不能像老人那样体会其中历尽沧桑的含义,但是他懵懵懂懂地知道得努力生活,感激生活,这也是那些努力重建家园,重新开始生活的人告诉世界的道理。
影片的结尾,导演开着车两次攀上陡峭的山坡,钻进了山群里的阳光中,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加缪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样东西让人们永远向往并可及的东西,便是人间的柔情。
编辑评价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作品,该片与之前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及之后的《橄榄树下的情人》组成“村庄三部曲”。获得199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机奖。观众应该还记得《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可爱的演员小男孩,1990年,灾难降临在他居住的地方,大地震几乎毁灭了当地一切。小演员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阿巴斯在地震后,坐着汽车重返故地,寻找孩子。在路上,导演见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景象,废墟、悲痛的人们、死亡……然而,令导演觉得惊奇的是,人们并没有沉溺于悲痛无法自拔,而是在灾难之后重整心情重建家园。死亡使生者更加珍惜生命,以更加充足的勇气活下去,希望并没有失去,片中比较高潮处,是一对男女在地震后举行婚礼。小演员最终没有找到,给片子积极向上的基调抹上了淡淡的感伤色彩。

黄佩华的作品评论索引

漂向大河/评论/黄神彪/劳动者报/1991.8.14
现实与寓言/评论/石一宁/文艺报/ 1992.5.16
黄佩华的小说创作/评论/常弼宇/民族文学/ 1992.2
文学的感悟与自觉/评论/容本镇/三月三/ 1992.1
现实与寓言/评论/石一宁/广西日报/1993.5.14
当代》93广西作品研讨专辑/周昌义等/南方文坛/1993.6
独秀,在林立的峰峦/评介/许树侠/党纪/1994年1期
意蕴沉重文体潇洒/评论/刘永娟/民族文学研究/1996.1
一部纯粹小说的出炉/创作谈/黄佩华/当代生活报/2002.12.8
地主的爱情/评论/凡一平/当代生活报/2002.12.8
家族,一台永恒的游戏机/评论/张颐武、师力斌/南方文坛/2003.3
红河家族叙事与乡村现实主义/马相武/南方文坛/2003.3
涉过红水走过《生生长流》/创作谈/黄佩华/文艺报/2003.7.26
黄佩华:壮族小说给我很大安慰/访谈/陈大明/南宁日报/2007.1
黄佩华:与红河对话/访谈/胡红一/南国早报/2007.11
《生生长流》中农宝田的形象分析/评论/潇潇、李凡/湘潮/2008.4
黄佩华,沉默中的激情飞越/访谈/黄土路/广西法制报/
黄佩华的民间文化姿态论/评论/黄雪婷、韦德强/百色学院学报/2007.1
此处真情别样浓/评论/崔志强/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一个家族与二十世纪的风云——评黄佩华的长篇小说《生生长流》/评论/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刘兰萍/2007.2
温暖的现实主义 读黄佩华小说《公务员》/评论/文艺报/石一宁/2007.5.15
论黄佩华小说的反现代性品格/评论/探索与争鸣/刘纪新/2009.6
论壮族作家黄佩华的现代主义小说/评论/广西大学学报/刘纪新/2009.4
从自然到社会――论黄佩华小说红水河三部曲/评论/民族文学研究/黄伟林/2010.1
守候与寻找——评黄佩华新作《杀牛坪》/评论/文艺报/刘澎珊/2010.38期
找寻即将遗落的生灵与风景——评黄佩华新作《杀牛坪》/评论/广西日报/刘澎珊/2010.11.5
河流·家园·女性——论壮族作家黄佩华小说的生态意蕴/评论/广西社会科学/石群山/2011.6
光华内敛 温润如玉——黄佩华《杀牛坪》悖论性叙事及叙事风格/评论/小说评论/周淑婷/2012.S1
黄佩华小说的文化内涵阐释/评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张淑云/2011.6
黄佩华《杀牛坪》中天人合一思想解读/评论/作家/刘澎珊/2011.6
寻找与守候——评黄佩华长篇小说《杀牛坪》/评论/作家/刘澎珊/2011.12
桂西北叙事与红水河情结 ―― 黄佩华小说论/评论/河池学院学报/温存超/2012.9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亚洲影坛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导演,也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领导者,他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对生命进行无限的礼赞,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记录生活流的情节,开放式的剧情,舒缓的镜头,即兴式的表演和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他一手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所组成的“村庄三部曲”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了偏僻的乡村,讲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导观众进行思考,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


限于伊朗复杂的国际和政治环境,伊朗电影工作者要受到重重审查,带着镣铐跳舞。阿巴斯在重重重压下不断尝试,选择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世界,由此催生了伊朗儿童电影的诞生。《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是这样一部讲述一个孩子执着寻找朋友家的故事,在孩子不断的寻找和奔跑中,伊朗社会的面貌逐渐展现出来,她们的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呈现在影像里,而镜头冷静克制,在如实记录贫瘠荒芜的社会面貌。
不同于许多导演热衷于炫技、精于故事结构的编排,《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用最简单的故事情节、最简洁的镜头和最质朴的方式还原了了电影刚诞生时的职责,大量长景头、固定镜头、远景的使用表现出人在环境中的状态,不断重复且固定的镜头里,孩子出画入画,奔跑,从天明到天黑,光线不断变化,时间慢慢流逝,与大人们的漠不关心相比,纯真的情感最打动人心。
公路片阿巴斯驾轻就熟


在阿巴斯的影片中,他喜欢拍摄一些琐碎、为人所忽略的细节,摄影机同观众一样处于未知视角,颠覆观众作为观看者的固定角色,引导观众主动参与进剧情,激发他们思考和想象力,在路上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探讨生命的本质。
《樱桃的滋味》中大部分场景都在车上度过
《樱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部蜚声国际之作,也是阿巴斯影片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影片通过一个试图自杀的人不断寻找别人埋葬自己,探讨生命、死亡、宗教等哲学问题,虽然主题与自杀有关,但影片并没有厌世的情结,反而充满浓浓的诗意,樱桃成为了生命甜美意义的一种象征。这种对于生命美好的热情赞颂正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或许也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能够受到广泛赞誉的根本原因吧。


影片场景基本都是在车上度过,窗外风景不断变换,电影并没有交代巴迪想自杀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最终巴迪的选择,就仿佛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展现,巴迪在开车途中,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只能在别人生命中走过一段然后下车,导演将摄影机放在汽车上,镜头随着汽车而晃动、记录,使得影片真实的质朴,非职业演员的选用让影片有一种生活流的戏剧性,一方面极力靠近真实,另一方面又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融合了戏剧与虚构,就好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一样,通过对生活中某个情节的加工再创造,让影片既有真实的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又并不艰涩枯燥,在这样的影片中,每个人都能抛下浮躁,认真思索,并在最终被触动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纵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精致的编排,但是影片所传达的感情却能让每一个观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对于祖国、对于生命、对于电影的热爱赋予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拨开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质应该传达的内容,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能够跨越一切,不是吗?

非常棒的华语电影都有哪些呢?

五部高价值的华语电影介绍如下:

一、《无间道》

当被人问及最喜欢的电影时,我可以毫无迟疑地告诉他,无间道。这是一部极具香港色彩的电影,正如国语班主题曲中所唱得那样,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这是一个有关于生存的故事,而似乎“生存”这个主题,在香港这样一个夹缝似的土地上却又如此的尖锐。

二、《甜蜜蜜》

改革开放初期,黎小军告别女友小婷从天津来到香港讨生活,期望有天挣到大钱把小婷接来与之风风光光地成婚,没料想日子会比想象中的难熬许多。黎小军在快餐店与同样从大陆到港讨生活但避讳谈自己身份的李翘结识后,因为共同喜爱邓丽君,两人人在异乡的孤独都有了某种程度的缓解,并在交往的过程中生出了真爱,可是世事难料,两人最终无奈分手,黎小军成了小婷的老公,李翘跟了在黑社会做事的豹哥。然而因为邓丽君,两人的缘分并没到此为止。

三、《重庆森林》

编号为223的警察失恋后患上失恋综合症,在与金发女杀手擦肩而过又离奇相遇并有了一晚温情后,原本以为包括“爱情”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有保质期的他意外地迎来心灵的短暂温暖。可是,他们的爱情还是结束了。快餐店新来的女招待阿菲爱上了时常光顾快餐店的编号为633的警察,因拆了他的女友留在快餐店给他的“分手”信,阿菲知晓了他的心情,偷拿到他的钥匙趁他不在时常潜入他家,一边梦游一边悄悄地改变他的生活,终在被他撞见时令其感受到情感的回归。然而,这才是他们 爱情的开始。

四、、《春光乍泄》

黎耀辉与何宝荣是一对同性恋人,为了有新的开始,他们怀着美丽的梦想离开香港来到阿根廷,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迷了路。黎耀辉想安下心来过日子,无奈何宝荣于夜夜笙歌中放纵着自己的生命,以期找寻更多的刺激,只当黎耀辉是他受伤后的港湾,两人分歧、争吵越来越多,心的距离越来越远。黎耀辉明白过去的日子不可能再复返时,决定离开何宝荣,而正是在他离开后,绝望的意味才在何宝荣的脑海中完整的浮现。

四、《阳光灿烂的日子》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五、《悲情城市》

这部电影是台湾的悲情三部曲之一,是不是感觉很可怜啊,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下一个家族由盛转衰的悲剧,其实电影的内涵还是相当复杂的,它主要是把当地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矛盾。本家人和国民党之间的冲突,看着是在很平常的叙述一件事情,但其实里面又暗藏杀机。

如何评价电影《随风而逝》中演员的表现?

《随风而逝》的主角是工程师巴扎,饰演他的演员很有特色,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双肩高耸仿佛一头鹰。整部电影也可以看成都是他的观察,他是一个一直在细心观察的人,他的眼神一直在眼镜片后面闪烁,非常警觉。电影里有好几个他凝神观察的特写镜头,每次拍完这个特写,摄影机就会移到他的位置继续进行拍摄,摄影机仿佛他的双眼,拍下了他所看到的。
这样的主观镜头在这部电影里很多,每当他凝神观察时,电影画面都会有一种触动人心的感觉。

这么说我感觉有些难堪,但你甚至可能一直在考虑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整部电影的枝节都可以被快进然后被狠狠忽略.事实上,阿巴斯直到最后也没有告诉你这个男人到底来到这个村落的目的.这听上去像是你和阿巴斯之间总有一个是傻瓜,不是吗?事情看上去一直在发生却也什么也没有发生,当然换种说法是事情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发生也又一直在发生。

终于当送葬的照片被拍出来,也到了男人该离开的时候,如果硬要在最后这个环节去渗透整部电影所交待给你的,那么按照伊朗人的意思就是,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当你闭上眼睛时,你将再也无法看到这个世界的风景,我猜他想说的是,当你放弃了目睹一个习以为常的死亡的发生,而开始去拯救另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生命的时候,也就往往意味着你的生命总算开始有了些让人松了口气的眉目。

那根骨头是死亡的象征,当工程师带着它时,他摆脱不了,暗地里注视着病妇的他也许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被折磨的如此,到底为了什么,只是留存最后一口气来等待病痛的折磨吗?”最后当他知道老妇人只是因为年老虚弱不停的呻吟,他也许明白了,人的一生都会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