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心碎的怀念」消息,近日,少共国际师观后感,抗战之少共国际师「科普」引发热议,抗战之关山重重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湘江战役的少共国际师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于1933年8月5日在中央根据地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长征出发时的人数大约为七千人。
少共国际师在长征途中不断有损失,但沿途扩红也有所补充,湘江战役前的人数并不清楚,应该在五千人以上。
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隶属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娃娃兵多、新兵多,战斗力不强,因此未参加激烈的脚山铺阻击战。该师的任务是在湘江东岸灌阳文市和全州两河之西北监视全州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全州的湘军只是从湘江西岸南下,攻打脚山铺,而没有从湘江东岸南下。从全州南下的只有桂系民团两个联队和少量混编于民团联队之中的正规军,其任务是对西进红军进行袭扰。少共国际师在12月1日之前,没有大的战斗。
12月1日,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按照军团部命令,指挥部队从大坪渡浮桥过江。前锋四十四团及师部过江后在湘桂公路与南下湘军遭遇,四十三团、四十五团从大坪渡渡江西进的道路被截断。师长彭绍辉与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等紧急商议后,命令四十三团、四十五团迅速绕道,从大坪渡南面的界首圩渡江。
被隔在湘江东岸的四十三团、四十五团与师部失散,师首长让他们南下从界首渡江。但是,界首已经于1日中午被兴安北上的桂军攻占。红五、红九、红八军团是从界首以北的凤凰渡过的江,但1日下午,桂军44师追击红五军团(十三师)、红八军团、红九军团至凤凰嘴,红八军团大部、红九军团一部未能过江。少共国际师的四十三、四十五团自然也无法按命令从界首渡江。幸运的是,这两个团的部分人员竟然奇迹般渡过湘江,于12月3日赶到油榨坪与师部和四十四团会合。
也有人讲,红一军团在得知少共国际师大量人员未能过江后,采取了挽救措施,抽出一支部队,趁国民党军不备,从湘江西岸返回大坪渡口渡过湘江,到东岸找到少共国际师,利用夜色的掩护,将他们带过湘江,归还主力。
渡过湘江后,红十五师仅剩2700余人。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红十五师撤销,其人员分别编入红一、红二师。

少共国际师观后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朗朗的读书声亦透出这声的稚嫩,这声音的主人亦是一羣稚嫩的孩童们。

影片一开头便介绍了主人公秋崽悲惨的身世,亦阐明了他来到列宁学校的缘由,这些少年英雄在列宁学校接受马列信仰,学习文化和军事知识,在苏区的土地革命热潮和反“围剿”斗争中经受了考验。

所谓“十年饮水,难凉热血”,正如梁启超于《饮冰合集》中写到的,只有少年有智慧富强起来了,国家才会富强,这一时期的中国,急需出现“少年国际师”的少年红军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在革命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体现了这些少年极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

而秋崽的童养媳“骨骼清奇”的一句“我是你婆娘”,为有些沉重的剧情带来了缓和,同时也体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就像一个“老大帝国”更需要“少年中国”的出现来振奋人民的精神,也体现了此时此刻的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还不够成熟。

少共国际师的全称是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羣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他们正处于花季少年,已然有勇气、有智谋、能冲锋陷阵保卫国家,而我们呢?我们敢终日无所事事的混日子?虽当今社会正处于和平时期,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碌碌无为不爱国的理由。

少年智则国智,我们青少年勤奋读书亦是爱国的体现,只有我们少年强大起来,国家才会更加富强。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影片的最后,当《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响起的刹那,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与主人公秋崽同悲欢,共休戚,如同走过这段艰辛的岁月一般。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对生活在幸福环境中的青少年来说,“少共国际师”中少年英雄的成长经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

标签: 观后感 国际

观《少共国际师》电影有感

《少共国际师》是由李俊岩执导的作品,张琛参加演出。
1919年的柏林就有成立少年国际师,1933年8月5日在中国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为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壮大武装力量,粉碎敌人的疯狂“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博生县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范青少年组成的特殊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少共国际师》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服装、逼真场景、红色音乐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一段极其壮烈的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了中央苏区的这支少年红军部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他们响应中央的号召,走向保卫苏区的战场,成为“少共国际师”的少年红军,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在革命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该剧于2011年8月在江西宁都等地拍摄完成。

少共国际师于几几年正式成立,开赴反“围剿”战场

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在宁都正式成立。3个月之后,就有1万多人参加了这个行列,其中青年团员占70%以上。
“少共国际师”成立以后,就开赴石城。进行了紧张的战斗训练。开始,武器是战士们各自带来的红樱枪。后来,有了新武器,大家的学习情绪就更高了。经过短短的一个月,战士们便基本上掌握了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这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于是“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土地革命利益”已成为战士们一致的呼声。10月初,年青的“少共国际师”便开赴前线,接受艰苦的战斗洗礼。

2015电视剧《少共国际师》主题曲叫什么?

《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是“少共国际师”的主题歌,1933年8月创作于江西红都瑞金,词作者也是时任中华苏维埃少共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副总队长兼总训练部长、后来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被人称为军中第一才子的张老爱萍将军。其歌词是:
      
《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献给“少共国际师”的英勇战士们     
        一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
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
高举着少共国际的光辉旗帜,
坚决的,勇敢的,
武装上前线。
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
最后的一滴血,
为着新中国。
 
        二
我们是少共国际师,
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
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
破“围剿”,缴枪炮,消灭国民党。
赶走那帝国主义侵略的势力,
最后的一滴血,
为着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