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观复以知常,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以及复谁知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来点不一样的道可道

文/ 观复知常

对老子的解说可谓浩如烟海,从古自今,从未断也。就拿第一章也是众说纷纭,纷繁复杂。因是提纲挈领的篇章,理解的方式直接关乎到后面的八十章的理解。对此关注、解释的尤多。

结合我以前看的书,各家说法(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有兴趣的自行研究),我的理解是这章表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讲“道”,什么是道,如何称呼和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讲“体道方法”,怎样去认识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三、讲“结果”,学道的结果,“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具体描写下我的理解。

道,首先是定名,什么是道,在天地之前,以“无”体现,混沌一片;在天地之后,长养万物,为万物母。

用现代科学定义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为本源,二为规则,道是宇宙本源、道是宇宙规则。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围棋,围棋是由规则和围棋子+围棋盘+下棋的人组成的,缺一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围棋。道特殊一点就在把上面三方面融于一体,它即是规则、又是现象、还是本源,溶无和万有于一体。

那为什么上去就来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呢,简单点,道就是平平常常的宇宙本源和规则,外在表现为宇宙所呈现的万象。

对那些整天谈玄论道的人(包含老子写作前和写作后),把道说的那么玄乎,万象纷纭,太复杂了。于是老子来个 “正名”--“常道” ,那些表象都太复杂了,道没那么复杂(师父说得道就是平平常常样子),说的越多越玄乎越偏离那个常道。

道有一个特点,相应性,你拿什么去和它相应,就有什么。比如你认为道很玄乎,你越认为他玄乎,他就越玄乎;比如你认为大道至简,那大道就真的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这真是随人而应,随物而变,相当复杂,有很多内容,不过也间接说明常道的特性。

怎么样能体会到老子所说的“常道”呢?观。怎么观?无欲观、有欲观。观的方式,常观;观什么?观妙、观徼。妙是什么?妙不可言,无上甚深微妙法,妙趣横生,等等。徼是什么,细微之处。(此处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道德经-观复以知常 )

无欲是静定状态,在静定状态下观,妙趣横生,大静状态妙不可言(静定不一定是入定,平常生活时也可不带感情、平静的去观察);有欲是红尘炼心,作如是观、旁观,观后悟道。不论是有欲观,还是无欲观,都得常观,不是今天观,明天不观,坚持不懈,道不可须臾离也。

这两个方法都可以叫“玄”,玄—谈玄论道,所以红尘炼心是修道,打坐参禅也是修道,同叫“玄”,玄是什么呢,修行,修与悟,修道与悟道,也可以说真正的修道法门、口诀、秘诀、秘法等都可以叫玄。

最后,“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用你所掌握的玄(修道法门、口诀、秘诀、秘法),不断的修道与悟道,达到前文所说的妙之门径。这个时候就可以入道,看到道的门径了。

但此时才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打好了。一切才是开始,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就是终点就是起点的道理,修道讲究螺旋式上升、递进,道无止境,一切唯心。

总体上道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大家都没有进入那个状态,人为的把道复杂化了,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去学习、体会,就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了。离道越远才会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

虚无缥缈说道德,道德却是更虚无。

把酒言欢论道德,道德还在酒肉中。

Ps:这就是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去年的时候写的,拿来给大家共享一下。欢迎批评指正哈。

道德经-观复以知常

换个视角看经典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笃:纯粹。作:生长,指生命的生长。

复:循环往复。根:根源,初始本真的状态。

复命:复归本真,天命。常:即常态,守常不变,指万物生长的永恒规律。

明:了解,明了。容:宽容、包容。天:指大自然。殆:危险。

心灵空虚到极点,就会拥有清净自守的状态。人们应当用这样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更容易了解“道”。

世间万物共同蓬勃发展,我从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样的规律不外乎从生长到死亡,再从死亡到生长。

万物纷纷芸芸,都要返回其最本初的状态,归其本源。回归本源称之为“静”,仿佛不再运动,这种寂静就是回归本源的状态。回归本源是万物发展的一种永恒的规律。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明”,如果不能够了解这种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灾难。

认识这种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只有拥有这种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顾全大局,进而君临天下,这就是“王”。君临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规律,能够顺从合乎自然的人才能算得上得“道”。而得“道”的人,才能得到长久,并且终身不受危难的袭扰。

老子向大家说明了自己悟道的方式,就是“观复”,“观”就是观察,“复”就是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即通过观察万物循环往复之规律来悟道。

不过呢,在进行“观复”之前,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让自己的心空虚下来,清净下来,只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保证“观”到的东西是客观的,不带自己主观意念的自然规律。

接下来就是老子观察的结果了,他发现世间万物都要回归到原本的状态,这是一种永恒的规律,人必须了解这种规律之后才能行事,不然的话就是“凶”。

不知常,妄作,凶 。在没有找到规律之前,你怎么干都是不行的,是不能成事的,相反,还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找到规律,就是“明”。这样的人,能体认大道,从而洞察万物,做到包容一切,达到很高的境界。

顺道而行,则能成功;背道而行,事不能成,而且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观复是什么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这里的观复吗?
整句意为“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观复”即观察到本根源头的意思.
原文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译文:
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
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
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回归其本来自性称作常(自然法则、定律或真理),知道「万物终会回归根本」这个道理是恒常不变的真理,叫做明.
不明白常道而随性妄为,必会遭致凶险.
了解常道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
做事能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全无遗就合乎自然;
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难.
解析:
* 心中摒除依一切杂念,保持在安静禅定的状态,当世间人类或万物互动 运作,我能不被情绪影响,公平合理的对待他们,不偏颇善、不厌弃恶,就事论事、清清楚楚的观察它们的互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并深入了解它 们的本来特质.(心的斋戒)--无私无我、禅定包容万物变化,以平等心因应.
* 实在是,天下间万事万物不论显现出各种无穷无尽的变化结果之后,最后终究还是会回归到它的本来源头之处(万法不离自性);回归本来源头的现象我们称它为寂灭,寂灭则又是再生的起源;周而复始、死而复生、因果相生、循环轮回成为自道理就可以称为『明道』了!
* 心无斋戒之人,无法观察事物本质以及运作法则,行事必然也无法契中其间的因果关系,而其行为就是『妄为』,妄为之后必得恶果.『明道』之人眼光远大、巨细无遗,看待事物都能不住其相,而发平等合理之心(发菩提心),不偏不倚,周到周全,符合自然界运作道理.自然界运作的道理就是『道』,
『道』是恒常的,永存於天地之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反复的看着。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到达虚空的极限,一直保持着无我无想的境界。这样的话,虽然有众多纷乱的头绪,也自然明白其根本原由。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应仔细审察各自发展的根本原因。只要找到根本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所谓对症下药,就是恢复其本来的天性,并不是人为的进行妄自干预。真正理解这种回归自性的道理,才是真正明白大道的根源。如果没有真正明白大道之源而随意妄为,那结果一定很凶险。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经何以解经

文/ 观复知常

前两天在我的 大学-大学之道 一文中,有回复说《道德经》和《大学》各属不同派系,且时代、作者都不同,不能用此概念来解释彼概念。

说说我对经的理解。

经-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其本身受所有人检阅,具有共通性。

在古代(汉以后好像不行了),对经的界定是很严格,如果达不到经的标准,绝对不可称之为经。

一旦达到经的高度,它就有了广泛性,不再受派系、宗教、各家影响。而不是,这是你家的经,那是他家的经,那真是各家有各家难念的经了。

如果说这只能是儒家的经,那只能是道家的经,注定只能成为难念的经,而不是真经。之所以叫它道经、佛经、儒家经典,只是这本经最初从那家出来的而已。

在中国有一点好,无论儒释道三家,如何争、如何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以经载道。

道是三家共同认可的,只是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解而已,不管怎么解,道还是那个道,百家认可。

道解完了(未必是最高层次的道),写成经,就以经载道了。道是共通的,如果经不能载道,何以为经。

至此,我们明白了,载了道的书才能称之为经。

那么既然是载道之经,都应有共通之处。有了共通之处,我们就可以拿来相互比较、印证。

比较印证以后,有了差异,再分清概念,是否说了同一个东西。印证后,说的是同一个概念,也是同一个东西。

那么哪家说的清楚、简单、明了,谁的经就相对容易理解些。

至此,可以说经可以解经了吧。

那么为何要以经解经呢。

不是为了炫耀、卖弄,更不是为了提醒别人自己能力强,而是为了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经。清晰、打磨、优化各种重要概念,深化方法论,丰富三观。从而更进一步认识道、理解道、实践道。

在道上每一点进步,三观都会更丰富甚至升华,再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去,进一步悟道,循环往复提升自己。

读经可以增加学识、智慧,起到更好指导人生的作用。

换个视角看经典

老子的 观复 和玄同 具有什么样的哲学意义

1、“静观”、“玄览”的“为道”功夫:(1)为道与为学的不同:道是形而上的无为之道,人的为道功夫,必须建立在道的“无为”基础上。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他看来,既然道是超越与人的感性是为和理性思维,因而人应当懂得“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及其事,终身不救”(《五十二章》)的道理。(2)为道的功夫只能走一条超越之路,即静观、玄览之路:认识的终极目的在于“体道”、“为道”、“得道”,如此才能“以道观物”,而不是“以物观道”。则需要超越感官,以静观之路来“体道”。他认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藏,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既然“道之动”在于“反”,既需要以静观的方法体知道之“反”。把握了“道体自身”,就是知常。以此“静观”,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二十三章》)。这样的“静观”也被称为“玄览”。他说“涤除玄览,能无痴乎?”(《十章》)即把自己的内心打扫干净,使自己的心如一面镜子,则自然可以使万物呈现于其中。

2、“玄同”的境界:“玄同”是体道至极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老子以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这是一个“无为”之境,在此境界中,人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之,不见而明,不成而成。”(《十四其章》)浑然与道一体,无为无不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反复的看着。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指万事万物并生共生,常人只看到各自的区别,想到了竞争。乃至自私,而圣人心静,明白到虽然万物并作,但是万物都是在天道自然中共生,同根同化。无论事物何其千姿百态,最终都是体大化,去本质归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所以老子有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万物造句

1、是否一切都像初次相遇,是否万物都会相遇,如果有清澈的水池,我们能否见证这种悲伤呢?

2、魅力来自于被风吹过的额头上的头发,魅力来自于用水洗过的脸,魅力来自于万物,那是因为枯萎的树枝,落叶的世界是美丽的。

3、和熙的东风吹遍了原野上的每一个角落,和暖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唤醒大地的万物,给大地带来无穷的希望。

4、月亮阿姨穿着淡黄色的裙子,迈着轻盈的舞步来到天空中央,轻轻缭去面纱,甜甜的微笑着,向大地洒出柔和的月光,用自己的方式向万物祝福。

5、这是一个宁静的夏夜,万物都沉睡了,只有天空中的星星在眨巴着眼睛,神秘地望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