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千古风流人物之李清照 作文「分享」和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背景音乐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戎马作衬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千古风流人物之李清照 作文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就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了,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生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河山”。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同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灾入史册,生前生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儿称臣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换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 》,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追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

李清照为什么被称为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怎样评价李清照

评价一、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评价二、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大家知道李清照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李清照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

评价三、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李清照的《漱玉词》,在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李清照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

评价四、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李清照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李清照的眼光之锐敏。李清照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很大。

评价五、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李清照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李清照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李清照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

李清照生逢国变、家破人亡,李清照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大家要知道李清照丈夫的死,李清照的流浪贫穷,李清照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李清照的迫害。李清照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李清照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