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曲剧与坠子书的区别,河南坠子是什么,和豫剧有哪些区别??,以及曲剧鸿雁传书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河南坠子就是河南曲剧?

河南坠子与河南曲剧都是河南地方戏,是在唱腔、舞美、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剧种。

豫剧 河南坠子 什么联系什么区别?

豫剧和河南坠子除了都是起源于河南以为没有其他联系。

豫剧和河南坠子区别为:起源不同、伴奏乐器不同、分布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豫剧: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

二、伴奏乐器不同

1、豫剧:豫剧乐队的文场伴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还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三、分布不同

1、豫剧: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2、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豫剧

百度百科——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什么,和豫剧有哪些区别?

河南坠子是一种以坠琴为伴奏的说唱艺术,发源于河南,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方广为流传,因为整场都是用河南话表演,又用坠琴(坠子弦)演奏,故称为“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最早出现是在清朝末年,当时就只是由两个曲种道情和颖歌柳合并起来而已,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创新,终于出现了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也就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自从出现以来,就不断的吸收三弦书和山东大鼓的文化和技艺,因此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因而能够在每一个传播的城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融入到当地的曲艺文化之中。河南坠子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境内最广为流传的曲艺之一,但尽管如此,它也一直保持着浓厚淳朴的生活气息,是十分接地气的流行曲艺。


与豫剧相比,河南坠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它们同出河南,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河南坠子是民间曲艺,豫剧是传统戏剧。民间曲艺的特点就在于口语说唱,即用口语说唱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情感,并且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各态;而传统戏剧则是兼容了说唱文学、音乐和舞蹈等各个方面的以戏剧为表现形式的歌舞表演。

除此之外,河南坠子兼备了说唱的形式,表演者一般为1~2人,要么采取一人饰多角的方式进行说演,要么通过1人或2人演唱,再配以几个乐手进行伴奏。而豫剧则是多人角色扮演,舞台之上各个角色分工仔细,包括但不限于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其伴奏人数更加庞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豫剧要更加复杂,内容更加多样,而河南坠子只需要说唱俱佳,生动简单就行了

坠子和大鼓书的区别

1、坠子是河南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
2、大鼓书,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在河南,流传着多种多样的曲艺形式,河南大鼓书、莲花落、三弦书、道情、快板等等,各具特色,河南四大曲艺可谓其中之精华。

越调,曲剧,豫剧同为河南地方戏,区别在什么地方

1、唱腔的不同

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

2、乐器的不同

越调的伴奏乐器在文场一般以象鼻四弦为主,后于20世纪初逐渐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调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外再搭配上弹弦乐器月琴,就构成越调伴奏的“三大件”。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与陈素真把板胡引进豫剧舞台,并进行了细微的改良,此后板胡就成为了豫剧的主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

3、表演的不同

越调中的赵调在其表演技巧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如贾狗娃(假得酥)饰演大净角色能七窍出血,樊书运饰演周瑜时能咬牙作响,杜天云拌演赵公明能做到口出獠牙,刘金钟饰演李俊时还能变脸作色等。

河南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

豫剧的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调

百度百科-曲剧

百度百科-豫剧

京剧、曲剧、豫剧,戏曲是如何区分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国粹有什么,它们分别是“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和中国书法”、其中戏曲中包括了很多种剧种,各个戏剧之间也不尽相同。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主要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受到昆曲、秦腔以及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的影响,到最后取之所常、融其精华形成京剧。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同时,京剧也被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曲剧与豫剧

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我们通俗称为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等。主要起源于河南,分大调曲和小调曲,清唱与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豫剧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同时也极具口语化,深得观众喜欢。

三、主要区别

京剧、曲剧、豫剧上面我们介绍了,这三种戏种主要区别是依据各个地区民俗特色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所衍生的种类也有所不同。简而言之,就是都受到本地区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各个剧种之间互相借鉴与学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戏种。比如:京剧主要是生、旦、净、丑四中角色,而曲剧与豫剧并没有详细的角色区别,主要是以乐器与人物唱腔及表演形式相结合。豫剧多夹哭腔,故一般表现是悲剧的风格,总之戏曲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它。

在河南地区,豫剧、曲剧和越调哪个戏种更受欢迎?

河南的戏曲最出名的是豫剧、曲剧、越调外,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三十余种少数剧种。比较出名的、传唱人数比较多的有太平调、四平调、二夹弦、太康道情、河南坠子、宛梆等。

太平调,此剧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一带,河南的浚县、内黄、淇县、延津、鹤壁 都有相对专业的太平调剧团,代表剧目有《反徐州》《下高平》《困河东》《收姜维》《百花厅》 。

四平调,此剧流行于皖、苏北部、豫南、豫东以及鲁西、鲁南一带,河南的商丘、范县都有专业的四平调剧团,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包公》《陈三两爬堂》 。

二夹弦,此剧主要流行于河南东部以及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代表剧目有《梁祝》《莫愁女》《崔风英搬兵》。 

太康道情,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剧流行在河南太康县以及周边地区,太康县有专业的太康道情剧团,剧团 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主要代表剧目《王金豆借粮》《王金豆还粮》《双拜寿》《白玉楼》《前进路上》。

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起源于河南,大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区,演唱者多为民间艺人,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3日开封市被确认为河南坠子的发源地。 主要代表剧有《借髢髢》《偷石榴》《罗成算卦》 。

宛梆,是河南内乡县的传统剧目,流行在南阳以及其周边地区,宛梆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收姜维》、《逼上梁山》、《 赵氏孤儿》。

豫剧 曲剧 越调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豫剧、曲剧和越调在音乐形式和乐器使用上存在一些区别。
1. 豫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十几支曲牌。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
2. 曲剧的典型剧目有《卷席筒》等。
3. 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越调的伴奏乐器在文场一般以象鼻四弦为主,后于20世纪初逐渐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调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外再搭配上弹弦乐器月琴,就构成越调伴奏的“三大件”。
总的来说,虽然豫剧、曲剧和越调都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但在音乐形式、乐器使用以及剧目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河南坠子与河南梆子是一回事么?如果不是,有什么异同?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河南坠子〗 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曲艺 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 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河南有哪些戏曲种类

河南的戏曲种类有越调、柳琴戏、坠剧、二夹弦、怀调、落腔、豫剧、曲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大平调、宛梆、怀梆、道情戏、四平调等。

1、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2、越调: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3、曲剧: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于1926年经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4、宛梆: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

5、坠剧:又称称坠子戏,是一种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其以曲艺坠子书的曲调为基础而发展形成,故得名,现全国仅有两家专业坠剧团体,河北深泽县深泽坠子戏剧团、安徽宿州市坠子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