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河南坠子单官宝投亲25,豫剧 河南坠子 什么联系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河南坠子单官宝投亲20。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冷漠很殘酷」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豫剧 河南坠子 什么联系什么区别?

豫剧和河南坠子除了都是起源于河南以为没有其他联系。

豫剧和河南坠子区别为:起源不同、伴奏乐器不同、分布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豫剧: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

二、伴奏乐器不同

1、豫剧:豫剧乐队的文场伴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还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三、分布不同

1、豫剧: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2、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豫剧

百度百科——河南坠子

有那个别的人吃娘的奶,跟娘亲,一娶媳妇变了心,爹娘有病他不过问,是什么豫剧

有那个别的人吃娘的奶,跟娘亲,一娶媳妇变了心,爹娘有病他不过问,是什么豫剧

说起河南坠子 范军称民间艺人都应学习“坠子皇后”胡中花!

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例行在正月十三举办,作为书会第一大曲种的河南坠子再次唱响这个全国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到书会80%的艺人都会说唱河南坠子。说起河南坠子,不得不提起当代名家、素有“坠子皇后”之称的兰考人胡中花,著名曲艺家范军直言“所有民间艺人都应该向她学习”。

(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叫"简板"的乐器。该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形成于20世纪初,有东路、西路、北路之分,是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因地域性差别而形成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其特点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唱腔浑厚、淳朴、高亢、畅快,目前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河南坠子主要伴奏乐器为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有多种表演形式,有的一人演唱,左手持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敲书鼓;还有少数的是自拉自唱。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

2006年5月20日,河南坠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方言问题,兰考很多人称河南坠子为“对的书”。在公社生产队时期,如果哪里有人唱河南坠子,三里五庄的老百姓都是挖一瓢粮食去听,有的给上四五毛钱,遇见热情的,还能管个吃住。

那个年代,听个戏曲几乎是老百姓所有的精神食粮,而坠子书几乎是当时唯一的曲艺,有的地方,几乎看不到豫剧的风头。

兰考坠子书民间艺人刘美娣介绍,如今,尽管唱坠子书的民间艺人有所减少,兰考仍然有一帮从艺人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红白喜事上,政府每年也会给她们安排几十场演出,并补贴一些费用。

而这些兰考坠子书艺人中,当属已经定居郑州的胡中花最为出名。目前四十岁的胡中花已经从艺将近三十年,而尚在读艺校的女儿,已经成了她的最佳搭档,她女儿拉坠胡已经小有名气。

胡中花,兰考县张君墓镇(现更名为考城镇)人,是我国近年来最出色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号称“坠子皇后”,其作品也以光碟形式发行,她目前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表演,所到之处,人山人海,由于胡中花表演投入,情真意切,惟妙惟肖,她多彩多样淋漓尽致的表演常使观众或捧腹大笑,或热泪盈眶,掌声雷鸣不断。

2011年著名的马街书会上,胡中花以最佳表演获得“书状元”,当时,评委被她的表演感动得落泪。著名演员刘小宝说他每次听胡中花的坠子书都会哭,而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喷空”创始人陈红旭老师则不时表达了对胡中花表演艺术的敬佩。

2012年大年初一到兰考举办专场迎春书会。书会现场,胡中花姐妹分别表演了河南坠子的经典曲目《拉荆笆》和《打婆子》,效果极佳。

2015年,胡中花作为中原文化的使者,到台湾演出,河南坠子受到了热烈欢迎!

2016年,胡中花开门收徒,以传河南坠子的“香火”。

2018年3月1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在接受本网采访时,对胡中花的赞赏溢于言表,他称胡中花是河南坠子的草根艺术家,她是麦地里走出来的艺人,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穿夏秋冬的交换......是一位最接地气儿的艺术家,她常年在一线为百姓送去无尽的欢乐,她在用一幅简板演绎着中国人传承的仁义礼智信,在说着岳飞的精忠报国,包拯的清正廉洁,杨家将的满门忠烈......她身上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传承,所有民间艺人都应该向她学习。

胡中花很会开拓市场,在河南坠子演员中,她一年能定到几百场演出,可见老百姓对她的欢迎,同时也证明了民间艺人有时代性。

去年胡中花参加了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平顶山举办的河南坠子大会,她的节目是最受欢迎的。

她唱的是坠子书,传承的是孝道......

河南坠子从省级到国家级的传承人都有,河南坠子的要求很高,必须要师承辈分,大部分艺人都在民间。

去年,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首次开办了河南坠子人才的专业培训班。把大多的民间的艺人和传承人,从事河南坠子表演的老中青三代,集中在一起,从舞台形表、艺术创作各方面给予长达数月的培训。每年在评选各级河南坠子传承人之后,给他们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推广,生于河南、长于河南、影响全国的河南坠子书,作为河南人的自豪,在老一代艺术家赵铮大师和刘宗琴大师等人的影响下,河南坠子的艺人们,正不

河南和皖北的曲艺叫什么?

河南坠子。

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是发源自河南省流行于豫、鲁、皖、京、津等地的一种以坠琴(古称坠子弦)伴奏的说唱艺术。

因源自于河南省,演唱语音又是中原官话的河南方言,同时又有坠子弦伴奏,故名河南坠子。河南坠子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开封市被确认为河南坠子的发源地。

表演名家有乔清秀、乔利元、赵铮、刘宗琴、曹元珠、徐玉兰、郭文秋、姚俊英、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形式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说唱表演的方式早期为“单口”,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后来发展出“对口”,两人对唱,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三个人搭档演出的“群口”;也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几种方式各有适宜的节目。

演出形式除脚踏木梆自拉自唱者外,多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