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醉过方知酒浓」消息,近日,这样哄孩子就是在害他,若不想把孩子往火坑里推,父母就不要用哪3种方法哄孩子??引发热议,哄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性格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这么哄孩子简直毁孩子,很多家长还在做

  教育孩子可是一门大学问,在这个不主张打骂的时代,只能用讲道理来哄孩子了。但你知道吗?哄孩子也是讲究方法的,以下这些话在育儿过程中千万要杜绝!

   吃药不苦 打针不疼

  “宝宝乖,吃一口,这药是甜的。”“别怕,打针一点都不疼,一下子就好了。”不管是喂药还是打针,总看到有些父母这么哄孩子。

  想要孩子乖乖打针吃药,的确很让人头疼。但家长不能为了哄孩子,就要借助谎言来让宝宝接受。有了第1次,第2次,等第3次再要宝宝乖乖就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不管孩子是否听得懂,都要给宝宝一个心理缓冲和安慰。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打针有一点疼,但坚持一下马上就好了。”也可以给宝宝打气:“如果你忍住不哭,一定是个勇敢的宝宝。不过哭了也没关系,有妈妈在。”

   等下次、等以后......

  “妈妈,我们去公园玩吧?”——“等下次有时间了,我们再去!”

  “爸爸,你这周答应陪我去放风筝的!”——“爸爸这周要加班,等下次吧......”

  在生活中,我们对答应过宝宝的事情总会因为忙,推延到下次或者以后,然而却再也没有下文了。当父母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诚信给予足够重视的时候,他们就会为孩子建立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是孩子成长中的无价之宝。最好的教养方式是父母自身的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总不遵守承诺,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行为向导。想要孩子下一次再相信你,想要再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可就难了!也许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愿意听到孩子说:“你上次答应我的事情也没做到!”

   等你长大就懂/知道了

  “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呀?”——“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爸爸,人为什么不能飞呢?”——“嗯,这个,等你长大就懂了!”

  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总会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当孩子向家长询问一些难以回答或者敏感的话题时,家长总会用“等你长大了就懂了”来糊弄。其实,这种回答不但没有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还会阻碍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提问,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再哭,妈妈不要/喜欢你了

  “不要再哭了,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我们家没你这样的孩子!你有本事再做一遍试一试?!”

  生活中总会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们面对嚎啕大哭的宝宝而手足无措的时候,总会抛出这句看似安慰又带有威胁的话。这种说反话的表达方式的确对宝宝很奏效,但使用不当的话只会影响孩子的是非观,让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假装要遗弃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会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孩子,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都怪**弄疼我家宝宝,打他!

  宝宝刚学会走路,不小心被凳子绊倒大哭起来。家长冲过来把宝宝抱起来,忙“安慰”道:“宝贝很疼吧?都怪这个凳子,把宝宝绊倒摔疼了,我们不要它了,好不好?”说罢,还装模作样的用手打了几下凳子,然后把它丢在角落里。

  这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上演,尤其是在老人带孩子的时候。孩子被绊倒是因为粗大动作发展还不成熟,视力和动作协调还不熟练。家长一味的把原因归结于凳子,不但会让宝宝学会推卸责任,还让他们从小埋下一颗复仇的种子。以后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学会找各种借口,并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严重擦伤,家长即使心里紧张也不要明显表现出来,而是帮宝宝揉揉。告诉他下次走路的时候,要到脚

当孩子哭时,哄他反而是害了他!哪种办法更加科学有效呢?

综艺《妈妈是超人》中的一集,整集都是孩子的哭声,尤其是包贝尔的老婆包文婧,第一次独自带女儿饺子特别让人崩溃。饺子边哭边“不要”这个那个的,她极力想让孩子停止哭泣,但是每次都是越哄哭得越厉害。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从小就是通过哭泣来获取食物的,稍微长大后的他们在没有学会其他更好的方式获取需求时,依然会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哭闹来表达。

父母看见孩子的泪水,情感上的第一反应就是心痛和愧疚感,然后立马就会去哄孩子高兴,希望孩子能停止哭闹。

心理学上将孩子的哭泣分为两种:

一、释放情绪的哭

美国哈佛心理学者Susan David说,让孩子停止哭并迅速变得开心,会让孩子的情绪敏感度变得非常低,未来的情商也会受影响。孩子在受情绪影响而掉的眼泪中,含有脑啡肽复合物和催乳素,被证实能缓解内心压抑感,有助于心理健康。

所以如果孩子被大人要求长期压抑不哭反而是有害处的。当孩子们因为伤心等情绪而哭泣时,父母需要做的便是传达“同理心”,陪他们感受情绪。你的“同理心”会让孩子感觉温暖,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情绪你能懂。

二、带“目的性”的哭

如果孩子是带有目的性的哭,那家长就要警惕了。比如小宝宝看到某个心仪的玩具哭闹要买,又比如宝宝看到别人家有好看的饰品要拿一样,把“哭闹”当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当孩子哭闹,无论大人是及时满足还是犹豫后满足孩子的要求,都是在告诉孩子,你的哭闹是有用的。小编也绝不建议大人通过“恐吓”或“条件交换”等方式让孩子不哭。

三、当孩子习惯性哭闹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事:

1、允许孩子表达不满。

2、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

3、给孩子共情,即同理心。

4、不要用语言暴力来压制。

5、等待孩子情绪好了,引领孩子去解决问题。

家长哪些哄孩子的的方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摇晃综合征是什么?

摇晃综合征在国外也被叫做“虐待性头部创伤”,是由于过度摇晃婴幼儿大脑,影响大脑发育引起的。最常见于1岁以下的孩子,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婴儿和我们大人不一样,婴儿的大脑中是黏稠的凝胶物质,当孩子的头被剧烈摇晃的时候,就像一块豆腐在盒子放着被人摇晃一样。

大力摇晃宝宝会造成哪些危害?

1. 颈部易受伤

由于新生儿头部和身体相比,占比较多,颈部的肌肉力量和支撑力量又都比较弱,如果有大的摇晃动作,承受不住,很容易让颈部受伤。

2. 脑部损伤

婴儿的脑部还没有发育完全,剧烈摇晃动作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动,容易与较硬的颅骨相撞而使脑小血管破裂,发生脑震荡和视网膜出血等等脑损伤。

新手爸妈如何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重现?

宝宝哭闹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先观察宝宝是否是饿了,困了,或者拉了。查明了原因家长才可以更好地哄宝宝,切勿大力摇晃宝宝,可以抱起来轻轻拍拍背部或者屁屁,让宝宝有一种安全感。

平时在逗宝宝玩的时候注意,不要抱着宝宝旋转,不要玩空中抛接动作,这样都可能造成影响。

3. 宝宝躺在婴儿车的时候,一定不要剧烈摇晃,推拉婴儿车。

4. 日常多注意,防止宝宝从床上等高处掉落。

小夏恩在经过了医生的治疗和家人的看护,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情况虽然好转了,但依然留下了好多的后遗症,癫痫、右腿无力等等。

这件事也给了我们家长一个警示,在面对宝宝的哭闹不止,虽然会感到焦虑烦躁,但一定不能大力摇晃宝宝,有可能就因为这几秒的失控,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新生儿的脑部都是很脆弱的,用力摇晃很可能造成孩子脑损伤,失明,瘫痪,甚至死亡,我们家长一定要格外注意。

日常生活中家长哄孩子的哪些动作会伤害到孩子的大脑?

8个月宝宝变成“脑瘫”,宝爸后悔不已,朋友圈呼吁:别这样哄娃

老赵中年得子,自然是对儿子宠得不行,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变身“超级奶爸”,给娃洗澡、哄娃睡觉、逗孩子玩耍、抱抱亲亲举高高。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老赵发现孩子变得神情呆滞、不爱笑、十分厌食,赶紧带娃去医院检查,原因竟是“摇晃综合征”导致的宝宝患上“脑瘫”,由于从小到大抱娃摇晃哄睡,导致孩子大脑皮层受损,颅内出血。

老赵听完后悔不已,深夜发朋友圈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并呼吁所有父母摒弃这种错误的哄娃方式。

摇晃哄睡真的可致脑瘫吗?

其实,生活中不少年轻父母不知情,都喜欢抱着孩子哄睡,难道真的会像老赵那样将孩子晃成“脑瘫儿”吗?

会的。幼儿颅内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在外界的刺激下,脑部组织、神经血管极易发生移位、撕裂,导致神经损伤等,医学上称为“婴儿摇晃综合征” ,大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宝宝,1岁以内最常见,6个月以内最危险。

哄娃睡觉本是一件正常的事儿,但是不少家长用力不当,比如将孩子抛在空中接住、用力左右晃孩子等,非常危险,尤其是男性,比如爸爸、爷爷的本身力气较大,在逗娃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力度,自以为是“轻柔舒缓”,实际上对娃来说是“地动山摇”,他们的疼痛感和不适感又不会主动的表达,最终致使孩子出现各种不适。

轻者可能会出现嗜睡、食欲不振、发抖、呕吐、呼吸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就可致脑瘫、智力障碍等,即使没有造成生命危险,但是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难以恢复。

如何正确哄娃睡觉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哄睡方式可能存在略微的差异。

1~4个月的宝宝

这个月龄段的宝宝因为喂奶、换尿布等睡眠不规律,睡了醒,醒了又睡,此时切忌晃睡,不然宝宝容易形成习惯,而且晃睡无法使宝宝进入深度睡眠。不宜让宝宝含着neinei或奶嘴睡,避免宝宝呼吸不畅。

5~12个月的宝宝

宝宝从4个月开始,睡眠逐渐变得规律,睡眠周期和成人相似,此时妈妈们要掌握主动权,调整宝宝的吃奶时间,睡前给宝宝喂奶后,如果半夜醒了,就忍着不要喂了,采取其它方法让宝宝入睡,告别夜奶,才能拥有好睡眠。

若不想把孩子往火坑里推,父母就不要用哪3种方法哄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能不同父母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不过很多方面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哭闹不听话 ,这让父母头疼不已。为了让孩子高兴起来,可能父母用了各种方法。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哄孩子招数,下面这三种是打死都不能用的,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听话,变得叛逆。

1、将错误归于物品身上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里面,经常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摔倒了,父母扶起来之后,赶紧对孩子说不要哭,都是这地不平,咱狠狠的踩几脚解解气。有的时候,孩子在屋子里面被椅子给绊倒了,父母可能会说都是椅子的错,咱以后把椅子腿给锯了。

危害:这样将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在物品身上,其实就是在教育孩子往外推卸责任,而不是认真的反思自己。长大后孩子往往会变得没有责任心,难以管教。

建议:对孩子不能归于宠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这样孩子才可以变得更有责任感。

2、通过交换哄孩子

现实中也有不少家长只要看到还在哭闹,就会对孩子说,你想要什么玩具,咱这就去买,只要你不哭就行。这样孩子可以会变得很乖,家长慢慢的也会喜欢这样的交换方式。

危害: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威胁孩子,只要你妥协了,你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旦孩子长大胃口也会更大,到时候一旦父母给不了可咋么办。

建议:对于孩子的蛮横,可以直接讲道理,有的时候过于无理,甚至可以说教、打屁股,不能一味的纵容。

3、通过用欺骗哄孩子

这也是不少父母最喜欢做的,一旦孩子没有好好学习或者好好吃饭的话,父母可能就会说你只要把饭给吃完或者把作业做完,就给你买好玩的玩具,或者如果下次你考试考到多少,父母带你去游玩。

危害:父母可能就是一句无心的话,却让孩子相当的上心,一旦父母没有做到,孩子就会对父母不信任,甚至学着父母去撒谎,这对孩子的成长将会产生极大的不利。

建议:哄孩子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不要撒谎骗孩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小结:哄孩子的时候,对于方法的选择务必要重视起来,上面这三种方法宁肯不用,也不会随意的讲给孩子,否则只会害了孩子。你用这3种方式来哄过自己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