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明锦衣卫,明朝灭亡后,哪些臭名昭著的锦衣卫都去哪里了呢??,以及大明锦衣卫之踏雪者TXT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大明王朝锦衣卫有多少级别

有十个级别:

1、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2、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3、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4、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5、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6、副千户,从五品;

7、百户,正六品;

8、试百户,从六品;

9、总旗,正七品;

10、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

扩展资料:

1、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

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

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

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

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

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锦衣卫

大明锦衣卫最初是谁设立的?为什么设立?

最初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帮皇帝掌管百官动态,也为皇帝铲除异己、加强皇权。

一。锦衣卫前身

锦衣卫,明朝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前往别把掌管仪仗简单认为是充门面的,想想,皇帝出行谁距离皇帝最近,这个仪仗,侍卫,可都是皇帝的贴身保镖,起码要具备两点

  • 功夫好,影视剧中的锦衣卫大多能够飞檐走壁,以一敌百,大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飒爽英姿
  • 对皇帝忠心不二,这点是最重要的,直接听命于皇帝,后来发展到锦衣卫,就有先斩后奏之权,所以无论是谁见了他们都要敬而远之,哪怕是宗室王公和开国功臣。

二、正式设置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帮皇帝掌管百官动态,也为皇帝铲除异己、加强皇权。

锦衣卫在明初"洪武四大案"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断地替皇帝搜集犯罪资料、逮捕相关涉案人员、严刑拷打逼出证据,共计牵涉出四万余人,最终将初的开国功臣几乎一网打尽,迎合了朱元璋打压权臣,集中皇权的心理。并一举废除从秦朝就设立的丞相制度。

三、废除——重新设置

洪武二十年(1387年),考虑到太子朱标性情仁厚,而锦衣卫权势过重,担心尾大不掉,所以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但大明的政局是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江山,即位为明成祖。天下得来的总归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帮皇帝监察文武百官,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同时,设东厂限制锦衣卫的权力。然而锦衣卫的权力在每个皇帝时期都并未减少,一直到南明还在延续。

《大明锦衣卫》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大明锦衣卫》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Y0s_s9rAGLffIfyMlb9_w

资源名称:大明锦衣卫 2016.mp4(186.63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Y0s_s9rAGLffIfyMlb9_w
提取码:32ty

?pwd=32ty 提取码: 32ty
《大明锦衣卫》
导演: 薛文华
编剧: 方岚、李晨
主演: 应昊茗、王楚、李璐兵、郭伟、钟久夫、涂黎曼、李子奇、于子宽、于利、郑恕峰
类型: 爱情、武侠、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9-17(中国大陆)
片长: 68分钟
大明永乐年间,锦衣卫副指挥使李毅,带领手下小七等人奉命迎接西藏大喇嘛贡嘎扎西进京,却遭遇神秘杀手袭击。一场大战后,从人被杀,李毅负伤,幸亏小七拼死血战,对方也受伤逃走了,可是慌乱中,竟然发现,车里的大喇嘛竟然是个女子……     

大明锦衣卫辉煌的同时,对明朝造成了哪些致命影响?

锦衣卫制度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的大臣都不敢在朝廷之上多说一句话,沉默不言的大臣越来越多,朝廷的进谏之路被堵得水泄不通。锦衣卫制度的创始人就是草根君王朱元璋,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个天下谁还有谋反的意图,谁还会对大明王朝造成威胁,这就是朱元璋在朝中大臣中安插的一只眼睛,朱元璋凭借着这股力量也是铲除了很多的政治对手。

但是晚年的朱元璋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刘伯温在去世之后给朱元璋提了一个醒,朱元璋这样的做法已经让天下人敢怒不敢言,他们的火都憋在了肚子里,一旦发泄出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刘伯温也是在去世之后才敢给朱元璋提这个意见,就是因为锦衣卫在死死地盯着刘伯温的一举一动,刘伯温不敢多说一句话。刘伯温那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他都不敢这么和朱元璋说话,那么其他人就更没有这个勇气。

朱元璋也已经意识到锦衣卫制度的缺陷。所以在他临终之前废除了这个制度,而且耳提面命的警告他们的后人不要在启用锦衣卫。但是在朱棣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在他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之后,他就恢复了锦衣卫制度。

朱棣要恢复锦衣卫制度的理由很简单。他不是朱元璋的法定继承人,他夺取皇位的手段也是引起了很多的流言蜚语。朱棣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社会舆情,他就需要掌握更多的情报,锦衣卫就可以给他提供这个服务。锦衣卫恢复之后他们的权力更大,有着临时专断的权力,他们的一句话就掌握这个别人的生死荣辱,已经成为了朱棣的一把匕首。

明朝灭亡后,哪些臭名昭著的锦衣卫都去哪里了呢?

提到明代,就不得不说一下大明锦衣卫这一神秘的组织,现在许多影视作品都围绕这一职业来进行故事情节,因此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有一种武功高强,极为神秘的印像。并且他们虽然官衔不太高,可是权利巨大,以致于明代的官员人心惶惶,害怕被他们请去饮茶。

大明锦衣卫这一官衔是朱元璋发明,她在变成天下之主后,可能就是因为自身原来是普通,心里缺乏自信,因此他总是觉得别人在垂涎自已的帝位,于是就派遣很多大明锦衣卫去监控毓文中学官员的趋势,甚至连民俗都是有隐藏的大明锦衣卫,将民间的一些动静汇报给皇帝。

宋濂想必大家很熟悉,这是一位大文人墨客,针对明朝的创建有着非常大的奉献,朱元璋也挺最开始也挺信任他,使其变成皇太子的老师,也将其称之为文武官居首。不过这样的一位高官,自然也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惧怕,因此自然派大明锦衣卫监控其一举一动。在一次宫宴完成后,宋濂被朱元璋独立留了下来。一阵闲谈以后,朱元璋跟他了解昨晚进行了哪些事情。

宋濂为人正直坦荡,没什么瞒报,就把昨日宴请宾客吃饭的事讲了出去,甚至连客人的名字,吃了什么,喝了多少都说了出去,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接着就取出一幅画,画中恰好是宋濂说的那般,宋濂在看到画后,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自己一直被大明锦衣卫监控着,乃至大明锦衣卫在阴暗处还有时间绘画。

从这件事情我们其实看得出,大明锦衣卫的侦查能力的确不一般。自然,除开出色的侦查能力,大明锦衣卫甚至还有十分强的司法权,如果犯错的高官落到了刑部的手里,可能还能够周璇一下,得到活力,但是要是被大明锦衣卫找上门来,那基本就是直接交代后事了。

许多人针对大明锦衣卫的下场有一些好奇心,由于大明锦衣卫在明朝之后就几乎丧失足迹,这一大批人都是去哪里了呢?实际上大明锦衣卫的下场并不好,他们有的人投奔了清代,有的被李自成袭击至死,还有一部分伴随着永历皇帝来到缅甸,最终在“暗咒之难”中所有去世。而清朝建立后只不过是保存了一年大明锦衣卫,但是岗位职责成了皇上的国旗仪仗队。一年后改名为銮仪卫,这样一来,存有接近300年大明锦衣卫,就是这样没有了。

朱元璋建立锦衣卫后卓有成效,为何几年后就废除了锦衣卫了呢?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最酷的一个组织,类似于现在的特工组织,一直都充满着无尽的神秘感。直到现在,大明锦衣卫,都是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不断表现的精彩形象。

锦衣卫由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自建立之后,并没有被废除过。锦衣卫直到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时期,才彻底消失。

朱元璋出身贫寒,他为了子孙的富贵安康,专门制定了宗室爵位俸禄制度,以便让他的后人,即使不做任何事情,也可以衣食无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朱元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强集权,稳固大明江山。他做了历朝历代君主都会做的事情,那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朱元璋比较多疑,这也是很多开国君主的通病。特别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让朱元璋更加觉得,很多人想要谋夺他的大明江山。太祖为了能够随时监控朝中大臣们的一举一动,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正式建立了锦衣卫指挥使司,即锦衣卫。

锦衣卫除了负责“直架侍卫”,即做皇帝的贴身保护工作之外,还要负责侦查、缉捕和审讯等工作,用以维护皇权稳定。甚至,在战争时期,锦衣卫还会参与到收集军情,策反敌军的工作中去。

自司马迁著《史记》之后,“酷吏”在史书中总是占据着重要的一席。酷吏是古代帝王,非常喜爱任用的一类人,当需要严刑峻法治国,打击排除异己之时,就是酷吏们大有作为之际。著名的发明家东汉蔡伦,就是发明了新式造纸术的那位,其实就是一位残酷的宦官酷吏。唐朝武则天时期,更是任用了大批酷吏,发明了诸多的刑罚、刑具,迫害李唐宗室及朝臣。

锦衣卫,在大部分时间,实际上做着同酷吏一样的工作,因此才让人闻之丧胆。朱元璋创立锦衣卫之后,赋予了锦衣卫一项非常重要的职权,那就是可以避开“三法司”(明朝时为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独立掌管刑狱。而且,锦衣卫的刑狱是直接向皇帝负责,换个名字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诏狱”。凡是被诏狱所抓的犯人,那就是进了天牢,即使不死,也要被扒掉一层皮了。

所谓的“贴加官”,就是在被绑住手脚的人脸上贴纸,然后喷湿。接着,第二张、第三张……贴的越多,受刑的犯人呼吸就会越困难,求生的欲望就会迸发。这时候,基本上让招什么就招什么了。酷刑之下,必出冤狱,所以,锦衣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罗列编织朱元璋想要的供词罢了。

正因为锦衣卫的刑狱,是朱元璋用来剪除异己的工具,所以,太祖认为,此等酷政可以用一时,而不可永久使用。这也是朱元璋英明之处,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再加上,锦衣卫因为权力过大,不免发生滥用职权,借机打击私敌的情况。朱元璋发现这些弊端之后,决定停止锦衣卫的刑狱。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谕令:“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让锦衣卫将所有刑具焚毁,将犯人转交刑部审理。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的刑狱职责大部分被剥离,交由了三法司处理。

这就是朱元璋废除锦衣卫说法的由来。如果仔细理解的话,太祖并没有废除锦衣卫,只是去掉了锦衣卫刑狱的部分职责,转交给了三法司而已。换个说法就是,不需要锦衣卫再用酷刑来逼供获取“罪证”了。此时,锦衣卫的机构还在,锦衣卫保护皇帝安全的职责未变。同时,锦衣卫还在继续帮朱元璋监视和搜集大臣们的情报,其特务机关的本质未变。

爆发于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就是在朱元璋的指使下,由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虽然表面上是由皇太孙朱允炆主导审理,实际上的幕后工作,几乎还是全部交由锦衣卫完成,而朱元璋就是坐镇幕后那位大人物。

明末的锦衣卫有多厉害,为何在大明亡国前不见其踪影?

当时的锦衣卫有一部分在战场上牺牲了,一部分选择了投降。当时明朝的君王为了更好的监控朝中官员的一举一动,便设立了一个部门,只听命于君王的命令。其实当时锦衣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个个都身怀绝技,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侍卫,只是在跟踪暗访方面有一些独到之处。

后来在李自成率兵攻打过来的时候,君王的身边已经没有了可以保护他的军队,城中只剩下了一些老弱妇孺。为了能够拖延李自成军队进城,锦衣卫全体出动,赶到了城外和李自成的军队决一死战,可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李自成军队中的士兵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锦衣卫在今天之前可能都没见过鲜血,更别提上战场了,所以很快边战边退,守在了城门外。

李自成为了能够尽快入城,对剩下的锦衣卫人员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锦衣卫们顽强抵抗。可是他们的心里清楚,自己是没有援兵的,看看身边死去的同伴,所有人的心中都是悲凉的,最后在锦衣卫头领的决定下,大家放下兵器投降了。其实就算锦衣卫没有投降,也改变不了当时的局面,随后李自成带兵进城,打进了皇宫。

后来在李自成失败之后,一些残存的锦衣卫又跟随首领投降了大清,大清的朝廷也很宽容的接纳了他们。因为他们之前的工作使得他们对明朝的官员都非常熟悉,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清朝廷快速的了解官员,使朝政迅速的步入了正轨,后来这些锦衣卫都被陆续的编入了禁军之中。

崇祯皇帝自缢后,锦衣卫的下场如何?他们都去了哪里?

常言道:“覆巢之下无完卵”,崇祯皇帝自缢后,大明王朝最忠心锦衣卫,下场不外乎三个。第一随着朝代覆灭身死,第二投降了新的统治者,第三褪去身份,回归民间成为普通百姓。

明朝末年锦衣卫,早已不复朱元璋时期辉煌。锦衣卫中大部分人,已经不再忠心皇帝、忠于职守,他们内心所想,如何立功升官发财,国家兴亡和皇帝忧虑,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为了皇帝,让自己身首异处。

随着崇祯皇帝自缢,锦衣卫这一最强情报机构,也走到了尽头。他们的下场,同自身忠心明朝程度相关,主要有下面这两个。

一、忠于明朝和崇祯,随着崇祯一起覆灭

崇祯时期锦衣卫,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不再忠于职守,他们忠于自己权力地位,以及手中所掌握财富。崇祯这位皇帝,能够保障自己荣华富贵,他就是自己的主子;一旦崇祯形势危急,这类人也就见风使舵,纷纷各奔前程。

忠于崇祯和明朝锦衣卫,都在保卫明朝和崇祯过程中身亡。一些忠心锦衣卫,即便侥幸活了下来,听闻崇祯自缢,也会选择自杀追随明朝和崇祯而去。

二、想要神官发财锦衣卫,树倒猢狲散

庞大锦衣卫团体,有着众多两面三刀人员存在。他们不会和明朝共存亡,只会和财富、权力共存亡。明朝虽然没有了,但他们可以依附于新的势力,如闯王李自成,以及满清势力,延续他们的荣华富贵。

一些不愿意再次为奴锦衣卫,也趁着这个机会,选择了归隐民间。利用自己所积攒财富,回到家乡过上了太平日子。随着他们身死,锦衣卫这层身份,也将长埋地下。

崇祯皇帝也因为错信锦衣卫,杀了袁崇焕,同时处罚了一心为大明锦衣卫,由此加速了明朝灭亡。

明朝的锦衣卫指挥使分别最后都有什么样的结局?

张居正的粉丝:刘守有

朱希忠之后,刘守有接任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是名臣之后,他是张居正改革的支持者,在万历前期张居正一手遮天,刘守有自然也顺风顺水,官至左都督、太子太傅,张居正死后,万历对其进行清算,刘守有失去了靠山,也被弹劾,最终罢官去职。

刘守有锦衣卫任上,被东厂压制,只能顺着东厂中官张鲸行事,东厂历来被后世所弊病,所以刘守有名声并不太好。不过刘守有其人,却与一桩千古悬案有着牵连,就是其与国宝《清明上河图》的联系,与他同朝的名臣王世贞在自己写的文章中,影射刘守有在抄冯保家的时候,私吞了冯保所藏《清明上河图》,(锦衣都督刘守有与僚属张昭、庞清、冯昕等,皆以籍罪人家,多所隐没。)

冯保是个文化水平很高的太监,喜欢收藏,《清明上河图》曾经在张居正手中,张居正为了讨好冯保,将图送给了他,于是此神图最终落到了也喜欢收藏的刘守有手中。这是王世贞的说法,最终也没有得到证实,而张择端真正的定稿本,到现在也还众说纷纭,踪迹全无。

战争中的指挥使:骆思恭

刘守有倒台后,骆思恭升任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任内,明朝发生了大战事,即万历三大征,在此期间,锦衣卫的主要职责转向了对外作战,刺探情报、传递信息乃至直接参与作战都有参与,出力很大,骆思恭掌卫时间从万历十年到天启四年,长达四十二年,除了为三大征出力,期间也经历“移宫案”这样的宫内大案,最后由于魏忠贤上台而被贬斥下台。

魏忠贤五彪:田尔耕

魏忠贤自天启年间崛起后,在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权势达到了巅峰,万历朝一直被锦衣卫压制的东厂也由此翻身,在此期间,无人可对抗其锋芒,骆思恭既被贬,继任的指挥使自然非魏忠贤的党羽莫属,这就是田尔耕。既然依附了魏忠贤,帮其办事也是理所应当,锦衣卫此时完全在东厂阴影之下,主要工作就是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

田尔耕为了讨好魏忠贤不遗余力,数兴大狱,最有名的是逼供并杀死了杨涟、左光斗等六人,被称为魏忠贤手下五彪之一。九千岁虽则只在万岁一人之下,但其辉煌也不过短短三年,天启驾崩后,倒台也只是三两个月的事,魏忠贤倒台,冷酷的崇祯必然展开清算,身为魏忠贤重要党羽的田尔耕难逃一死,是必然的报应。

敛财指挥使:骆养性和吴孟明

田尔耕既死,接任的是骆思恭之子骆养性。骆养性任内,大明朝已千疮百孔,战事四起,作为指挥使,锦衣卫在他手中并未在战争中发挥出如同乃父一般的作用,在当时局面下,无功便是过。但最终导致他下台的,并不是政绩,而是他的贪腐被崇祯发现,最终被罢免。

不过继任的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并不比骆养性好到哪里去,他接任时已是崇祯十六年,离明朝灭亡只剩一年,在此期间,他所做的除了大肆敛财再无其他作为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

由此,从明初延续至此的锦衣卫也成为了历史,世间也再无大明锦衣卫指挥使一职。至于南明几位,不在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