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孟母三迁故事视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母三迁视频故事视频,“孟母三迁”的故事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需要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启发人的思维。

扩展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性本善,说教化可以唤起人的善的本质,类似于基督教的“只要信仰,便可得救”。同为儒家的荀子认为“性本恶”,为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提供了严刑厉法的理论。但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也许后者最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什么?

孟母三迁:成就儒家“亚圣”孟子,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完整故事

  1、故事简介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2、解释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3、出处:《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扩展资料

孟母三迁故事的社会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孟母的细心呵护致使孟子成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仁者无敌。”

这些已经融入我们中国人生活的语句,来自于《孟子》。被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孟轲小的时候,住处离墓地很近。小小的孟轲,常常看到丧葬的队伍从自家门前走过,人们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刚开始看到这些的时候,孟轲还有些害怕。后来,他的胆子渐渐大起来,觉得这些很好玩,就开始模仿丧葬的仪式。

有一天,孟母看到孟轲带着邻居的几个孩子,把筑坟、埋葬这些事情,当成游戏一样玩,她的眉头皱了起来。孟母决定马上搬家。

这次,孟母把家安在了集市附近。这里热闹,生活也很方便。孟轲很快熟悉了新的环境,常常到集市上去玩。孟轲好奇心强,喜欢逛逛这里,看看那里。他还告诉妈妈,这家卖的是什么物品,那家卖的又是什么,哪家的东西卖得更便宜。

有一天,孟轲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游戏。正在屋里织布的孟母听到儿子学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她的眉头又皱起来了。

平时孟母对孟轲非常严格,常用孔子宣扬的仁义、礼乐来教育他。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朝着唯利是图的方向发展。孟母放下机杼,自言自语地说:“看来,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们居住啊。”

炎热的夏季,骄阳似火,树上“知了”声声,更让人觉得烦闷。但孟母却格外开心,因为她带着孟轲远离了集市,搬到了书声琅琅的学堂附近。这时,孟轲主动要求去上学。孟母深感欣慰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呀!”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两迁三地的故事。形容父母为教育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花的苦心。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现在那个地方?

山东境内孟母“一迁地”在邹城以北的山脚下,“二迁地”在邹城城东的庙户营村,“三迁地”在邹城城南的河边。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