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老版安娜卡列尼娜图片,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2012年版的和1997年版的相比 ,哪个更忠于原著??和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唯美似夏花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2012年版的和1997年版的相比 ,哪个更忠于原著?

这个见仁见智!个人更倾向于97版

因为女主比较丰满,更符合原著中安娜的贵妇形象,总的来说,97版的《安娜》中规中矩,即使是事先没有看过原著的也能从中嗅出挥之不去的“忠实”气味。

2012版的是一出华丽舞台剧,女主有点干瘪,英伦味十足,少了原著中安娜俄国贵妇的感觉,一个原本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这版的改编,却把安娜拍成了“没事找事自作自受”的怨妇。去看看就知道了

对比图,

左为12版,右为97版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都有几个版本?那个值得看?

一共有超过10个版本,苏菲·i玛索主演的版本是最值得看。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伯纳德·罗斯执导,苏菲·玛索、肖恩·宾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1997年5月1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中,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而和嘉宝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

扩展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文学作品曾风靡一时,至今成为永远的经典之作,对于经典作品改编,本面临着极大挑战,也需要足够的勇气,各个国家对于该作品的改编已足达数十部之多,总体而言对于原著都做了极大还原。

根据列夫托尔斯泰世界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就像书本开篇第一句话一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安娜是被时代压迫的不幸代表之一,她像飞蛾扑火一样去找寻爱,最后却落得个卧轨自杀的下场,令人无限唏嘘。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版哪一部最经典?

苏菲·玛索主演的。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伯纳德·罗斯执导,苏菲·玛索、肖恩·宾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1997年5月1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中,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而和嘉宝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

其次,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这样一来,也限制了苏菲挖掘角色的深度。不过,在众多客观原因之下,苏菲的表演仍具可观性。苏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谓不得不失。

影片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在拍摄贝多芬传记片《永恒的爱人》期间,伯纳德·罗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决定拍摄该片之后,罗斯开始观看各种版本的电影改编作品,并决定亲自创作剧本。

该片是苏联解体后第一部全部在俄罗斯拍摄的西方电影。剧组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圣彼得堡及其周围乡村拍摄《安娜·卡列尼娜》。

罗斯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在本质上就是托尔斯泰本人,因此在片头引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因为该书完美展现出这位文学巨匠的性格和观点 。

安娜卡列尼娜1948下载

《 安娜卡列尼娜》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vnT5m-fyzMVmXZ-e8Wewg

资源名称:安娜·kl尼娜.mkv(3683.13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vnT5m-fyzMVmXZ-e8Wewg
提取码:dccr

提取码:dccr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求分享《安娜·卡列尼娜(1997)》百度云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伯纳德·罗斯导演的

链接:

资源名称: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1997.rmvb(1342.98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4INGnc6xfp3IMDUWXZpNQ
提取码:94y6


提取码: 94y6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1997)》
导演: 伯纳德·罗斯
编剧: 伯纳德·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主演: 苏菲·玛索、肖恩·宾、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米娅·科施娜、詹姆斯·福克斯、费奥纳·肖
类型: 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7-04-04(美国)
片长: 108 分钟
又名: 浮世一生情、爱比恋更冷
这是一部根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小说。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和安娜(苏菲玛索饰)是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一对夫妻。安娜拥有非凡的美貌,万种风情。后来,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伦斯(西恩•宾饰)邂逅了。渥伦斯的炙热爱情点燃了安娜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两人不顾一切的相爱了。卡列宁当然无法容忍安娜的这种行为,但是安娜为了这段爱情,选择了奋不顾身,不惜一切代价。
于是,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走向了另外一个轨迹。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

首先,安娜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虚伪邪恶的上流社会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扼杀了安娜的生命。安娜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和贵族社会道德准则发生了冲突。

其次,安娜把她的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身上,是造成她悲剧的直接原因。他投入的爱情远远不如安娜。

最后,安娜自身的矛盾因素,她背叛上流社会但又不甘心失去在其中的地位,以渥伦斯基的爱情为唯一的价值存在,又时时担心渥伦斯基抛弃自己另结新欢。

拓展资料:

赏析:

从创作意图来看,托尔斯泰安排了安娜最后的卧轨自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开篇关于家庭幸福问题讨论的回答。但是从人心的角度来看,安娜的死到底能不能够避免?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在遇到伏伦斯基的时候她挣扎,最终发现唤醒了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

回到彼得堡之后,见到丈夫,真实自我的声音被放大,最终使她抛下丈夫孩子。与伏伦斯基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她又开始疑心猜测,她也尝试着做一些事情来分散注意,但最终没有成功,反而变得有些神经质。其实,每一个有感情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与安娜类似的内心活动:发现自己时的内心悸动,陷入爱情时的无法自拔,嫉妒猜疑时的盲目与极端。

安娜正是一步步把自己的心放大,把自我放大,最终整个人变得极端而又神经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令人非常感动的一点是,她自始至终保持着的纯洁的道德感,以及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对爱情的信仰。在读到安娜赴死之前的意识流那一段,我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眼睛湿了好几次,觉得这就是我啊。

当和爱人之间产生不可冲破的隔阂时,每个人都是盲目的,脆弱的。所以安娜的死我们没有必要歇斯底里地一味批评社会的黑暗,这样文学就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也没有必要去指责安娜太作,一直认为安娜的作也最富有人性味,也正是每个人面对爱情、面对生活的正常反应。一位俄国文学教授说过,最能考验人性的是爱情。

活在当今,我们没有太多类似舍身取义的考验道德的机会,但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爱情,考验我们道德的也是爱情,在爱情里我们会经历一些属于人的最原本的感情。所以,爱能让人生,也能让人死,只有内心情感的平衡调和,才能使得爱情不致成为走向死亡的推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扩展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中渥伦斯基和安娜第一次见面在书中的哪里。

《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部第十八章,渥伦斯基和安娜在彼得堡火车站第一次见面。

相关介绍:

在《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部第十八章中,渥伦斯基到彼得堡火车站接他的母亲,而他在大台阶上碰见的第一个人就是奥布隆斯基,他在等候坐同一班车来的他的妹妹,即是安娜。

文中的渥伦斯基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小丧父,一方面具有聪明、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等优点,后来为了能经常同安娜在一起,甚至拒绝了一项关系到他前程的重要任命。

扩展资料

故事起初,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基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在故事中,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特色是什么?

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托尔斯泰是通过两条情节线索展开小说的,表面上看,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主线平行独立的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但事实上它们是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独特之处。

表现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填密与严谨。小说在两条主线之间穿插了渥伦斯基和多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主线,它在外部结构上成了两条主线的拱形结合处。

小说运用人物向心对照法沟通了两条主线间的内在联系。男女主人公列文和安娜的对照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此外,安娜和多丽、列文和渥伦斯基、渥伦斯基和卡列宁等也形成对照,共同表现着小说深刻的主题。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