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康定情歌背景介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康定情歌背景简介,音乐名作《康定情歌》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音乐名作《康定情歌》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

《康定情歌》源于康定城北二道桥喇嘛嘴,原为《溜溜调》。

《康定情歌》这样一首名作,它是从何时而歌,又是何人所作,至今仍是一个谜!它的风格究竟是藏族的,还是汉族的,或者如同康定地区那样属于藏汉混合的,也让研究者颇费思量。

这首歌曲,其实是先在康定藏汉群众中传唱的。它当时不叫《康定情歌》,而叫《跑马溜溜的山》,跑马山当初也不叫“跑马山”,而叫“仙女山”。后来,流传于雅拉沟一带,以后又传到康定城区,先后经历了大约上百年。该曲是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曾由著名歌唱家喻宜萱在南京演唱,《康定情歌》由此走向全国。

现在,《康定情歌》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声名远播海外,得到各国友人的喜爱。

这首歌以婉转动听的旋律抒发了青年男女热烈相爱,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情感。

康定情歌创作背景包括作词作曲

《康定情歌》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经考据《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

康定情歌有什么背景故事?

一对大学情侣,男的是学美术的,女的是学音乐的。女的父亲因帮别人运木材赔了钱把女的假给上海资本家的植物人儿子。男的去了康定。康定城有一个姓张的大哥是个裁缝,和一个做烧饼的李家妹子。张为了李赎回卖给四川的妹妹去淘金。最后摔断了腿,感觉自己配不上李又怕李认出来,就毁了容。他把金子让画家转给李家妹子,说自己死啦。住在一个院子在茶馆卖唱的一对爷孙求他写曲,他就把这个故事写成了歌词。谱的曲是女友大学的时候作的。后来女的出国留学回到上海听到了康定情歌就去康定找前男友。男的已经去了汉口。她找到了汉口,也找到了男的画摊。男的发现了她就躲起来不见她。女的后来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教音乐。

康定情歌的歌曲背景

大多数人认为该歌曲是由民歌发展而来。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康定城有一卖松光的藏族姑娘名叫朵洛,长得漂亮美丽,举世无双,康定人称“松光西施”。每天早上她都要上街卖松光,康定人只要听见她叫卖松光的声音,都要打开门窗探出头来,有的是为了买松光,更多的是为了一睹“松光西施”的芳容。康定情歌唱的就是朵洛。这可能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了。按老人的年龄来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康定情歌就已萌生。1946年,吴文季在任音乐文化教员的过程中,一个马夫哼唱的一首《溜溜调》旋律吸引了他,经他整理,改编或加工,并将它定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大约在1930年前,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同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是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跑马山玩耍时,根据湘西“溜溜调”编了一首《跑马歌》,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示求爱(即后来的《康定情歌》) 。由于家人和族人的反对,婚事未能成功,家里不给他钱读书,后来还全靠他的义父石体元(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和李姑娘的相助,才完成了大学学业。 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因此,他们都坚信《康定情歌》有原作者就是李依若。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在马渡我发现当地的方言土语与全县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会当家、月儿弯弯等等,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连连作衬词。
一部分人认为《康定情歌》是康定北关外雅拉沟一带农牧民首创的一首民歌,属于“溜溜调”,本来只有前三段。四十年代前期,康定的少年儿女在“伴花夜”(陪新娘欢度婚前之夜)或打趣“儿女之情”时,都爱唱这首歌,词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通常要临时改唱成眼前女方和男方的姓氏。抗战时期,在重庆这首民歌的最早采集者是音乐家郑沙梅,他当时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也在界石场国立边疆学校任教,在采集康区民歌时,康定学生曹素芳、乔淑媛、李培源、孙玉华等,给他唱了不少民歌,其中就有“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时间是1944年秋季。

康定情歌是哪里的民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的民歌。

《康定情歌》(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是一首流传在四川康定的民歌,改编自康定地区的民歌小调“溜溜调”,由吴文季采编,江定仙编配,伍正谦于1947年首次演唱,喻宜萱于1948年灌录了唱片并发行。

1952年,《康定情歌》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银质奖章 。20世纪70年代,入选美国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歌曲”,随着旅行者2号探测器在太空播放;90年代后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十首民歌之一,被不少国家选入教材。

创作背景:

1945年,重庆国立青木关音乐学校作曲系学生王震亚和郭乃安等发起成立了“山歌社”,致力于收集、改编民歌。这项活动得到江定仙、杨荫浏等人的支持。同在音乐学院求学的吴文季虽然不是“山歌社”社员,但在“山歌社”的影响下,也对中国民歌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6年因迁校停课,吴文季经同学介绍,去泸县给国民党准备出征缅甸的远征军203师做音乐教官,这期间他采集了很多民歌。

有一次,部队中有几个来自康巴地区的军人给他唱了一首家乡的民歌,当时叫《跑马溜溜的山上》,吴文季觉得曲调很优美就用简谱记录整理出来。回到学校后,吴文季就把他采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交给声乐系主任伍正谦。

1947年,伍正谦请江定仙编配风琴伴奏,随即在学校演唱会上首唱;江定仙于同年夏天将此歌改名为《康定情歌》并重新编配钢琴伴奏,该曲随后被编入《中国民歌》第一集铅印本;经江定仙推荐,喻宜萱在南京独唱音乐会上首次公开演唱了《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 歌词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一来溜溜地看上,人才溜溜地好哟。

二来溜溜地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

月亮~弯~弯~,会当溜溜的家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

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

月亮~弯~弯~,任你溜溜地求哟。

扩展资料:

一、《康定情歌》创作信息:

《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原西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吴文季、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

二、《康定情歌》春晚演出经历:

1、2011年2月2日,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容祖儿、古巨基演唱)。

2、2014年1月30,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肖懿航演唱)。

二、《康定情歌》创作背景:

1941年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吴文季在西康甘孜(现四川甘孜)参加了准备到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任文化音乐教员。一个马夫哼唱的一首《溜溜调》旋律吸引了他,经他整理,改编或加工,终于诞生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康定情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定情歌

新康定情歌的拍摄背景

电影《新康定情歌》是为迎接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大庆拍摄的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来反映甘孜州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在一个延续60年的情感故事中,藏汉同胞之间的心灵守望与真爱奉献将被充分诠释。这是一部弘扬民族团结的主旋律电影。
据了解,《新康定情歌》由甘孜州委、州人民政府和中影集团联合拍摄,是甘孜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该片将在康定、泸定、丹巴和海螺沟景区等地取景拍摄,预计6月完成拍摄。
60年来,藏族同胞与汉族兄弟间水乳交融的情谊在甘孜世代相传。历史证明,来之不易的民族大团结是甘孜州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未来推动地区和谐建设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