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泥湾开荒,南泥湾开荒是怎么回事??,以及南泥湾开荒的简介资料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南泥湾开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泥湾开荒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当时还叫做八路军的军民在南泥湾开展的农业大生产运动,简称为南泥湾开荒。南泥湾开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精神,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华儿女战胜困难的决心。

一、开垦荒地,种植稻田

南泥湾开荒事件发生在1941年,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中国正处在内战爆发的时期,当时中国的长期内战,导致农民不能够安居乐业,很多地方收成也很低。所以三五九旅的八路军接到中央共产党的命令,奉命去进入南泥湾地区开荒种地,为农民开拓耕地,提高粮食产量。他们在南泥湾这样恶劣的地质条件下,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稻香地,南泥湾在八路军的开垦下成为了陕北地区最著名的农作物基地,当时的农民对南泥湾的称赞都是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可以见得八路军在南泥湾付出的辛劳和努力,以及为民服务的共产党精神。

二、南泥湾精神时代传承

南泥湾开荒的事件被农民传颂,南泥湾精神也被共产党传承了下来。因为共产党在困境中用头脑思索出路,用双手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展耕地的行为,被后世称为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的本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初到达南泥湾的时候,没有地方住,八路军就露营,搭建简陋的草屋,粮食不够吃,他们吃野菜、打猎,没有衣服,他们就光着膀子多干活来抵御寒冷。这种在艰苦中不服输的精神是值得后世之人学习的。而南泥湾开荒的成功,也为八路军前线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物资,从此之后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导路线,利用军队为农民开垦荒地,为农民寻得更多的粮食收入,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的重大问题。

南泥湾开荒就是八路军在南泥湾地区利用自己的双手将荒地开垦成农作物生长的基地,并且都分给了农民种植,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也凝聚成了南泥湾精神,被世世代代传颂下来。

南泥湾开荒是什么意思?

南泥湾开荒就是开发南泥湾。

垦荒背景

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

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并调集部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当时,边境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该地区只有140万人口。成千上万的干部、士兵和学生吃、穿、用粮食,实在是太难了。

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油吃,没有纸吃,没有蔬菜吃,士兵没有鞋袜穿,工人冬天没有衣服穿……”我们的困难很大。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他带头在杨家岭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植辣椒、番茄等蔬菜。朱德背上背着一筐筐的粪肥;周恩来很快成了纺纱专家。

扩展资料:

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馆为主体,集游览、旅游和综合经济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文化中心。

南泥湾的主要景点有:

在南泥湾,毛泽东视察了旧住宅南泥湾,359旅旅的旧网站,718团烈士的纪念碑,719团烈士的纪念碑,中央管理干部休养的旧网站,南泥湾区政府回收的旧网站,八路军的旧网站炮兵学校,九龙春天和南泥湾大规模生产的陈列室和其他景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泥湾

南泥湾开荒的故事主要内容?

1941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但中日双方已进入实力相持阶段,国民党为了削弱八路军力量,从而调动数十万军队分五路封锁陕甘宁边区,切断八路军补给路线,企图将八路军“饿死”在陕甘宁边区。为了解决补给问题,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在陕甘宁边区的南泥湾屯田垦荒,种植粮食。

1941年3月份,三五九旅6个团11000多人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开进了南泥湾。而当时的南泥湾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方圆百里山连山,可想当时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开荒种地是多么的艰苦。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部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南泥湾开荒不到两个月,因为累死饿死或者病死的战士近千人,据当年参加开荒的老兵回忆称, 要啥没啥,大家都是在荒地里逮着啥吃啥,每天十几个小时开荒的强体力劳动,导致很多战士饿着肚子去开荒,最后活活累死。

现状:

1941年春,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经过歌曲传唱,南泥湾家喻户晓,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电力部门的不断发展、扶持下,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的南泥湾,青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成片的玉米结出了壮硕的棒子,稻田里绿油油的禾苗正在拨节抽穗,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南泥湾开荒是怎么回事?

南泥湾开荒是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扩展资料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

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

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南泥湾开荒,是什么意思?

南泥湾开荒就是开发南泥湾。

垦荒背景

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

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

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扩展资料:

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

南泥湾的主要景点有:

南泥湾境内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九龙泉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等景点。

什么是南泥湾开荒,在历史上南泥湾开荒产生了什么影响?

南泥湾开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崇山峻岭的烂泥滩中开拓荒地,从此把泥潭变成了粮仓。南泥湾开荒使着荒地变成了粮仓,也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难的问题。由于当时日本侵略军的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国内战争的频繁发生,导致中国共产党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经济问题,粮食食品,以及各种各样的医药和日常用品都出现了缺乏,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决定自己动手开展生产活动。

一、南泥湾开荒的历史背景

南泥湾开荒开荒的历史背景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在延安,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差。靠着南泥湾的开荒来展开了大致就养活自己,来熬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以及当时的生存条件下,国民党对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封锁,使得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周围发生了困难,因为隔断封锁。这也是伟大革命的响亮口号。这项口号的一经提出,引起了根据地军民的热烈反响,大家开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进行耕种,把这片荒芜的大地进行了三种一起来播种。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才有了中国人民现在繁荣富强的生活,我们生物都怕我们不怕吃苦,我们能够战胜一切的困难。

二、开荒种地反应了不怕吃苦的精神

我们在小学课本中也学过南泥湾,开荒这篇课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出哪你们开荒。虽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困难,风餐露宿持住在山林之中,野兽的出没,以及粮食的匮乏支持我们的劳动工作者的工作时长都非常长,工作也十分的辛苦和劳累。然而,他们并没有从中感到困难,反而非常的快乐和幸福,因为他们知道劳动能够让他们获得果实,劳动能够让他们诞生困难,他们围在篝火边聊天,讲故事,讲自己。革命胜利以后的幸福场景,可以看得出我们的战士劳动的热情,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反映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那种不怕苦,不怕难的革命精神。

南泥湾开荒在历史上是非常有重要意义的,它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自始至终从以前到现在,甚至到将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打造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我们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因为任何困难都打不到我们,我们能够经历了八年抗战,经历了十年内战,那么我们一定可以战胜我们眼前所有的困难。

南泥湾开荒的故事?

1940年9月2日,朱德根据毛泽东提出“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邀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视察,随后特意前往南泥湾等地考察。

在这次南泥湾考察中,朱德看到南泥湾这块地方可以实行军垦,于是就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提议由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

毛泽东采纳了朱德的意见。朱德对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休养民力,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南泥湾开发起来困难比较大,希望你们好好搞,要充分地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业。”他又说:“我考虑这块地方让你们去开垦比较合适,劳动力少的单位是很难啃得动的。”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垦区范围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各一部分。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型,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叫阳湾。

1941年春,中央关于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命令下达后,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们专门找到当地的农民对南泥湾的山、水、林、路多方面询问。哪里荒地多,哪里土质肥沃,四时八节种什么好,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怎样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

1941年3月到1942年春,三五九旅六个团分四批,高唱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初到南泥湾,部队遇到不少困难。没有房子住,战士们搭草棚、挖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没有粮食吃,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柴草烧和取暖的木炭,战士们就上山打柴烧木炭;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下河摸鱼;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起炉打铁制造;没有耕牛,就用人力拉和镢头开垦。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手和肩都磨起血泡,战士们不仅不怕吃苦,还掀起开荒竞赛热潮,他们高唱着:“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冈。革命战士不叫苦,扛起镢头去开荒。生产自给反封锁,气死光头贼老蒋。”

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共开荒1200亩,收获细粮1200石,收获蔬菜82.4万公斤,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同时,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也得到发展。

什么是南泥湾开荒?

当年党中央在延安,大家住窑洞,睡大炕生活条件极差,靠着在南泥湾和各地大生产自救,养活了自己,保存了革命火种,才解放了全国。一九四一年三五九旅开进了南泥湾,开肯土地,按时播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就是南泥湾开荒!

南泥湾开荒资料20字?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农场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面积225平方公里。系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林草覆盖率78.3%汾川河起源于南泥湾,水源丰富,常流量0.7m3∕s。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年降雨量530~600mm,无霜期120~140天,是发展农、林、牧渔的理想地区,场部设在南泥湾,延宜公路横贯场区。
境内有毛主席旧居、炮校、九龙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等景点供中外人士参观学习。
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1965年10月,陕西省政府决定,为恢复和发扬南泥湾农垦的革命传统,组建了陕西省农建师141团,现名为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农场。
目前,农场下属有农业公司,农垦综合服务公司,农垦光华木器厂,龙泉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中天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十三个经济实体和子校、医院两个事业单位。全场总人口1579人,其中职工483人。土地总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41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香紫苏、中药材、果类等。
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农场自1977年起一直没有改变负债经营的贫困局面。为了改变这种贫困局面,南泥湾农场被列入1993-1995年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几年来,经过广大职工干部的共同奋斗,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主要是:(一)光华木器厂改扩建项目。改造厂房1900平方米,购买大中型机械,形成年加工木材30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二)渔业基地建设。修建渔塘374.3亩,形成了年产鲜鱼1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三)子弟学校建设。新投资108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5269.7平方米,增添了部分桌凳,图书仪器,使教学班次达到12个,可容纳中小学生500多人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