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骤雨初歇」消息,近日,唐伯虎之醉美人,醉卧美人膝。诗名和全文。「分享」引发热议,唐伯虎之醉美人 烂片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醉卧美人膝。诗名和全文。

全文:

醉卧美人膝,醒握杀人剑,不求连城璧, 但求杀人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其实这是霍去病说的一段话,并没有诗名。

意识是酒醉可以依偎在美人膝下,醒来能仗剑天涯。不求堡垒城池,只要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匈奴还没有消灭,何谈家在哪里。

拓展资料: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1]  ,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

参考资料:

霍去病-百度百科

笑谈天下事,醉卧美人膝。醉乡路常至,他处怎堪行。一醉解千愁,醉死赛封侯。平生唯一恨,量浅不能饮

这首诗出至唐伯虎的----言 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唐伯虎 醉诗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年奉佛,号六如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出生在明中后期一个小商人家庭。唐寅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才子型文人,诗文书画兼擅,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为“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往来唱和,号称“吴中四才子。”据《明史》本传记载,唐寅“性颖利”,博通经史,然“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 ,经祝允明规劝,乃闭户折节,并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29岁时举乡试第一,故人多称其为“唐解元”。翌年,唐寅入京参加会试。正当他踌躇满志,一心想中状元 “显亲扬名”时,却意外地牵连进科场舞弊案,羁囚诏狱一年,虽终不了了之,却也彻底断送了他的仕进之路,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益放浪,终生以卖文墨为生,年五十四而卒。
桃花坞位于苏州城北,宋时曾是枢密章粢的别墅,后废为蔬圃,被唐寅看中,于正德二年(1507)建成于桃花庵别业,自号“桃花庵主”,那一年,他38岁。唐寅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隐居在这里,呼朋引类,诗酒度日。《桃花庵歌》是其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 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
(《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
(《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稽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内容: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这首诗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典型。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
技巧:始终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对偶句,整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冲击力极强;前三句还用了顶针手法,在诗歌开头清晰描写环境的同时,手法语境上颇耐人玩味,引人入胜的同时顺其自然的带出了后面的部分。诗中也未用艳丽词藻,就像唐寅清高的为人。

参考资料:http://news.hb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6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这是在表达什么?

因为很多人都被唐伯虎的情感感动的,这是在表达唐伯虎对于美人的喜爱,希望能够娶美人回家。

沈九娘简介 风流才子唐伯虎与沈九娘的爱情故事

  唐伯虎(1470——1523),明朝著名诗人、画家。即唐寅,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沈九娘(1475——1512),明朝弘治年间苏州名妓,长相端庄文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艺过人。后为唐伯虎之妻,是唐伯虎的第三位妻子和红颜知己。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明)唐寅《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唐伯虎一生有过3个妻子:第一位徐氏,系当地名门徐延瑞的次女,为他生下一子。唐伯虎24岁时,家里发生一场大变故,先是父母相继去世,接着徐氏也病故,儿子随之夭折。第二位妻子是宦门之女何氏,唐伯虎29岁中乡试解元那年娶的。1499年,唐伯虎决定赴京赶考,何氏在长亭为他饯行,前去送别的还有好友祝允明。祝允明潇洒、倜傥,被贬官之后看破红尘,沉醉于诗文和书画自乐。   这天,他还带去钦慕唐伯虎大名的沈九娘和徐素两位花中魁首。祝允明让徐素弹琵琶、沈九娘唱吴歌,为解元公一壮行色。这是唐伯虎第一次见到沈九娘,惊叹青楼之中竟有如此美丽而又有才华的女子。   不料,唐伯虎到了京师会试时却出了问题。是时,明孝宗令侍读学士程敏政和李东阳主持会试。前来应试的举人徐经是程敏政的内侄,而唐伯虎又是徐经的挚友。巧的是,他俩考前试作的文章题目与试题相符,便有人弹劾程敏政收贿泄露试题。明孝宗盛怒之下,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逮捕下狱;后由李东阳负责主持审问,确定这是一场冤案,才将他们释放,罢黜为小吏。   唐伯虎自那场惊世的“科场作弊案”之后,在外“流浪”了2年才落魄而归。他的妻子何氏非但没有半句好言安慰,反倒收拾包裹回娘家去了。只留下两句话:“若待夫妻重相聚,除非金榜题名时。”后来何氏果然与他离异,嫁给一位显官作了续弦夫人。   此后,孤身一人、穷困潦倒的唐伯虎,破罐子破摔。就在他每天醉生梦死的那段时间里,他再一次遇到了青楼名妓沈九娘。   虽然他们以前没怎么有交往,沈九娘却早已耳闻唐伯虎之名。亲友劝唐伯虎再娶妻室,但他心中唯有沈九娘的影子。中秋之后,他去看望九娘,见九娘收拾一把团扇,就在上面题诗:   秋来执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九娘明白伯虎的心思,她对伯虎也有爱意;但又自卑,怕配不上伯虎。事实上,唐伯虎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些朋友鄙视他眷恋青楼女子,连他的胞弟也与他断绝了来往。后来,还是沈九娘给了他安慰和鼓励,经常在经济以及精神上援济他,使他潜心书画,终有大成。   为了让唐伯虎作画,九娘把自己的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在沈九娘这里得到了久违的温暖。唐伯虎决心为沈九娘买一个园子,和她一起过那种平静的隐居生活。从此以后,过去那个放浪的风流才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情真意切、一心研画的唐伯虎。   1505年,在祝允明的安排下,由即将离任的苏州知府王鏊主持了唐伯虎与沈九娘的婚礼。   那时,唐伯虎36岁,沈九娘31岁。   于是,唐伯虎和沈九娘搬离了原住的苏州阊门内皋桥西首吴趋坊,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了一部分外债,买了苏州桃花坞的一座闲置的宅子叫桃花庵。桃花坞位于苏州城北,宋时曾是枢密章粢的别墅,后废为蔬圃,虽已破败,但仍有土山、池沼,风景不俗,且环境十分幽静。园子于1507年终于完成,取名“桃花庵”别业,唐伯虎自号“桃花庵主”;那一年,他38岁。自此,他潜心作画,常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   桃花庵修好那年,沈九娘生下女儿桃笙,由她照看女儿桃笙,操持家务。唐伯虎大部分时间就是画画。而他们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唐伯虎卖画所得。由于唐伯虎少年成名,买他画的人络绎不绝,日子还算过得去。唐伯虎还为沈九娘作诗:   镜里形骸春去老,灯前夫妻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可见沈九娘与唐伯虎两人的恩爱。   1509年,苏州洪灾,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沈九娘苦心撑持。   1512年的寒冬,沈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不久离世,年仅38岁。临终前,她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道:“承你不弃,娶我为妻,本想尽我心力持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保重。”听了这番话,43岁的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   后来的日子里,唐伯虎不再娶妻,一个人带着刚刚5岁的女儿桃笙,过着艰难的生活。桃笙是唐伯虎和爱妻沈九娘唯一的女儿,她的名字,取自唐伯虎在苏州自建的住所桃花坞。著名的《桃花庵歌》,描写的就是那里的逍遥景致: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2年后,唐伯虎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人生,于是皈依佛门,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中的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历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人生百态、世间冷暖之后,唐伯虎为人生标上了自己的注解;同东坡居士的“人生如梦”一样,他认为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更是以无常为景色。   想那沈九娘一定妩媚动人、仪态万千。据说,唐伯虎画的美人,大都是从沈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唐伯虎笔下的仕女,有的娇容万分,有的粉面含羞略带桃花蕊,有的莲步轻摆婀娜似嫦娥。现在,只有通过一幅幅画卷,略感一下沈九娘的几分风采。   沈九娘不仅美貌,而且十分贤惠,知书达理。唐伯虎并没有传说中的“九个美娇娘”,“家有九妻”,更没有电影里“三笑点秋香”之说。他一生凄苦、郁郁不得志,54岁病逝于桃花坞。

唐伯虎的三首诗

桃花坞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 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剪梅》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白发》
清朝搅明镜,元首有华然。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哀。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绝笔》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题落霞孤骛图》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叹世》
坐对黄花举一觞,醒时还忆醉时狂。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叹世》之一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诗赠宁王》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卮。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怅怅词》
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 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 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贫士吟》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荒村风雨杂鸣鸡,轑釜朝厨愧老妻。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肯嫌斗栗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醉卧艳膝醒弄权什么意思?

唐伯虎的一首自娱之诗“笑谈天下事,醉卧美人膝.醉乡路常至,他处怎堪行.一醉解千愁,醉死赛封侯.平生唯一恨,量浅不能饮.”

后有: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其直译:躺在美人软香的腿上酣畅饮酒,迷离半醉;端坐朝堂权掌天下,清醒自持。 大意上无非就是大多数男性们的毕生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权掌我手,美人在怀!

唐伯虎最经典的五首诗

唐伯虎最经典的五首诗:《桃花庵歌》《落花诗》《把酒对月歌》《感怀》《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1、《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的文化意涵,自古以来以桃的意象广为文人雅士引用,所有对于美好事物的寓意,均以桃隐喻之,尤其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志向。唐伯虎的这首《桃花庵歌》,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

2、《落花诗》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

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

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正当中。

“桃花净尽杏花空”,即便狂傲洒脱如唐伯虎,在接连遭遇不幸和打击时,方能明白惜花、怜花、叹花的万千感慨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实在是心中的悲愤难以抑制。

3、《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4、《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通观此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也显示了唐伯虎的心志。

5、《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

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

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如果你尝过相思之苦,定能体会唐寅《一剪梅》的意境。“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真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是什么?

苏州才子唐伯虎,性格放荡无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唐伯虎粲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唐伯虎就受不了了,派人暗访秋香其踪。

于是,唐伯虎乔装打扮,到华太师家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唐伯虎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了,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唐伯虎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唐伯虎遂心如愿,结成姻缘。

扩展资料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

秋香的原型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林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二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历史上,唐寅并没有纳妾娶小,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续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无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红粉知己叫沈九娘,民间讹传为第九个娘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