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以往过眼云烟」消息,近日,曹叡在托孤人选上是否是失败的?,公元238年魏明帝派谁灭辽?引发热议,公元前221年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在隋朝的时候,为什么要收复辽东?

隋朝时期,隋炀帝曾经组织超过百万兵力,三次发起辽东之战。之所以要不惜血本屡次出征辽东,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击灭辽东当时的强国高句丽。

一、高句丽的崛起

两汉时期,辽东归属汉朝的玄菟郡、临屯郡、乐浪郡、真番郡管辖之下。三国初中期,辽东又成为大军阀公孙家族的称霸之地。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遣太尉司马懿,出兵进攻辽东,一举荡平公孙家族势力。但辽东远离魏国统治核心区域,魏国渐渐对这里鞭长莫及,导致高句丽逐渐在辽东兴起。

西晋灭亡后,中原陷入长达近三百年的割据混战时期:魏晋南北朝,天下分崩,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中原王朝,导致高句丽在辽东开疆辟土,日渐强大。公元581年,隋朝终于结束乱世局面,中原重归一统,而高句丽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疆域千里、人口众多、兵精粮足的强国,对新生的隋朝构成强大威胁。

二、隋朝为什么要进军辽东攻打高句丽

一是因为高句丽与隋朝山水相邻,卧榻之旁岂容它人酣睡,第二点则更为关键:高句丽也和隋朝一样,是以农耕立国,对土地有着极强的需求与占有欲。历代中原王朝一直面临来自北方的外敌威胁,但这些外地基本都是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居,无非是劫掠一番,捞一把就走。

但高句丽则不同,他们也和中原王朝一样,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养病之需,对土地有着强烈而迫切的刚性需求。换而言之,即使隋朝不去打他们,他们迟早也会挥师南下进攻隋朝,这只是时间问题。

隋炀帝虽然被后世视为昏暴之君,但在这件事上却保持着清醒头脑,坚决对辽东用兵,力图一举铲除高句丽,把辽东重新纳入中原王朝囊中,为万世开太平。故此隋朝才会一次又一次不惜血本出兵辽东。

隋朝灭亡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代皇帝前仆后继,相继发起攻打辽东之战,也从侧面证明,隋炀帝当初的决策何等英明。

我问历史老师:“魏明帝是傀儡吗?”老师慌忙摆手说:“魏明帝可不是傀儡,他很有能力”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反魏,魏明帝令司马懿攻辽东。
  公元238年,司马懿到了辽东,平定叛乱杀死公孙渊。这时,突然从洛阳传来紧急信件,司马懿打开信件一看,得知魏明帝快要不行了,便放下一切事务,立即回京接受托孤。
  从公元238年冬开始,魏明帝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
  司马懿日夜兼程,直到次年正月才回到洛阳。
  魏明帝见司马懿来了,握着他的手说:“我不行了,以后的事儿就托付给你了。”他指着身边8岁的养子曹芳对司马懿说:“这就是嗣君,你要看清楚,切勿误事啊1说完,他命令曹芳上去抱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被这样的情景所感动,连忙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嗣君。
  曹叡说:“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死是最难忍耐的,我强忍着不肯死,就是为了等你回来呀!现在你回来了,我把这件事向你托付后,就是死也可以瞑目了。”说完,他又召曹爽进来,拜曹爽为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与司马懿一同辅佐曹芳。交代完这些事,他就正式立曹芳为太子。
  当天,曹叡死于洛阳宫内的嘉福殿,谥号明帝。

  魏明帝是主动托孤,所以,魏明帝不是傀儡。

征讨辽东的主人公是谁?

薛仁贵,薛仁贵征东是隋唐里的故事

曹叡在托孤人选上是否是失败的?

曹叡的托孤是非常失败的。曹叡是病死的,死时年仅36岁,只当了13年的皇帝。曹叡是在公元238年的年初令司马懿远征辽东,到238年12月8日,曹睿就病了,24日,册封皇后,封曹宇为大将军,27日又免曹宇大将军,改封曹爽,托孤大臣也做出更改,在去世前一天立曹芳为太子,见司马懿最后一面,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睿就去世了。

从生病到去世,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曹睿的死显得很勿忙,而且36岁正值壮年,皇后、太子都是在生病期间册封的,就连最重要的托孤大臣也是在病重期间草率决定的。曹睿原本计划的托孤大臣有四个人,分别是: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而身为曹魏四朝政要秘书的孙资、刘放两人因为与夏侯献、曹肇不合,向曹睿进言,说辅政大臣不适合治国,而病中的曹睿未加思索的更换了辅政大臣,在孙资、刘放的建议下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由之前的四辅臣到现在的两辅臣,曹睿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曹魏的大权被司马家夺去,曹睿要负主要责任。首先,没有立太子,病重时才勿忙立了年仅8岁的曹芳。太子是国之储君,是国之根本,应该早立,而不是等到病重,早立太子,就会在太子身边形成一帮辅臣,与太子相依存,共利益,有利于巩固太子地位。其次,辅政大臣随意设立及更改。之前曹睿准备立的四辅臣均为曹氏及夏侯氏宗亲,对于曹魏的江山肯定会维护,不至于外姓夺权,即使辅臣专权如曹爽那般,也只是专权,一没乱杀人,二没谋反意,相对来说,不会像司马家那样动不动灭族,夺权,导致江山易主。

再次,辅政大臣的人选设定应由朝臣商议决定,而不是仅听孙资、刘放两人报私仇而做的建议。最后,辅政大臣人数太少,而且资历不对称,无法形成权制衡。人数太少就容易引起专权,一方排挤另一方后就会专权,不如四个人辅政稳定。再就是将一个毫无资历的曹爽和一个四胡元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放在一起,双方能力、资历完全不对称,无法制衡,导致最后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