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神舟5号、6号、7号、8号的资料 深空六号基地「一定记住」,以及深空九号第五季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神舟六号发射de地点

发射地点:内蒙古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返回地点:着陆场位于内蒙古 四子王旗草原地区(在神六最后飞行之轨道下方、空旷平坦、无建筑设施)副着陆场也在内蒙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八个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至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地发射了21颗科学试验卫星,其中,这里发射的8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100%。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目前,对国内游客开放的景点有:卫星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长征二号火箭、测试中心、卫星发射中心场史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东风水库、沙漠胡杨林等。中心有二星级标准的东风宾馆可供游客下塌。

某同学想了解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基地——酒泉在哪里,应查阅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与世隔绝的西北干旱地区,处于甘肃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属于内蒙古,想了解更多,可以进下面一个网站里看看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9/26/c_122090182.htm

神州六号资料?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5号、6号、7号、8号的资料

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2、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3、神舟7号,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是四子王旗阿木古郎大草原。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为下一步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

返回时间:2008年9月29日

4、神舟八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架飞船,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它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2011年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30秒

拓展资料: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神舟六号飞船简介

神舟六号飞船的设计重点是优化全船配置,减轻结构重量,合理安排新增设备在轨飞行工作模式,保证飞船的能量平衡,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首次使用轨道舱

首次由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

据悉,将于今年适当时候发射升空的“神舟六号”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其飞行时间将由1天增加到5天,航天员则由1名增加到2名。

权威人士近日表示,由于神舟六号的三个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总装,到七八月份会完成各自的总装工作。随后三个舱会被送往发射基地,进行最后的组装工作以及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宇航员们也会前往发射基地,作最后的训练,并在发射基地完成选拔登上神六的宇航员。

而九十月份是发射飞船的窗口时间,即发射飞船的最佳时机,有适宜的天气和空间环境。

此外,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还将首次由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而杨利伟去年乘“神五”飞天时则未进入轨道段使用生活设施。

因为神六运行时间长,载人多,所以在飞船轨道舱的方面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比如,飞船轨道舱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分系统将要为神六的航天员创造合适的舱内环境,保证舱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清除舱内有害气体,收集处理废物,提供用水和氧气等。

兼有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功能

专家告诉记者,神六飞船分为三舱式: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其中,轨道舱兼有宇航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为留轨舱。”

据了解,由于与返回舱分离后,轨道舱还将在运行轨道上停留半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同时还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可以比国外进行太空对接时少发一个飞行器。

留在太空轨道接成空间实验室

“神舟”飞船发射后,其轨道舱会留在太空轨道,成为“空间实验室”,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

有关人士称,载人飞船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空间站的运输器,未来的神舟飞船发射后,会有一个轨道舱留在太空轨道,成为“空间实验室”。

据介绍,轨道舱的“交会对接”类似于“拧瓶子”——两个轨道舱在火箭推进舱的作用下,撞击到一起,对接的“卡口”找到合适的角度后卡入“槽”中。多个轨道舱通过多次对接后,最终建筑成空间站。这样的空间站才能算得上一个功能齐全的“单元”,各舱之间可分可通,宇航员可以从一个舱钻进另一个舱里进行各种工作。

首次在太空生活吃“鱼香肉丝”飞上天

在神舟五号的时候,宇航员杨利伟携带的食品是普通的太空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但是,由于神六飞行天数长,航天员将在轨道舱里生活,所以轨道舱配备有餐具、复水设备、食品加热器和废物收集箱等。神六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五天里,可以吃到热食热饮。

不仅如此,宇航员的食品种类也从神舟五号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其中有复水菜、冻干水果、罐头、糕点、主食和饮品等。像“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墨鱼丸”、“牛肉丸”、“叉烧肉”和“红烧肉”都将有望随神舟六号上天。

在主食方面,还包括白饭、八宝饭、咖喱饭和什锦炒饭4个品种,航天员们可以每天换着食用。

为了在太空也能吃上水果,研究人员还为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特制了“冻干水果”,它们在水分脱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风味,种类包括菠萝、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

研对地观测和实验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的目的不仅为了载人,还有一系列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任务,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空间实验。

据了解,利用留轨舱进行交会对接试验,可充分利用飞船的技术成果研制出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以弥补飞船的有效载荷少、飞行时间短、单位有效载荷发射成本太高的缺陷,使我国尽早建立起相对完整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

对于神六,两名航天员在入轨后有1人控制飞船,另1人则可进入轨道舱开展科学实验。

记者获悉,航天员在从事这些科学实验前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航天员就不仅是飞船的“驾驶员”,也是有效载荷专家。

睡袋固定舱壁上

专家告诉记者,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睡袋放置在轨道舱内。当航天员要休息时,可以将睡袋固定在轨道舱舱壁上,戴上防噪音耳塞,就可做一个太空中的“好梦”。不仅睡得好,神六宇航员还能吃得更好。

用抽气马桶来“方便”

由于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时间短,安装在轨道舱的厕所实际上并没有启用。杨利伟上天时只携带了类似于“尿不湿”的用具,并通过在出发前灌肠和饮食等手段来控制排泄。但是,神舟六号飞船有可能飞行5天,这样一来如厕对于航天员来说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据了解,航天员在轨道舱中使用的“厕所”实际上是一个有2个和身体接触的小口容器的装置,大小便分开使用。

航天员在“方便”前要首先打开位于整套装置末端的抽气装置,以便使排泄物一旦和人体分离,就会立即向下运动,这与吸尘器原理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抽气马桶”,同时,由于飞船的空间狭小,抽气马桶也可以防止臭气向外扩散。 本版撰文/特约记者 朵旭

关键词

轨道舱

轨道舱位于飞船前部,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两侧各装有可绕单轴旋转的太阳能电池阵,外部还装有太阳敏感器和天线等,用来吸收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及与地面进行通讯等。

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时,轨道舱前端安装的是附加段;而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时,前部则安装一个对接机构。

轨道舱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这些设备分装于轨道舱两侧,中间作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空间。

航天员返回地面前,轨道舱也是太空卧室,舱内温度和湿度等适宜人类生活,一般要求保持在17℃~25℃之间。
回答者:ybh63 - 秀才 二级 11-8 21:55

--------------------------------------------------------------------------------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计划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焦点5 运载安全性 载人可靠性高达97%

“这个可靠性数值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高的。”刘竹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长征2号F”在长征系列“金牌火箭”家族中虽属于运载火箭,但最大的特点是专门用来载人。刘竹生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火箭能把人送入太空,中国的‘长征2号F’和俄罗斯的联盟号。一般性的火箭,可靠性能为91%到93%,载人用的‘长征2号F’火箭为97%
参考资料:最新新闻

我国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各是什么时间发射的?主要人员有几位?义意是什么?

发射时间:神州五号发射于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神州六号发射于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州七号发射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州八号发射于2008年11月1日凌晨5时58分07秒;神州九号发射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主要人员: 神州五号的飞行员是杨利伟;神州六号飞行员为费俊龙和聂海胜;神州七号飞行员为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神州八号是无人飞船;神州九号飞行员是景海鹏 ,刘旺, 刘洋。

意义:神州五号标志着中国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到太空的国家。意味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一个突破和又一个里程碑;神州六号飞船是中国第二艘将人类送到太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次执行“多人飞天”的载人飞船;神州七号中国第一次进行飞行人员出仓作业的一首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州八号飞船虽然是无人飞船,但是经过多方面的技术改进,发射升空之后,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并成为一个小型的空间站;神州九号升空后与天宫交会对接,到2020年,中国计划要成立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到时候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扩展资料: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参考资料:神舟五号飞船-百度百科 神州六号飞船-百度百科神州七号飞船-百度百科神州八号飞船-百度百科神州九号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