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胜利重逢,胜利重逢的介绍「分享」,以及胜利重逢百科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胜利重逢的介绍

《胜利重逢》,电影名,根据黎阳小说《英雄回家》改编;讲述了青年农民耿海林从小就和纪老爹的女儿银杏要好。柴大肚子勾结崔保长,把海林的一亩八分地白白给吞了。海林新婚不久,顶替了柴大肚子的侄子被抓去当了壮丁。海林在匪军里受尽欺压,之后投奔了解放军。深受同志们的爱戴。解放军入关南下,在武胜桥的战役中,海林和大杨两个战斗小组互相竞赛,他们打垮了敌人。大军路过海林老家,上级要海林回家看看。家乡经过土改,海林一家四口分到了地和黄牛。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第二天在乡亲们的热烈欢送下,海林离开了家乡又随大军南下杀敌。

曲水旗飘,胜利重逢打一网络电脑词语

谜面曲水旗飘,胜利重逢
谜语类型打一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WPS

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数学上,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是人类发展史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1999年之前,人们一般认为网络的结构都是随机的。但随着Barabasi和Watts在1999年分别发现了网络的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并分别在世界著名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网络的复杂性。

一年曾出演九部影片,温锡莹是她的前夫 临终遗言我要演戏

提起老演员束夷,恐怕记住她名字的人不多,但是只要提起她主演和参演的一些影片,许多热心的影迷马上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完全可以把她曾经的俏丽形象,与银幕上所扮演的千姿百态的各类角色对号入座的。虽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外形条件的限制与当时大力提倡的“工农兵题材“所需要的形象相违背,昔日曾风光一时的束夷,一直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她也就无可奈何地从一线退居二、三线,为别人做起了绿叶,当年的国泰影业公司的第一女主角和“当家花旦”的光环逐渐暗淡下来……

束夷原名束翠娥,江苏丹阳人,1921年出生于商人家庭。她在儿童时代,就特别喜好文艺,这也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显现。17岁那年,她去了湖北沙市,加入抗日宣传队。后来沙市吃紧她到重庆。为了生活,从事过养蚕技术助理员和机关职员工作。不久,考入教育部实验演剧队,由此走上职业演员道路。1940年后,她到昆明,先后任华山剧团、大鹏剧社演员。抗战期间,她演出过《民族英杰》、《雷雨》、《日出》、《风雪夜归人》等20部话剧。抗战胜利后至1948年,她在中华剧艺社任演员,又演了不少话剧,其中在《风雪夜归人》饰演的四姨太太、《雷雨》中饰演的繁漪,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

束夷从影始于1948年她到上海后,那时的束夷外形俏丽、气质摩登,一年间就成为国泰影片公司的“当家花旦”。她先后在国泰、大同和中制厂参拍了《凶手》《痴男怨女》《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十二小时奇迹》、《挤》、《几番风雨》、《残冬》《乱点鸳鸯》9部影片。影片中的女主角几乎都有她包揽,可以说1948年到1949年是电影界的“束夷年”。

新中国成立后,像束夷这样从旧 社会 过来外表较为妖冶擅长扮演交际花、大小姐、姨太太的女演员,在当时以工农兵题材统领天下的创作环境中,自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从旧中国走过来的演员纷纷锤炼演技、向工农兵形象靠拢,许多演员凭借自己的努力转型成功。

其实,束夷也不甘寂寞,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磨炼自己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195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根据部队作家黎阳的小说《耿海林回家》改编成影片《胜利重逢》,汤晓丹导演慧眼识珠特意安排束夷与著名小生冯喆演对手戏,扮演男主角耿海林的妻子纪银杏,一个土生土长后来成长为村妇救会长的农村妇女形象。影片拍摄期间束夷边生活,边体验,铆足了劲摆脱了她身上的脂粉气,用实际证明自己一样可以演好农村妇女。

但是,随后束夷便昙花一现般在农村戏《谁是凶手》中扮演农村角色郭秀娥,在《宋景诗》从扮演巾帼女英雄夏三姑,在儿童片《兰兰和冬冬》中扮演妈妈,在反右题材片《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之《新仇旧恨》中扮演顾秘书,还有《前方来信》中的刘桂英,虽然人物形象各异,但基本上是配合真正主角服务的次要角色。

但是,以上努力精心塑造的角色并没有得到有关领导的认可。当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由部队文艺团体直接专业,原上海私营电影厂演员和话剧界演员等编制会和,形成各自帮派,明争暗斗。而束夷心直口快、口无遮拦,直接动摇了她在上影的地位。待到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她被调离上影,前往新成立的武汉电影制片厂。

与此同时,束夷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在与同厂的知名演员温锡莹离婚以后,又与从部队转业干部张捷组成新的家庭,开赴新的工作岗位。

在上海的八年,束夷还上过几部戏,扮演过几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到了各方面条件所限制的小厂里,束夷几乎没有任何施展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她只能任凭自己的大好时光白白蹉跎。

后来,束夷又被调到刚刚“开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可惜的是,珠影每年拍的影片屈指可数,极其有限,束夷来厂两年多仍被晾晒在一边,无人问津。倒是以前一同在上影工作过的著名导演王为一,在1963年特意挑选束夷在由他亲自执导的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中,出演了一个还算重要的角色--舞女韩师母。这部根据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演出的舞台戏改编而成的粤语方言喜剧片,大获成功,束夷的银幕形象连同影片一起远赴香港、东南亚和美国华人地区,尽显风光。

而在同一年,束夷有意外出演《逆风千里》一片,她在影片中仅有一次出场,十几个连贯镜头,却连演员表上都没有署名的一个国民党官太太。但是她的略带几分卖弄风骚的台词:“为了党国的利益,我愿献出我身上的一切一切”竟成了她在后来的运动中挨批受整的“罪证”之一。

束夷在劳动改造期间,饱受磨难,期初被关押在厂里的置景大车间。她的儿子利用送饭的机会,与她见面,后来孩子为了多找理由见妈妈,便把香烟送给看管束夷的造反派,这样孩子见妈妈的机会就多了些。后来,这些“牛鬼蛇神”被全部赶到英德茶山劳改农场,束夷和丈夫一时和孩子失去了联系。她的丈夫干着强体农活,终因体力不支、心情压抑,在1970年就因病过世,时年才40有余。束夷在这里整整待了七年时间,是同批关押人员解放最晚的一个。

1977年由邢吉田、陈鹰联合导演的描写广州环卫队工作生活的故事片《同志,感谢你》,是珠影拨乱反正后生产的第一批影片之一。束夷被指派扮演戏中一个思想落后,极力阻挠女儿参加清洁工的落后母亲、资本家出身的殷碧君。束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角色,同时给初次执导的邢吉田出了很多点子。邢吉田1981年导演《海外赤子》时再次邀束夷出演罗巧娘一角。同年束夷在王晓棠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翔》中,扮演主角蔡翩翩的母亲。

就在同年珠影厂著名导演林岚准备拍摄重点影片《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束夷非常希望能出演剧中的重要角色----很有性格、戏份很足的女特务丽丽小姐,为此专门去上海做了外形整容手术。可是,天不随人愿,最终的镜头出来的效果,实在是演员的年龄与剧中角色的差距太大,束夷才被迫改演伪警察局长严克飞的夫人玛瑞----又一个陪衬的大龙套角色。这部影片当年拷贝数量最多、票房收入最高,获得了1980年文化部表彰的优秀故事片之一。

完成《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之后,束夷被查出肺癌晚期。生性直爽的束夷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刚刚步入老年之时,竟会遭到这样的打击。回想自己从40岁到珠影整整20年时间,仅仅出演及其有限的几部影片。她对自己一生消耗的大好时光感到惋惜,她在弥留之际,向前来探望的厂领导,拼出全身力气发出最后的临终遗言:“我要演戏!”接着,她又用残存爱怜的眼光,望着陪伴在她身边的子女,断断续续地对厂领导说出了埋藏在自己里的多年愿望:“我要房子”如果说,束夷的前一句话,是对她自己空度岁月的而没有更多机会施展自己才华的不了之情,那么后一句,则是对改善常年累月与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一直居住在一房一厅斗室生活居住条件的渴望。

1982年6月8日,61岁的束夷带着无限的渴望和留恋,再也没有从病床上爬起来……

求一部挺老的片子,大概是80年代初的电影

喜盈门是一部很好看的老电影
渔岛之子(简装DVD)(袁东保、张汝郊)
喜鹊岭茶歌(简装DVD)(王琴宝、赵春常)
出嫁女(简装DVD)(陶慧敏、剧雪)
杨门女将:京剧(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3VCD)
赛上风云(简装DVD)(舒绣文、黎莉莉)
南岛风云(简装DVD)(上官云珠、孙道临)
胜利重逢(简装DVD)(冯喆、凌云)
平原枪声(简装DVD)(胡军、刘琳)
慧眼丹心(简装DVD)(张安福、王辛)
南国之春(简装DVD)
一件提案(简装DVD)(李久芳、陈强)
风雨江南(简装DVD)(冯喆、戴耘)
大清炮队(简装DVD)(辛明、刘晓庆)
无穷的潜力(简装DVD)(谢添、陈弋)
人民的巨掌(简装DVD)(魏鹤龄、王蓓)
神鞭(简装DVD)(王亚为、徐守莉)
大地重光(简装DVD)(潘文展、张铮)

松花江上(简装DVD)(张瑞芳、周凋)
奥斯卡经典影片--莫斯科之恋
黄梅戏老电影--牛郎织女
阮铃玉老电影 --神女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风雨故园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成吉思汗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风雨下钟山(上)(下)
国外经典影片--海豹的故事
奥斯卡经典影片--战争前奏曲
国外经典影片--出水芙蓉

国外经典:

【 克莱默夫妇 】【中英双语】【1DVD】
【 三个火枪手】【上译经典配音】
【水晶鞋与玫瑰花】【上译经典配音】
【罗马之战(毕克 丁建华)】【上译经典配音】【2DVD】
【苦海余生(毕克 丁建华)】【上译经典配音】【1DVD】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童自荣)】【上译】【1DVD】
【 孤星血泪(童自荣、刘广宁)】【上译经典配音】【1DVD】
【 基督山伯爵 】【央视配音】【双语】【1DVD】
【 廊桥遗梦 (丁建华、乔榛)】【上译经典】【1DVD】
【罗马之战(毕克 丁建华)】【上译经典配音】【2DVD】
【 似是故人来(曹雷等配音)】【上译经典】【1DVD】
【 游侠传奇 】【 经典配音 】【D5】【1DVD】
【 虎虎虎(严崇德、毕克)】【上译经典】【1D5】

【排球女将 [经典配音版] 1-36集全】

国内经典:

经典电影: 丰收(DVD)
经典电影:鬼话(反一贯道题材)
夜航[雾海夜航]
女局长的男朋友 (邮缘续集)
大上海1937
海之恋(DVD)
最后的疯狂
最后的贵族
黑炮事件
第九号悬案
红粉(王志文,王姬主演)
北国江南
烦恼的喜事
乳燕飞 (金馥丽 娜仁花)

乱世冤家(上译)
夜袭机场(长译)
罗马假日 (DVD长译配音)
蝴蝶梦长影译制 (DVD)

被抛弃的人
端盘子的姑娘
大雁北飞


怪圈
叛国者
姑苏一怪
鼓书艺人
十字街头
燕子李三
印度往事

夜半歌声
鲜花盛开的村庄
白沙疑案
朝霞

当代人
无名岛
碧海丹心

清凉寺的钟声
苦恼人的笑
笑比哭好
七月流火
子夜
张衡
良家妇女
应声阿哥
魔术师的奇遇
女大学生宿

特高课在行动
蓝盾保险箱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保密局的枪声

蓝色档案
R4之迷
林中迷案
海外赤子
红河激浪
绿色钱包
神鬼不灵


补充我只要那一部片子,你怎么回答这么多啊,好像都不是

陈祥兴的电影剪辑师

陈祥兴,1910年生,中国著名电影剪辑师,从小家境贫困,14岁就入上海新人影片公司当学徒,苦学五年,终于使用手摇十六格摄影机拍摄了《父子英雄》、《明末奇侠》等无声片。1929年转入天一影片公司,凭着自己摸索和自学,又掌握了一些洗印技术,正式开始了专业洗印工作,1931年天一公司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场春色》,由于技术工作均由美国技巧运作,他学会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洗印技术,1932年,由他和吴蔚云等人完成了中国最早的第一部五彩影片。1934年进入电通,负责剪辑洗印了《桃李劫》、《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等影片。1935年他在新华、联华、剪辑了 《长恨歌》、《自由天地》等影片。从1937年到1949年他剪辑了《王老五》、《幸福狂想曲》、《天堂春梦》等多部影片。
解放后,他陆续完成剪辑《南征北战》、《牧童投军》、《老兵新传》等影片。《南征北战》是中国第一部采用声画分离剪辑新工艺完成的,为中国电影剪辑技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文革后,又完成《失去记忆的人》和《曙光(上下)》等影片的剪辑,陈祥兴从影以来,先后为近三百部影片剪辑,为中国电影立下汗马功劳。
红楼夜审 (1984) .... 剪辑
蓝盾保险箱 (1983) .... 顾问
曙光 (1979) .... 剪辑
失去记忆的人 (1978) .... 剪辑
黄沙绿浪 (1965) .... 剪辑
阿诗玛 (1964) .... 剪辑
六十年代第一春 (1960) .... 剪辑
马兰花 (1960) .... 剪辑
红楼梦 (1962) .... 剪辑
老兵新传 (1959) .... 剪辑
绿洲凯歌 (1959) .... 剪辑
十五贯 (1956) .... 剪辑
月到中秋 (1983) .... 顾问
牧童投军 (1957) .... 剪辑
金银滩 (1953) .... 剪辑
南征北战 (1952) .... 剪辑
胜利重逢 (1951) .... 剪辑
团结起来到明天 (1951) .... 剪辑
宋士杰 (1956) .... 剪辑
典型报告 (1958) .... 剪辑
巨浪 (1958) .... 剪辑
望江亭 (1958) .... 剪辑
女驸马 (1959) .... 剪辑
关汉卿 (1960) .... 剪辑

中国50至60年代电影有哪些?

订阅
其中不少影片,我们曾看过或听说过。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经典,回忆一下童年和青春吧!
我叫《小铃铛》,家住《槐树庄》,左邻《白毛女》,右邻《李双双》,屋前《分水岭》,屋后《沙家浜》,东望《龙须沟》,西看《汾水长流》。
75折大优惠,点击实景看房
广告
我出生在《革命家庭》,爸爸是《县委书记》,妈妈是《党的女儿》,哥哥是《铁道卫士》,姐姐叫巜赵一曼》,弟弟《小兵张嘎》,妹妹《女飞行员》。
《今天我休息》,正在思考《家庭问题》,突然来了《七十二家房客》,他们都是《冰山上的来客》,据说丢了《秘密图纸》,让我《跟踪追击》。
我带上《鸡毛信》和《神秘的旅伴》,《快马加鞭》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追了《七天七夜》,冒着《暴风骤雨》,穿过《上甘岭》和《青松岭》的《边寨烽火》,走过《风雪大别山》《寂静的山林》和《林海雪原》,渡过《金沙江畔》和《金银滩》的《岸边激浪》,《逆风千里》,《飞越天险》,途经《万水千山》,来到《箭杆河边》,听到了《红石钟声》和《古刹钟声》,遇见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大李小李和老李》。
我们分别加入到《延安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独立大队》、《回民之队》、《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和《红色娘子军》等革命队伍中,先后参加了《和平保卫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黑山狙击战》,曾经《智取华山》和《奇袭》《无名岛》,在《沙漠里的战斗》和《湖上的斗争》中,经历了《雾海夜航》和《渡江探险》,终于在《激战前夜》布下《天罗地网》《斩断魔爪》,《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江山多娇》。
《为了和平》,《人民的战士》《董存瑞》、《英雄坦克手》、《狼牙山五壮士》、《吕梁英雄》、《暴风雨中的雄鹰》、《海上神鹰》和《地下尖兵》等战友都表现出了《英雄虎胆》,《他们在战斗》中谱写了壮丽的《英雄诗篇》和《青春之歌》。
..........................在《葡萄熟了的时候》,《太阳照亮红石沟》,我和《患难之交》的《三个战友》《胜利重逢》于《战斗的山村》。
..........................
我们在战斗中结下了《永恒的友谊》,使我们永远《心连心》,继续迈着《青春的脚步》《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续写《战火中的青春》和《生命交响曲》。
...........................请您《千万不能忘记》,我一直在《战斗里成长》,我《以革命的名义》将我们《年轻的一代》在《大风浪里的小故事》、《渡江侦察记》和《红灯记》讲述与您。

中国第一部战争片是几几年上映?的叫什么名字?

1951年春中央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片,作为八一建军节献礼,程英和汤晓丹被点将担任该片导演。被点将时,程英35岁,他曾经跟随部队参加过一些战役,他的成名作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拍摄的电影钢铁战士。汤晓丹当时42岁,后来因为又导演了渡江,侦察日记,南昌起义等多部经典战争影片,被称为中国战争片之父,让程英和汤晓丹联手导演,可见中央电影局对这部片子的重视。领命后,他俩很快组建起了一支创作班子,当时有一部名为战线的话剧非常受欢迎,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战略大撤退,广大居民从不能理解到想通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个故事与中央电影局要求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思路比较吻合,导演组最后决定在话剧战线的剧本基础上改编,很快由战线剧本的主创沈西蒙牵头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小组成立了。

为了表现出解放军战士转战南北,经历了众多的战斗,电影定名为南征北战,建国初期,陈毅是华东军区及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又是上海市市长。在得知上影厂要拍摄电影南征北战后,陈毅密切关注南征北战的筹备工作,剧本创作期间,陈毅因病在南京住院,当时正是夏天,南京的气温高达摄氏40度以上,他在病房里听沈西蒙,沈默君和顾宝璋轮流为他念剧本,当时又没空调,两台电扇呼呼地使劲吹,陈毅仍然是满身大汗,尽管如此,他却全神贯注地听他们念,还边听边提意见。陈毅忍受着酷热和病痛,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从三位编剧讨论,甚至细到一句句台词,就这样,历时半年在陈毅的悉心指导下,南征北战的剧本终于出炉了。

剧作结构十分复杂,但是剧本非常工整,足以见得编剧们的用功之深。剧本定稿之后,摄制组马上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之中,程英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汤晓丹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让两个电影厂的导演联合拍一部片子,这也算是首创了。这部片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真实,那么在拍摄过程中,南征北战剧组是如何最大化还原历史真实的呢?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他被称为常胜将军,曾经成功指挥过华东战场的苏中,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诸多战役,尤其是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得知南征北战这部电影会再现自己曾经指挥过的战役后,粟裕便非常关注它,特意把汤晓丹和程英请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以及战斗情形,两位导演日后坦言,粟裕将军的指导至关重要,为他们更好地把握战争场面的细节,领会当时我军的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了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为彻底歼灭敌人,以退为进,最终胜利。这是南征北战的剧照,老百姓热烈欢迎前来的解放军战士拍这部电影时,由于解放战争刚刚过去不久,看到穿着军装的演员们,当地老百姓倍感亲切,也热情的欢迎剧组的到来,看过南征北战的观众一定对里面的战争场面印象深刻,为了更大程度的还原当年的战争场面,摄制组专程赶到华东战场所在地山东的荆州和临沂的拍摄,并调动了一个师的兵力来配合,其中有一个团的士兵刚从朝鲜战场上下来,连衣服都没换,就直接进了摄制组。

1952年3月,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工兵和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当时许多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个村里邀请来的,拍摄之前导演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们不能准时到达现场,然而开拍当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就已经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他们身上穿的手里拿的都是战争年代的衣物和用具,摄制组被老区人民的热情投入深深地感动了。虽说南征北战的拍摄经费有100万元,这是由陈毅老总特批,可以按军事演习费报销的,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但是由于拍摄战争片的开支巨大,光炸药就用了上千吨,所以经费仍然紧张,为了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日夜拍摄的重点场景,当时国内没有升降机,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质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摄制组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对这支烟火对于创造艺术氛围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拍摄之前,剧组规定所有演员都要到实地体验生活,很快演解放军的下连队当兵也农民的住进了农户家里,在片中饰演高引导的冯哲是一个儒雅的英俊小生,刚刚出演过汤晓丹导演的胜利重逢,他所饰演的高营长是文质彬彬的书生出身,他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群众和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上级要求,虽然冯哲在片中武戏并不多,但是为了更好的呈现自己的角色,他也来到一个准备渡海作战的连队,每天除了在操场上练刺杀,还在大冷天下水游泳,他身上嘴上都起了水泡,导演关切地问他行不行。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冯哲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中国电影的经典军人形象,我也想在今天晚上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

不同于有些风格硬朗的战争片,南征北战里还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她就是村长赵玉民。片中的赵玉民既要为战士们缝衣纳鞋,磨面送粮,要带领群众上山下水打游击,阻击敌人,并且还要配合部队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绝对的巾帼英雄!来看看这就是南征北战中张瑞芳扮演的女村长,淳朴憨厚,朴实无华,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而这一张张瑞芳早期在重庆当话剧演员时的照片,风姿高雅,时髦端庄。张瑞芳虽然是当时话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之一,但却从来没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在得知要出演村长这一角色时,她觉得自己与角色很有距离,非常的不自信。为了更好的贴近角色,张瑞芳跟着摄制组一起来到山东临沂老解放区,穿上老婆衫与当地村民同吃同劳动动八个多月,她和村妇联主任结成对子天天到各家各户去串门,听他们讲解放战争时纳鞋送粮食,支援前线的故事,她还背着马枪,与民兵村干部一起白天学射击,晚上围着油灯开会学习。干部专门召集当年参加过临沂战役的乡亲们开座谈会,请他们现身说法,为剧组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创作素材。南征北战拍的是冬天的戏,但是拍摄的时候正值夏天,演员们都要穿着大棉裤大棉袄,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后来演员们回想起当时的拍摄情景都感慨不已,说每天喝几壶水却不用上厕所,因为所有的水都变成汗水跑光。南征北战剧组的。人数规模空前多达3000人,这对统筹协调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电影能够顺利拍下来,两位导演可下了不少功夫,程英有过战争生活,汤晓丹有着丰富的电影经验。从当时来看,由来自解放区的熟悉革命生活的文艺干部和有经验的电影工作者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演员也是一样,老演员和文艺干部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在南征北战的拍摄中,新老力量能够融为一体,合作默契,成因与汤晓丹起到了模范作用!

由于设置任务紧张,必须要抢时间,最忙的时候两个摄制组要五方面的工作同时进行,汤晓丹体谅成因为了让他拍戏不受干扰,主动承担起配音,录音乐和剪辑四项工作,程英心知肚明,非常感动,所以对汤晓丹也越发信任和尊重。在拍摄我军横渡大沙河的一场戏是正逢春寒,气温很低,大沙河上结着薄冰,前来协助拍摄的战士们到了河边,正在琢磨着该怎样下脚时,只见程英卷起裤腿,第一个赤脚跳进冰河,坦然涉水而过。在他行动的鼓舞下,战士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踏入冰冷的河水,奔向对岸。这场戏的拍摄顺利完成,案头工作做得比较细,汤晓丹和程英在整个摄制组起的榜样作用,正像有的摄制组成员后来在回忆时所形象比拟的,他们像是极好的酵母,把两只经历不同的队伍糅合在一起,共同发酵成一个整体,并且经过时间的检验,这是一个通知的很好的大面包,除了经典的角色塑造和大场面的营造之外,南征北战中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葛岩这个名字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只要提起他谱写曲子的一部部电影,熟悉的乐曲就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萦回。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葛研被调到厂里担任作曲度影厂拍摄的第二部故事片,中华女儿就是他的作品。之后的40多年间,葛岩为渡江侦察记,天仙配,老兵新传,聂耳芙蓉镇等数十部电影作曲,他创作的音乐获奖无数,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葛岩的音乐创作很善于把握画面和背景,是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能营造出一种出。真入画的意境,为影片增添了时代和生活气息。南征北战中的音乐在1957年获得了文化部一等奖,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除了音乐,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也成为深入人心的经典,南征北战非常耐看,放映了无数遍,人们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以至于片中很多台词都被当成了生活用语,能够脱口而出。与同时期的其他战争题材的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那都是空前的,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第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片。影片上映后万人空巷引发观看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谈经典,甚至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为很多人津津乐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传奇的力量。

记得黑白片《渡江侦察记》吴老贵吗?乐观老班长,妻也是知名演员

【千名老电影人寻踪(60)——齐衡】

No.1

“你们记着,把情报送过去以后,对天空打三发红色信号弹,我们准备在江边青龙山、狮子山一带等待着你们的信号,我们回答你们的信号是三 堆火光!”“我希望能看见你们的信号!”“我们也希望能看见你们的火光!”

对于看过1954年黑白片《渡江侦察记》的朋友来说,这段对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是李连长、刘四姐在与班长吴老贵、小马握手告别时说过的一段话。

这个“情报”太重要了,大军后天就要渡江,如果不能将敌人的榴弹炮阵地处理掉,我军就要遭到敌人炮火的巨大杀伤。所以,李连长要求吴老贵、小马无论如何“要在明天拂晓以前送过江去,不然就来不及了。”

吴老贵、小马接受了任务,向长江大堤摸去,但终被敌人发现,吴老贵壮烈牺牲,小马渡过江去,将情报及时送达江北……

而这位班长吴老贵的饰演者,则是著名演员齐衡。

齐衡饰演的吴老贵是《渡江侦察记》中我侦察班班长,乐观幽默,是一个故事大王。他热爱自己的妻子桂花,向往幸福和平的日子,但为了将重要情报送过江去,和敌人顽强战斗,最后英勇牺牲。

No.2

齐衡,原名齐梦非,1912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原籍山东招远。九一八事变后,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后辍学,加入上海中国艺术供应社和济南山东省剧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齐衡奔赴后方,先后在西安、成都等地剧团担任演员,宣传抗日救亡。抗战胜利后,随中电三厂赴北平。

齐衡参演的第一部电影,是沈浮执导,白杨、谢添等主演,1946年上映的电影《圣城记》,从此,他踏上了电影之路。之后,参演过《白山黑水血溅红》《大团圆》《万家灯火》等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齐衡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专职电影演员。50年代,是他电影生涯的黄金时期。50年代前期,齐衡先后在《胜利重逢》中饰演房东老乡、《团结起来到明天》中饰演警备司令、《金银滩》中饰演王隆生等角色。

1954年上映的《渡江侦察记》,是齐衡的重要代表作。为了拍好吴老贵在江边牺牲这场戏,齐衡天天在地上练习爬行,甚至连裤子都磨破了。

No.3

之后的几年,齐衡先后主演、参演了《水乡的春天》《湖上的斗争》《小伙伴》《为了和平》《阿福寻宝记》《雾海夜航》《秋翁遇仙记》《铁窗烈火》《钢铁世家》《地下航线》等电影。

尤其是1957年,齐衡在神话故事电影《秋翁遇仙记》中,主演了爱花如命的秋翁。也就在这一年,齐衡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

60年代,齐衡还先后在《春催桃李》中饰演了唐主任、《鸡毛飞上天》中饰演了王书记、《燎原》中饰演了张老耿、《金沙江畔》中饰演了金万德等。

齐衡的妻子是当年的上影演员、导演殷子。殷子1918年出生,原名项爱如,浙江瑞安人。1936年4月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特别班毕业,毕业后参演了大量舞台剧的演出。

抗战胜利后,殷子入“中电”三厂任演员,拍摄了《圣城记》《追》等电影。1950年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演员。1956年由演员组调导演组,担任过《小伙伴》《阿福寻宝记》《兰兰和冬冬》《好孩子》《周信芳舞台艺术》《宝葫芦的秘密》的副导演。1965年,殷子独立执导了影片《柜台》。1983年在上海艺术研究所拍了电视剧《青春脚》,1984年应聘编导上下集电视剧《夕阳情》,1985年完成电视连续剧《夜上海》的导演工作。

1972年,著名演员齐衡因病去世,享年刚满60岁。

向齐衡老艺术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