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李世民为什么叫二凤,二凤为什么是李世民??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李世民被封为什么王。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仰面清风」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二凤为什么是李世民?

因为李世民写了《威凤赋》,把自己比喻成凤,他又排行老二,所以就叫二凤。

唐太宗这篇《威凤赋》到底是写给长孙无忌,还是写给房玄龄,尽管尚有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肯定写给唐太宗身边的开国功臣的。唐太宗通过此赋,采用比喻的写法,追思建立王业的艰难,表现了他对辅助过他建国的功臣们的感激之心。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篇《威凤赋》是唐太宗赐予长孙无忌的。《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太宗追思王业艰难,佐命之力,又作《威凤赋》以赐无忌。”以及《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太宗赐长孙无忌《威凤赋》,敬宗猥称赐敬德。”

从这些史料可知,公元633年(贞观七年),唐太宗册书,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唐太宗不准,特意写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

但也有史料说是赐予房玄龄的。如《贞观政要·任贤第三》:“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为什么李世民叫二凤

李世民写过一首威凤赋,自比威凤,而且他兄弟里排行老二,因此连起来就是二凤。

《威凤赋》

创作年代:初唐

文学体裁:赋

作品名称:《威凤赋》

作品出处:《全唐文》

作 者:李世民

原文: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閟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训群鸟于南荒。弭乱世而方降,膺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

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

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欢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翥,临九天而高峙。

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讬英才而福延。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以终前。俾贤德之流,毕万叶而芳传。

译文:

有只威仪的凤鸟,憩息在山的东方。早晨在紫雾中遨游,晚上饮仙液琼浆。凭借长风高高飞起,直冲云天远远翱翔。向西飞去烟云消散,向东飞去日月辉煌。在北海使巨鲲变为大鹏,在南国教凡鸟志气高昂。匡济乱世来到人间,报效圣世功高名扬。

振翅奋飞在云路,功成名就回原树。登上高枝被猜疑,落到长枝受屈辱。同林的伙伴都嫉妒,共树的朋辈都抵触。没有桓山鸟雀的情谊,只有炎州风火的恼怒。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筑巢芦苇安家落户。

奸邪的鸱号鸟在旁边呼叫,卑鄙的燕雀在下面喧闹。它们为自己浅陋卑下而不满,为别人出类拔萃而懊恼。有时异口同声合伙诋毁,突然分张罗网各设机巧。你收敛了直上云霄的翅膀,隐藏了超凡脱俗的仪表。

于是你对月光充满情感,对朝霞寄托衷肠,霜花冻伤了华丽的翅膀,露珠打湿了红色的羽裳。慨叹忧患容易招致,悲叹弓箭难得躲藏。希望用一死了却此生,本来对再飞不抱幻想。幸亏人间尚有君子,给予支持给予鼓励,带来狂风暴雨,荡涤灰尘渣滓。

把树叶下的阴霾驱散,让树枝间的光华熠熠。收敛的翅膀再次舒展,停歇的声音再次响起。顾盼八方远远奋飞,登临九天高高屹立。希望对众鸟广施教化,不是为自己谋求利益。因此你对君子的恩泽感激留连,对君子的贤德怀顾眷恋。

凭借洞察事理使祸患消散,依靠卓越才智让福禄保全。报答恩惠的情怀更加坚决,酬谢恩人的志向真正宏远。并不是行动容易理解难,只是想善始善终得圆满。使贤德普天称颂,让芳名万世流传。

扩展资料:

《威凤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作品。唐太宗通过此赋,追思建立王业的艰难,表现了对功臣们的感激之心。同时,此赋也是唐太宗的精心结撰之作,充分体现了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唐太宗这篇《威凤赋》到底是写给长孙无忌,还是写给房玄龄,尽管尚有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肯定写给唐太宗身边的开国功臣的。唐太宗通过此赋,采用比喻的写法,追思建立王业的艰难,表现了他对辅助过他建国的功臣们的感激之心。

开头到“膺明时而自彰”几句的意思是:有一只威震四方的凤凰,向着朝阳敛翅而息,早上在淡紫的山间晨雾中徘徊,晚上则饮玄霜以疗渴。凭借凛冽的风盘旋而起,到达高空之通途而远飞。其向西飞则使山河失色,向东则使日月生辉。

变化成一只大鹏曲居在北方,却能教化群鸟于南方。为了消除乱世才应时而降,为了创建盛世而显露才华。这里作者把自己比作凤凰,自傲于自己的风姿,再显耀一下自己平定各方的功劳。

《威凤赋》是唐太宗的精心结撰之作,与贞观文坛的审美倾向基本吻合,是唐太宗文学思想的一个示范,也是唐太宗的文学思想影响贞观文坛的一个桥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凤赋

唐朝的“网络昵称”:李世民为什么会被称为“李二凤”

正是因为唐太宗在自己的代表作《威凤赋》中自比为“凤凰”,所以很多关注和喜爱唐太宗李世民的网民给唐太宗李世民起了以“凤”字为主昵称。再加上唐太宗是家中的次子,因此就得了“李二凤”这个昵称。

为什么叫李世民为小凤和二凤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闭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洲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叹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翥,临九天而高峙。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托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而终前。俾贤德之流庆,毕万叶而芳传。

--------------------------小李的《威凤赋》全文~

以实际行动证明知邻猫是只勤快的猫咪,她的宠物小粉鼠也是好帮手————耶!

秦王李世民 为什么 二凤 牡丹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李世民为什么叫李二?

李世民被叫李二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另一方面是为了对他做过的事情的讽刺。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跟太子李建成跟齐王李元吉都是窦皇后所生。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李建成与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又一次逼得李渊不得不将皇位禅让给他。这也成了他一生都抹不去的污点。

人物特点

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第二个皇上,是防抗隋朝,安定天下的大功臣,因为在他父亲李渊创建新王朝的的时候所流下的汗水不会比任何人少,后来被封为秦王。李世民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做得有声有色,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成就,有很多的诗文和书法流传于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皇帝。

初唐李世民为什么一直被人称作李二?

李世民被称为李二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第一任皇帝是他的父亲李渊;第二个原因是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渊第一个儿子是李建成。所以,李世民被称为李二就是源自于这两个原因。

李世民有功绩也有一生的污点。可以说,他是难得的一位贤君,同时又为了皇位不择手段。

在功绩上,李世民早期就为父亲出计谋,鼓动父亲起兵反隋,征战八方,建功立业。称帝之后,为国为民,有勇有谋,为唐朝开辟了一番天地。在位期间,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谋福祉。在军事上,也非常的具有才能,平定突厥,安定边塞。建立了大唐盛世,开辟了贞观之治。

然而,玄武门事变是其一生都无法洗去的污点。当时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是李世民同母的亲兄弟,为了权位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为首的支持太子,另外一派是以李世民为首的支持秦王。本来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略设计伏杀李世民,奈何被李世民反击,先发制人于玄武门前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射杀。之后还将他们除名,并且将他们的家眷全部斩杀,另外还将李元吉的妻子霸占。之后,在逼迫李渊封自己为太子,从而坐上了皇位。

虽然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非常的残酷,但是,在古代为了争夺皇位流血的事情也不少见,怪就只能怪古代立储君非要立嫡立长,而不是立贤。不过,欣慰的是,李世民的老二终归是变成了老大!

唐太宗的小名是不是二郎呀?

好像不是吧?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李世民早年】
  唐太宗于599年出生于贵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李世民为什么是双字名

李世民的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名有单字双字,不过单字名的人集中于新朝、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因为新朝皇帝王莽下过一道圣旨,士族只能取单字名,表字则为双字。这是一种鄙视平民的做法。李世民受封秦王的时候,还不到20岁。之后,李世民奉命东征西讨,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否有空闲回家举行“及冠”之礼就不得而知了,即使举行了及冠之礼,取了“字”,但是,对于文武百官和下属黎民来说,怕是没有任何机会来称呼他的名和“字”了,因为在当时,其地位的尊贵只有李渊、李建成在其上,可谓二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李渊、李建成可以称呼其为“二郎”之外(《大唐创业起居注》原文有载),其他人只有称其为“秦王殿下”的资格。所以,很可能秦王殿下没有必要再取“字”,或者取了字没有人能有资格用“字”来称呼他,天长日久被人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