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醉看伊人戏」消息,近日,蓝风筝,为什么大家都推荐天天的蓝风筝?大家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引发热议,蓝风筝中铁头的父亲在劳改时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郑少秋的《蓝风筝》 歌词

歌曲名:蓝风筝
歌手:郑少秋

杨千嬅 - 蓝风筝
作曲:伍卓贤
填词:林若宁 
编曲:Tim Ngoh for The Invisible Men 
监制:陈奂仁 for The Invisible Men
白云未染上污秽
凝望你在放风筝的造诣
任四脚拈起泥尘
印下了足印与背影铺出戏轨
同渡季节的变换放风筝的手摆低
人潮内走过你的领土 化做脚下泥
白云别去了天际
鞋踏破地壳足迹都已逝
旧市镇新的河堤
记念你一切每一天铺於气体
能呼吸 留不低 留下几多的信誓
眉目恋上你的客尘 甜蜜过亦要洗
忘记了放过风筝
也记住曾在两手交织的牵引
也令我有过开心
你的人生只可以路过我身
没眼泪 没罣碍 没有恨
你的轮廓跟发鬓 经过时代再更新
当初的你成为皱纹没有足印
若然没有结识你
同样与别个相识於这地
大概会差之毫厘
结局也相似无论甚麽都会飞
蓝风筝 随风飞 游历几多的胜地
沿路洗脱你的客尘 谁又再被记起
忘记了放过风筝
也记住曾在两手交织的牵引
也令我有过开心
你的人生只可以路过我身
没眼泪 没罣碍 没有恨
我的轮廓洁如新 心态磨灭了当时脚印
只记起你的背影没有体温
离不开都记不起
一脸凡尘来自你
翻天覆雨又过一世纪
离愁别绪润泽年纪
来过了并没余震
当走到尽头在这天空中俯瞰
再没有那只风筝
你的余生总可以做我远亲
没眼泪 没罣碍 没有恨
我的轮廓洁如新 给你游荡过的心
终於一切沦为见闻没有足印

http://music.baidu.com/song/5898312

蓝风筝的故事背景时间

故事背景是: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

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一生际遇坎坷。

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李国栋因为一直觉得愧对于铁头母子,决定照顾他们,成了树娟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营养不良致死。

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家境优越,铁头母子刚过上两天好日子,就爆发了文革,老吴(第三任丈夫)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树娟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

扩展资料:

《蓝风筝》是一部看似写实主义的影片,田壮壮在孩子铁头清澈见底的目光中,细腻,缓慢地开始观看一个家庭最为平常的生活,没有大人物,没有戏剧性故事发生,甚至没有轰轰烈烈大场面,仿佛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打扰。

然而,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父亲”却在逐个的消失。国家机器伴随着政治运动渗透进最普通的家庭之中,铁头的母亲在每一次政治运动中就会失去一任丈夫。

蓝风筝为什么没放映

《蓝风筝》被禁原因: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审查未通过即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退出东京电影节。

影片评价

《蓝风筝》是一部看似写实主义的影片,田壮壮在孩子铁头清澈见底的目光中,细腻,缓慢地开始观看一个家庭最为平常的生活,没有大人物,没有戏剧性故事发生,甚至没有轰轰烈烈大场面,仿佛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打扰,然而,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父亲”却在逐个的消失。

在写实的表象背后,《蓝风筝》是一个时代的寓言,田壮壮将小人物,小家庭的命运和国家强权结合为一体,让这个家庭成为时代的标本,这一家人的命运正是是同时期所有家庭的命运写照,谁也无法幸免。

为什么大家都推荐天天的蓝风筝?大家推荐的理由是什么?

《蓝风筝》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展现的是记忆中的历史,是人道主义的情怀。

影片讲述了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我国历次政治运动。是一部看似写实主义的影片,田壮壮在孩子铁头清澈见底的目光中,细腻,缓慢地开始观看一个家庭最为平常的生活,没有大人物,没有戏剧性故事发生,甚至没有轰轰烈烈大场面,仿佛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打扰,然而,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父亲”却在逐个的消失。国家机器伴随着政治运动渗透进最普通的家庭之中,铁头的母亲在每一次政治运动中就会失去一任丈夫。

在写实的表象背后,《蓝风筝》是一个时代的寓言,田壮壮将小人物,小家庭的命运和国家强权结合为一体,让这个家庭成为时代的标本,这一家人的命运正是是同时期所有家庭的命运写照,谁也无法幸免。吕丽萍扮演的这位隐忍,无奈的母亲是受难的母亲的象征。《蓝风筝》是一部关于记忆的影片,虽然少年不更事的铁头并没有义正词严的审判那个时代,但是他的母亲所经历的伤痛,却在提示着我们,教科书上所讲述的真相,未必有一个孩子的眼睛中看到的多。田壮壮具有的不过是真实的勇气和对人的悲悯与关怀。

《蓝风筝》不足表现在整部影片太伤神了。就像用板砖硬硬地拍在这片中国微缩景观上,以小孩的视角,大人的闹,政治的热情,爱情的变调,充满了太多反思的浪潮。

这种政治对人性异化的书写,并不是一剂干脆的良药,而是一个冰冷的镜头,在里面看到熟悉的东西,有人会笑,有人会哭,因为这是民族背负的沉重命题。因为它太伤神了,这也是导演因为这部片子被禁拍了8年的原因。

求一篇《蓝风筝》观后感!

如此儿戏——《蓝风筝》观后感
看完了《蓝风筝》,出了一身冷汗。觉得这部片子是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恐怖片知道那些鬼啊神的都是假的,而《蓝风筝》锁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时代,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种人折磨人的行为更让我们发指,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在那个年代,说不定下一个被批斗,被折磨致死的就是你!
故事描述的是从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到1966年文革爆发,北京一个小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的一户人家的生死沉浮。在惨烈的一个故事里,却用一个小孩子平稳的,淡定的口气缓缓讲出,就像是小孩子的把戏。这种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激发了我浓浓的同情之情和对那段历史的恐惧。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使铁头的父母林少龙和陈树娟的婚礼推迟了10天开始,一场又一场的悲剧拉开了序幕。幸福的日子从铁头出生后几年就戛然而止,父亲林少龙被打成右派,去改造的时候死去,李叔叔当了新爸爸后没多久也病发身亡。树生的女友朱英因为不愿陪领导跳舞,就被打为反动分子,关入监牢。母亲陈树娟在李叔叔死后又嫁了一个老干部,好日子还没过几天,文革开始,吴雷生被迫害致死,母亲也被抓走了。一个又一个灾难在小小的铁生眼前展开,直到带走他的母亲。那种一点点的蚕食,一点点的折磨在铁头的心灵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看完了觉得这故事挺玄妙的。《蓝风筝》整个故事有种宿命的感觉,体现在它整个故事的线索很多很杂。
首先是铁头的风筝。片名既为蓝风筝,风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风筝第一次出现,是四合院中的孩子卫军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去够一只挂在树杈上的风筝。铁头的生父下班回来说:“别够了,我再给你们糊个新的。”于是铁头的手里就有了一只漂亮的长尾巴风筝。最后一个风筝是铁生带着继父的亲孙女在外面放风筝,妞妞的父亲把风筝挂在了树上,铁头安慰妞妞说:“没事儿,窝再给你糊一个。”可是最后,铁头没能在糊起一个风筝,在母亲被抓走以后,他躺在地上,看着树上千疮百孔的风筝一直飘荡飘荡,默默无语。豆瓣上有人说风筝代表的是脆弱的生命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风筝是爱。铁头有父亲的时候,父亲会给他糊风筝,他手里能握住自己的幸福。但是在一次次风筝挂在树上,铁头拿不下来代表他无力守护自己的幸福,只能看着一个又一个亲人,一次又一次的幸福离他而去。
其次是陶马彩和礼单。陶马彩的头在结婚仪式唱歌的时候突然掉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预示了后面的悲剧,不管林少龙怎么用心去补,最终的结果,陶马彩的头还是掉了下来。而当树娟在讲礼单上的人名全逝去且李叔叔也因营养不良去世的时候,免不了觉得有点宿命的感觉。似乎这是冥冥之中都安排好了的,无法排斥与抗拒。
第三个是铁头的灯笼和老头乐。灯笼象征喜庆,同样的在年三十的时候灯笼被烧了,这是一个预兆。而老头乐是铁头的乐子,李叔叔答应帮铁头买老头乐,可是最后也没能实现。导演似乎很乐衷于用那些有些神乎的预兆来表现悲剧,我觉得其根本还是想表现对这场浩劫的无奈,不甘的屈服和愤怒。
还有的是外婆家的桌子。外婆家的桌子似乎承载了片中的人物。从开片树娟结婚全家人坐在桌子边到小舅舅去劳动,林少龙逝去,朱英被拖去坐牢,李叔叔也死了等等,最后一个又一个的离开这张桌子,离开这个家。
最后是那首儿歌。“乌鸦乌鸦在树上 ,乌鸦真能飞 ,乌鸦老了不能飞 ,围着小鸟叫 ,小鸟每天打食回 ,打食回来先喂母 ,自己不吃忍耐着 ,母亲曾经喂过我”……这首歌在片中一共出现四次,每一次都见证了铁头的成长,从咿呀学语的毛头小娃长成一个青少年,但是这首歌也暗示了铁头的母亲,最后铁头躺在地上抬眼看到晃悠悠的蓝风筝,平静的说出继父死了,母亲被打成反革命送去改造,响起了小孩子的咿呀的乌鸦歌,和片中的主题融为一体,除了感叹就是悲凉。
《蓝风筝》除了大量的线索,很多对比与讽刺也是片中的亮点。
房东蓝太太是个老实的好人。为了整风运动,很自觉的合并了铺子,减了租金,整风的人员左右称赞她,但是就是不把地主的帽子给她摘下。为了小儿子回来,蓝太太一点一点的省下面蒸馒头,最后被一锅端走,还得到了讽刺的一句:你放心,烂了我们也不会吃,就是要教育别人。何等讽刺!那个年代的一些人已经分不清道德的标准,他们没有了人性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真正的禽兽不如。不仅是蓝太太,铁头的生父就因为上了一下洗手间而被打为右派,这又是何等荒唐!反复看了几遍,觉得片中最大的荒唐对比可以说是结婚的那段。结婚的时候先拜的是毛主席,可是毛主席貌似却没能给他们这个面子去保护这家人的虔诚。一个又一个人被无辜的带走,被残忍的折磨,甚至铁头的父亲要靠紧紧拥抱铁头去获得生存下去的信念。再来,结婚上大家高唱的歌词是说社会主义多么美好,人民生活多么幸福,可是在片中,一切都是悲剧,这让人不忍心再面对,不忍心不去同情和反思这场浩劫带给人们的到底是什么!
影片讲述的年代跨度不长,却让人看完从心底里感到恐惧与寒冷。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真相并不是真的,那么我们究竟被蒙蔽了多少?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还有多少历史是被权贵所掩盖的?《蓝风筝》中最后铁头那纯净却哀伤的眼神让我久久不能忘记,我想,那是一个孩子对上天的发问,对命运的发问,一个孩子心底最深的话语。

字数自己适当,望采纳~


补充太长了啊!帮我缩短点
补充根据你的要求,你自己删减即可,删减简单

蓝风筝的介绍

《蓝风筝》是由田壮壮执导,吕丽萍、濮存昕、李雪健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至1967年的历次政治运动。

蓝风筝的影片评价

拉回到十几年前的时候,我在做过李少红《血色清晨》(1990)和宁瀛的第一部作品《有人偏偏爱上我》(1990)两部片的编剧之后,时间应该是在1991年。
有一天壮壮突然来找我说有这么一个东西,是想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五年左右开始叙述一直讲到“文革”开始,从未出生到襁褓里的婴儿到幼儿再至少年的十五年的时间。想来当时对于这方面的思考也许并不是很成熟,可是当这个命题一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很多东西。
壮壮和我从年龄上讲都是和《蓝风筝》中的“小铁头”差不多大,关于童年的记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状态,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当年经历它的时候却是很单纯、很快乐,这种恍然一梦的感觉很奇妙。
所以当壮壮找到我,跟我说他的想法的时候,我很明确地表示我愿意做这件事。而且那时编剧的创作主动性比较强,可以很悠悠然地写,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也没有人在背后老催你,一切都是你在主动地、慢慢地以沉入的状态行进,就像《蓝风筝》给人的感觉一样,从中看不到功利。 这个片子涉及到“文革”之前的十七年。我们经历了这段历史,当然我经历的还不多,我不是“老三届”,“文革”开始时我还是小学生,壮壮比我大一点,他那时已经上中学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非常刻意地去碰这段历史,但我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去面对。所以当初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和田壮壮都怀有挺深厚的一种感情,更具体地说或许是一种责任心。
我小时候在大杂院的环境中生活过,就很自然地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家庭和生活的环境,以及亲人和邻居们的一些往事,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想起了很多故人和旧事。
所以在我成年以后回想起来,都有一些不由自主的心悸和恍然大悟,甚至是有些伤感和悲哀的,在写《蓝风筝》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好像是拿时间的漏勺在打捞一些记忆,还原一些记忆。 其实像《蓝风筝》这样的电影,我们一辈子也做不了一两部,因为它太伤神了。这种物质化的大环境也不太能够允许创作这样的电影了,我从心里面非常珍视这次合作。
在我和田壮壮的合作中,我真觉得他是一个很有同情心和责任心而且非常周到的人。他表面上给人大大咧咧的感觉,其实我认为他是个思考很深的人,也是这几位很出色也很出名的中国导演中比较不同凡响的人。我认为《蓝风筝》这个片子挺体现他的整个精神的。
我记得好早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中国女孩子写的她在美国同一名黑人男孩子谈恋爱的故事,都是用很快乐的笔法写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到最后的时候她写到这天晚上他们到电影院看了《蓝风筝》,他们两个人都在流泪,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他们紧拥在一起。
我觉得他们一方面是在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历史,更多的是一种默默地感人的东西能够打动他们,对他们有所撞击,而我们想表达的正是这个,或者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我认为有这种情怀的中青年导演一辈中就是田壮壮,他的这种东西渗透在他的血液中,是学不来的。

让黑暗吞没所有是那首歌的歌词

歌曲: 蓝风筝 歌手: 郑少秋 专辑: 《天大地大》

(蓝风筝 带我轻轻飞上天 蓝风筝 带我心情飞上天 蓝风筝 我和你紧紧一线牵)
蓝风筝 带我轻轻飞上天
蓝风筝 带我心情飞上天
蓝风筝 我和你紧紧一线牵
想对你说千言万言
哦 难难难难心有千千
我真的在意
我真的在意
在意你的感觉
哦 ~哦
(蓝风筝 带我轻轻飞上天 蓝风筝 带我心心飞上天 蓝风筝 我和你紧紧一线牵)
蓝风筝 带我轻轻飞上天
蓝风筝 带我心情飞上天
蓝风筝 我和你紧紧一线牵
怕有一天风筝断线
哦蓝蓝蓝蓝离你远远
可是我知道
可是我知道
知道你会永远握紧你手中的线
当黑暗吞没所有的蓝
因为有你我才勇敢
蓝风筝 带我轻轻飞上天
蓝风筝 带我心情飞上天
蓝风筝 我和你紧紧一线牵
蓝风筝 带我轻轻飞上天
蓝风筝 带我心情飞上天
蓝风筝 我和你紧紧一线牵
蓝风筝 带我轻轻飞上天
蓝风筝 带我心情飞上天
蓝风筝 我和你紧紧一线牵

蓝风筝完整多长时间

120分钟。

《蓝风筝》是一部国语电影,由吕丽萍 、濮存昕、 李雪健等人主演的,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因为一部电影禁拍10年的导演田壮壮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他是我国第五代导演,和他齐名的还有张艺谋和陈凯歌。

但是人们却认为他消失在电影圈中多年,以至于都快忽略了他的存在。

对于他的早期电影,更多的是“看不懂”和“有个性”。

他则说,“我的电影是给下一世纪观众拍的。”

他就是导演田壮壮。

他曾经因为一部叫《蓝风筝》,引起轩然大波,被禁拍十年。

不拍电影的这些年,他也没舍得离开电影。

田壮壮培养了很多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缺钱给找钱,缺人给找人。

后来,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同事评价他“是让你会觉得在我们这个年代,还有先生存在。就是把他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全部都交付给了孩子们。”

好像田壮壮就是为电影而生的人。

田壮壮出生于一个响当当的艺术世家,他的父亲田方是著名的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建厂元老,也是新中国第一任电影局副局长。他的母亲于蓝是“江姐”的表演者,同时还是第二届莫斯科电影节影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田壮壮,小时候也弄不太懂父母是做什么的,只是有事没事就跑去片场玩儿,要不然就去看电影,一天好几部好几部的看,有一次甚至给田壮壮看吐了。

田壮壮甚至觉得,电影太讨厌了,以后再也不看了。

等到大一些的时候,田壮壮有些懂事了,他却想躲开父母的光环,因为别人总是说他是田方的儿子一定就会怎么怎么样,这种谈论让他非常讨厌。

上学的时候,甚至有人会专门跑来像看动物一样看他,为此他不好好穿衣服,故意把自己弄成小混混的样子。

日子就这么平静的过着,直到他15岁那年。

那一年,他的父亲被划为走资派,母亲则被划为黑五类。

他骑车到北影厂的门口,看着改造的父亲默默无言。

他说,从那天开始好像突然长大了。

田壮壮被安排去插队,一年之后他又跑去农业电影制片厂干了三年。

他也破天荒的摸到了摄影机,他第一次触碰的时候就感觉麻酥酥的,那种不真实的感觉让他突然对手里的家伙产生了好感。

有一次他去拍电影,恶劣的环境让他得了疟疾,撑了一个多月后,在拍摄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水里。

他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在医院昏迷了将近一个星期。结果他醒了之后,连哄带骗的让护士拔掉针,他跑到了拍摄地重新拿起了机器。

那时候,他对电影摄像这个事儿是爱进了骨子。

后来,26岁的田壮壮成为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考生。

在考试刚刚过了半个小时,他突然就站了起来,说要交卷。老师让他再检查一遍他说不用了,之后就走出了考场,直接去买了根冰棍。

田壮壮本来是奔着北影摄影系去的,结果因为超龄被调剂到了导演班。

进入导演系后,田壮壮成了班里唯一摸过摄影机的同学。

他的特立独行又开始显现出来,他觉得单纯的学习课本学不到真本领,一定要动手实践,亲手摸摄影机。

但是那时候条件实在有限,没有机会让学生们都动手实操,田壮壮就出头找老师磨,又找校长磨,生生的给同学们磨出了实践的机会。

在大学四年中,他就拍了四部作品,创下了记录。

因为当时的传统是新人导演要先当场记,再做3年副导演后才可能有独立拍片的机会。

所以,田壮壮在当时成为了最闪耀的明星。

在毕业的那年,在母亲支持下,他拿着影厂的500块钱,跑到了云南拍摄《红象》。

这部片子拍的特别苦,晚上的时候经常被跳蚤和虱子咬醒,白天还要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跑四五十公里的山路。

那时虽然苦,却成了田壮壮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1985年,他推出了真正奠定其电影风格的《猎场扎撒》。

在审核的时候,竟然没有人能看懂这部片子。

有人甚至说:你拍这电影给谁看,谁又能看得懂?

但这部晦涩的电影,王朔却评价说:“这部电影有如大耳贴子似的,贴在了中国观众的脸上,扇晕一个算一个。”

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说,看完《猎场扎撒》他觉得田壮壮会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导演。

之后,田壮壮就在这种表达风格中越走越远。

一年后,他又导了《盗马贼》。

看完片子后,有人问田壮壮,“你能告诉我这片子是说的什么吗?”

田壮壮回答说:“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

从那之后,田壮壮的片子被观众打上了“看不懂”的标签。

那段时间还有人天天写信来骂田壮壮,他大概拆开看了二十几封。

结果生气的评论到:“没一个看过电影的。”

这些误解让田壮壮感到绝望,为了养活自己他低头了。

“我接连拍了四五部戏,完全不走心,走经验,就特别苟且的一个状态,放弃自己,放弃电影,其实挺看不起当时的自己的。”

直到1992年,他的生活出现了转变。

“这么混了几年觉得没劲,想想还是得拍自己喜欢的,于是就开始拍《蓝风筝》,从那儿开始知道自己真正是想拍什么了。”

一年之后,充满政治元素的《蓝风筝》就问世了。

但也因为这部片子,封死了田壮壮的导演生涯。

他又一次将自己的小性子使了出来,因为电影尺度很大,有些敏感,但是他直接把片子送到了东京电影节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

但也因此,引得中国电影官方代表团愤而集体退出电影节,严正抗议。

田壮壮被禁拍十年。

有人说,就算田壮壮一辈子不拍电影,凭借《蓝风筝》,他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

他不做导演的这些年,他始终没有离开电影。

他做监制,做演员,带学生。

有人为他可惜,但是他却很轻松:

“没有什么,你觉得我十年没拍电影觉得可惜对吧,但我没觉得自己可惜啊,我做了好多事儿呢,然后我做的事都跟电影有关。”

他给年轻一代导演投资,“他是往这些人身上砸,那真是血本无归地砸啊。”

2002年,他回到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他像当年为大家争取摸摄像机机会的时候一样,帮学生找片场,带着他们去实践。

每当学生们毕业的时候,他总会嘱咐:“从这个校门走出去以后,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忙或者我能帮得上忙的,你尽管跟我说。”

现在68岁的田壮壮依旧会跑去影视剧做个客串,但是他说:

“其实特羡慕那个闲云野鹤的生活,在一山里有块地,然后那地方四季如春,不大,我种点儿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吃,是为了让自己锻炼,为了养性的。然后看点儿书,看点儿片子,喝点小酒儿,跟大家聊聊天。”

他还说,他特别喜欢库斯图里卡导演的电影,在电影中你会感到即便是世界都乱套了,但人们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该喝酒喝酒,该唱歌唱歌,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