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古老而神秘的敖包,敖包是做什么用的?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黄河内蒙古段封河。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魅不可挡。」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神秘的敖包

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神秘的敖包

北鲁/文图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古老神秘的敖包。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敖包,矗立在山岗或高坡上,把草原衬托的更加辽远,也留给人们万千的遐想。

敖包是蒙古语,“堆子”的意思,也有译为“鄂博”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或土堆,上插柳枝,寓意生生不息。

在古代,游牧的人们在草原上用石头堆成一个个土石堆,作为道路或地界的标志,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敖包,分为不同的等级,盟、旗、苏木(乡)、嘎查(村),都有自己的敖包,甚至大的家族也有自己的敖包。有单独的,也有三、五、七……不等,最多的由十三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如巴音胡顺敖包群,被称为“天下第一敖包”。

敖包是草原上最壮美的风景,是草原民族的精神象征与寄托。每逢节日,草原上的人们就肩扛柳枝,抬着牛羊祭品,手捧哈达,从四面八方汇集在敖包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草原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千百年流传下来,敖包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壮观,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祭祀敖包也演变成了一项浩大的民俗活动,承载了草原民族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理念,展现了大草原既原始又现代、散发着浓郁草木气息的民俗风情。

下面的图片,是我近十年间考察游览呼伦贝尔及嫩江两岸,在不同时段与环境下拍摄的。在此分享给喜欢的朋友。

20190816

敖包是做什么用的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敖包本源于萨满教,玛尼堆源于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和苯教在战争中联合,形成当地特有的佛教叫做藏传佛教。
  玛尼堆就是一个例子,藏传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传之后,敖包崇敬也与玛尼堆崇敬有了类似之处。例如都会插经幡、树枝,人们路过的时候会跪拜、转敖包转玛尼堆祈福。在标志性地形上面,会有敖包或玛尼堆。蒙古民族会在广阔的草原上砌一个敖包,藏族会在湖边、山口上堆一个玛尼堆。

敖包的来历和风俗

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

敖包是干什么用的

  敖包最开始是用来辨认方向的,是当作路标来使用。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成为了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本意是“堆子”,也可以叫做“脑包”、“鄂博”,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或木堆等。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

  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达数丈。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什么?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敖包相会》创作背景:

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

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敖包节的由来?

敖包节源于萨满教。

具体由来:

敖包本源于萨满教,玛尼堆源于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和苯教在斗争中结合,形成当地特色佛教叫做藏传佛教,玛尼堆就是一个例子。藏传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传之后,敖包崇拜也与玛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处。

例如都会插经幡、树枝,人们路过的时候会跪拜、转敖包转玛尼堆祈福。在标志性地形上面,会有敖包或玛尼堆。蒙古民族会在辽阔的草原上砌一个敖包,藏族会在湖边、山口上堆一个玛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专门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会比较高,整齐,而玛尼堆比较随意,是人们希望得到神的保护时找块石头加上去的。特别是路边的玛尼堆,都是藏民一块一块石头堆起来,路过的人多了,玛尼堆就越来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玛尼堆(青海玉树州新寨),东西100米,南北40米,体积约1万多平方米。

扩展资料:

敖包节的意义:

蒙古族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认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敖包节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敖包节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敖包节,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敖包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敖包



敖包是干什么用的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达数丈。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过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敖包的数目不尽相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是7个或13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

“敖包相会”里的“敖包”是指什么?

敖包相会”里的“敖包”是指石头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识,就像我们现在的路标一样。在很多市县交界处,实际上还起了界标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安康平安的象征。

“敖包”在蒙古族地区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石块垒成,也有用土堆起来的,有一个的,也有中间一个大的,左右各有六个小的,多筑在山顶或者高地之上,呈圆形,大的有数丈,顶端植有柳条,系有哈达和绸带等,远远就能望见。

“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天与神,世袭传颂,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敬奉长生天的信仰,崇高至尊,在过去,都是以部落为单位,有部落首领带领,由部落中的萨满(巫师)主持仪式。现在一般都要在农历五月举行祭敖包的活动。

到了清朝,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盛行,自清朝起,以盟与旗为单位,每年都会有一次盛大的“祭敖包”大会,选择农历五月中旬,届时邀请寺庙中的喇嘛来诵经,祭祀大会因规模不同一到三天,周边的牧区如过节一样,穿着民族服装,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扩展资料:

敖包的搭建方法:

敖包在牧民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从而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敖包是建立和祭祀,在古代比较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自己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

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

祭敖包,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 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