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最后的审判 壁画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的作者)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amazons最后的审判。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伴风望海」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表达的内容是?

《最后的审判》是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一幅近200平方米的大壁画。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一作品时已是六十多岁了。他克服了年老体衰和病痛,断断续续地画了六年。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认为有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世人都将受到上帝的最后审判,得到救赎者升天永享福,不得救赎者下地狱永受刑。画面众多的人物都以裸体表现,人体造型结实浑厚,众多的人物都处在运动之中,犹如被暴风卷起的人群,造成戏剧性的力量感和运动感。整幅壁画构图宏伟,人体描绘正确有力,可以说在美术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体现了画家不平静的心灵和痛苦。在拱顶壁画上的《创世纪》,实际上就是他痛苦感受的表现。这是一些把英雄的心理概念用造型艺术体现出来的人。

《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

壁画最后的审判是谁的作品?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于公元1536 ~ 1541 年完成的壁画, 尺寸为1370 x 1220 公分,位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祭坛墙壁。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末日审判米开朗基罗花多少年画的

末日审判这副壁画,米开朗基罗花了接近6年时间画的。

《末日审判》又名《最后的审判》。153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应教皇克莱门七世之约,在西斯廷礼拜堂祭坛上创作壁画作品。于1535年开始准备绘制,1536年4月10日一切准备就绪后正式动笔绘制,在历时接近六年后,终于在1541年10月31日完成了这一幅体现着画家大无畏艺术魄力的多人物构图《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顽强地工作了将近 6 年,才完成了这副伟大的作品。在 220 平方米的画面上绘出约四百个人物,在画中央,基督正气凛然,高举右手,即将发出最后的判决。米开朗基罗还把一位教皇画到将被判罪去接受地狱煎熬的一群人中。基督左脚下一个圣徒右手持刀,左手提着一张人皮,而这张人皮的面孔正是画家本人的脸,其表情痛苦、愤怒,表现了米开兰基罗正经历着精神与信仰危机的折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借《末日审判》痛快淋漓地发泄了对人间丑恶的鞭挞。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巨制之一,另一巨制是他创作的西斯庭小教堂的天顶画。这两幅壁画工程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伟大的艺术贡献。

壁画《最后的审判》 是谁的作品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庭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空间。

最后的审判的作者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最后的审判反映了艺术家什么样的精神

最后的审判 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壁画 纵1370×横1220厘米 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
此画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完成天顶画25年以后,在同一个教堂进行的又一项大创作。画家时年61岁,从 1535 年末到1541 年10 月底,用了近6 年的时间,在将近200 平方米的祭坛后的大墙上,绘出了数以百计真人大小 的裸体群像。 此画历来被美术史家们称为人体解剖的百科全书。 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解剖学有极其精深的研究,为此他亲自解剖了数十具尸体,对人体的肌肉,骨骼作了详细的研究,并达到严重影响食欲的程度。 此画上中心耶稣的右下方坐着的老人,手中拿着一 张人皮,人皮上的脸,就是作者自己。作者是有意画上去的。
这幅气势磅礴的《最后的审判》体现了画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要用正义惩罚一切邪恶,“末日”意味着人类 悲剧的总崩溃。画家用超人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象展示,这又一次证实了他敢于肯定人的意义。画中的基督被 画家表现为复仇之神,他曾拯救过尘世,但尘世拒绝了他。审判尘世的基督没有怜悯,只有公正、威严和至高无上 的权力。耶稣旁边的是圣母马利亚,不敢去正视这悲剧的“世界末日”,对这位善良的妇女来说,是太可怕了。壁画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裸露的人体与天空的灰蓝色调子相对照,使画面充满戏剧性的紧张气氛。
这是一幅宏大壮丽的图画,初看上去,似有纷繁杂乱之感,细观之,则人物组合有序。画家塑造了二百多个真人大小的、具有力士般的巨人。全画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形成一个视觉左右对称均衡和谐的章法,人物的组合构成漩涡状,好像把披风卷起的人群。这些 人物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泛指一 定的社会阶层。艺术家以超人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像来表现,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去面对上帝。表现了画家对现实存在的罪恶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以及对黑暗社会及腐败统治者的裁判,为正义声张。我们从他画中人物形象塑造看,他画的人物和情节完全是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经历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善和恶、真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