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求主垂怜,洛依韦伯的作品有哪些??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求主怜悯文原唱。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你眼中起风」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陶喆的《愿主怜悯》唱的是什么

陶喆信基督 在IM OK专辑里也借用了教堂音乐作开场

LZ说的这个69的开场原主怜悯 我个人觉得陶喆专辑开场用这么一首歌是在表达自己看到社会里很多邪恶的一面 向他的主耶稣祷告的一种方式 陶喆是个很值得尊敬的音乐人 他想通过他的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的黑暗 与腐败 能引起更大的关注

我还要说的是愿主怜悯这首歌结束时 正好下一首乱七八糟进入 两首歌练级来听 真的超有感觉 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乱七八糟这首歌是在写什么 我认识一位研究戏剧的哥们儿 他听了这首歌后 很感动 觉得仿佛是在写一个人物 堂吉诃德 尤其是最后的嘶吼 就像堂吉诃德和风车决斗的场面 而且陶喆好像在一次访谈节目里提起过这首歌 陶喆啊 华语少有的音乐人 是个人物

莫扎特在乐师的陷害下,写下了最后一首曲子,然后就死了,那首曲子叫什么?

这首曲子是《安魂曲
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多事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一时各种关于《安魂曲》的传奇、假想、谣言、推测与美好幻想相继出笼,关于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为抢手货,从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为莫扎特学的一部分。

1791年莫扎特与妻子康斯坦采一起到布拉格参加自己的歌剧《狄托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动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灰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顿生莫明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妇回到维也纳之后,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

现在这位"黑衣人”(这又是出自好事者的臆造,因为黑色斗篷更接近地狱使者的打扮)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他叫莱特杰普,全权代表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伯爵据说颇通音律且喜欢附庸风雅,常常出钱购买别人作品然后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图流芳百世,1791年2月份伯爵夫人不幸去世,悲痛之余伯爵想到应当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时演出,于是他如法炮制请邻居(或者仆人)莱特杰普跑腿向莫扎特约稿,不管怎样他总算如愿以偿地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虚伪的贵族拍脑袋的馊主意莫扎特也许不会那么早早的死去。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或是许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莱特杰普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因为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过敏,于他加倍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在上百种有关莫扎特死因的谣传中,最漫无边际的要算是讲莫扎特是被共济会投毒暗害的,要知道莫扎特一直是个品行良好的共济会会员,连奥地利的国歌也是从他的《小共济会康塔塔》中节选出来的。还有一个最普遍的说法是莫扎特的对手萨里耶利派人(那个神秘的黑衣人)约莫扎特作曲,在重病之中使他不得休息,最后导致了莫扎特的早夭(这一说法的变种是萨里耶利派人下毒)。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纯属无稽之谈,但热爱浪漫不甘平淡的人们宁可相信这些更离奇、刺激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抛弃所有传闻,回到历史事实: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莫扎特疯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创作却一直被他搁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动的间隙中才写上几段,就在去世前几天(1791年12月4日)莫扎特还邀请他的内兄申克与歌唱家戈尔(《魔笛》中萨拉斯特洛的扮演者)到家里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断,重病缠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将不久于人世,他不愿意将未完成的作品留给人们,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绪斯迈尔(Sussmayr.F.X.)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莫扎特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康斯坦采就开始着手请人续写完成《安魂曲》,她首先想到的是著名作曲家约瑟夫·艾伯勒(Eybler, J.),后来就是他继承萨里耶利成为了奥地利宫廷乐长。艾伯勒完成了《震怒之日》(Dies irae)与《哀悼》(Lacrimosa)的配器,然后他将莫扎特的原谱交还给了康斯坦采,表示无法完成这个重任,万般无奈之下康斯坦采只能求助于前面提到过的莫扎特的助手绪斯迈尔,最后就是由他续写完成了整部《安魂曲》。

但有关《安魂曲》的疑点仍然非常多,历来争论的问题大概有这些:《安魂曲》的手稿或者抄本是否在莫扎特死后被盗或被转移?《安魂曲》的手稿是否于1792年3月被卖给了一位贵族?还有一位莫扎特的朋友、单簧管演奏家斯塔德尔(Stadler M.),康斯坦采曾希望由他续写完成《安魂曲》,因此他得到过《安魂曲》的手稿,问题是他还了没有?凡此种种疑问大多是《安魂曲》1792年出版之后提出的,人们希望莫扎特写完了《安魂曲》,于是有了这些似是而非的推测。

现在来谈谈绪斯迈尔这个人,他是莫扎特的助手、亲密的朋友、学生(他比莫扎特小10岁),他们的关系很好,虽然莫扎特对绪斯迈尔的才智表示过些许恼火与无奈。可以说没有人比绪斯迈尔更加了解莫扎特的风格与作曲方法,但在他创作的一些歌剧与清唱剧作品里这种传承却无法看到,事实上绪斯迈尔最好的继承莫扎特风格的作品就是这部续写的《安魂曲》。而莫扎特生前向绪斯迈尔指明了创作的方向,他的创作意图得到了学生的贯彻,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虽然不够成熟,但绪斯迈尔的续写却是最忠实的,符合原意的。

关于《安魂曲》,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进台咏》与《求主垂怜》,这两个段落不仅完成了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也已经是完整详细的配器谱。第三部分《继叙咏》(Sequenz)除了最后一段《哀悼》(Lacrimosa)之外都完成了旋律谱,在配器方面莫扎特亦有较为具体的指示,《哀悼》部分莫扎特只写了八小节,绪斯迈尔续写了整个《继叙咏》,而这个部分的管弦乐配器则是由艾伯勒完成的。第四部分《奉献经》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从这里直到整部《安魂曲》结束都是由绪斯迈尔谱写完的,但《安魂曲》最后两部分《羔羊经》和《领主咏》(Communio)绪斯迈尔并没有重新谱曲,而是分别采用了现成的《弥撒曲》(KV220)与开头部分《垂怜经》里的赋格,这恐怕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演唱奥运主题曲《我和你》的英国女歌手是谁 ?

莎拉布莱曼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生于1960年,3岁开始习舞,10年后首度参与戏剧演出,处女作是查尔斯.史卓斯(Charles Strouse)的作品“I and Albert”。1976年,布莱曼首度在电视萤幕上曝光,在影集“Pan's People”里面担任舞者,之后又担任流行乐团Hot Gossip的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 to a Satrship Trooper”还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1981年,莎拉.布莱曼20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戏剧演出,担纲歌舞剧“猫”中的Jemima一角。自此,布莱曼和韦伯的生命开始有了更多交集,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飘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Nightingale)里。1984年,韦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迎娶了布莱曼。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维持到1990年,其间,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Requiem)中的女高音,以及“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克莉丝汀(Christine),并陆续灌录了《天籁森林》(The Tree That Grow So High)和《遗忘的歌声》(The Song That Got Away)两张专辑;而这些让布莱曼备受瞩目的百老汇经典,实际上都是由韦伯为她量身订做的,才貌兼备的女高音和音乐剧之王,写下了百老汇的一段精采历史。韦伯写下“安魂曲”这部作品,用来悼慰世界各地因战争而牺牲的亡魂。1985年年初,莎拉.布莱曼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合作贡献“安魂曲”的首演,普遍受到各界好评,剧中的一首“求主垂怜”(Pie Jesu)并且在当年成为告示牌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尽管布莱曼和韦伯终究离异,但合作关系并未因此间断。布莱曼不但在世界各地为韦伯进行巡回演出,并且在纽约、伦敦与旧金山等地演出韦伯的作品“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诠释萝丝(Rose)一角。1992年,她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一起演唱韦伯为巴塞隆纳奥运所写的主题曲“Amigos Para Siempre”,世界各地电视萤幕前的几千万名观众都目睹了此一精采演出。然而,此时莎拉.布莱曼的生命与演艺事业也即将发生关键性的转变:她与原来的大唱片公司终止合约,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企图展开自己在音乐剧以外的独唱事业。随着此一关键性转变而发生的,是一连串的全新尝试。她在义大利寻觅声乐名师来改造她那原本比较接近“美声唱法”(bel canto)的演唱风格,以期回归到自己的古典音乐素养与背景。另一个改变则是德国制作人法兰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所带来的,他以其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布莱曼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而这也是他为德国新世纪乐团“谜”(Enigma)制作专辑时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类型。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93年的《水》(Dive)与95年的《飞》(Fly)等两张专辑的问世。莎拉.布莱曼说:“我对于自己多变的声音表情,感到极为自然,这种表演可以说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能合而为一:我的声音、我所演唱的音乐类型、我自己的真实面、以及人们对我的印象,这一切都极为协调。过去我曾经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定位,一种属于我自己的音乐风格。最后,我真的找到了。”Angel唱片公司为莎拉.布莱曼出过《永志不渝》(Time to Say Goodbye)、《重回失乐园》(EDEN)与《月光女神》(La Luna)等三张重要的专辑,制作人都是法兰克.彼得森。这些作品也反映出莎拉.布莱曼的艺术眼光,以及她为了转型而付出的努力。当时她离开了如日中天的音乐剧事业,而她根本已是韦伯音乐剧中许多角色的代名词;经过了挣扎与自我的重新定位,布莱曼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冠军97年的《永志不渝》是彼得森与布莱曼的经典之作。这张专辑不但在美国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Classical Crossover Chart)上蝉连35周冠军,在全世界拥有400万张的销售量,并且在全世界21个国家成为金唱片或者白金唱片。99年的《重回失乐园》也在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的首位停留了51周之久,在世界各地也有两百万张的销售佳绩。至于《月光女神》这张专辑,则标志着她生涯的另一高峰:它打入了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20名,表示莎拉.布莱曼的音乐演出受到更普遍听众的接受。如今,莎拉.布莱曼挟着此一演出优势,陆续推出了《喝采》(Encore)与《金选》(Classics)二大精选集。《喝采》由韦伯亲自选曲,收录了“歌剧魅影”、 “猫”、“日落大道”、“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爱的观点”等经典名剧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曲。《金选》是由Angel与EMI为她联合制作,里面收录了四首全新作品,以及许多她最喜爱的精选古典作品,包括《永志不渝》、《重回失乐园》与《月光女神》等专辑中的歌曲。同时还有一首重新录制的“求主垂怜”--这首歌曲原来出自于韦伯的歌舞剧作品“安魂曲”,完全是为布莱曼那独特的歌声所塑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两首莎拉.布莱曼与皇家爱乐管絃乐团(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的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谁都不许睡”(Nessun Dorma)。莎拉.布莱曼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达到其他所有女歌手所无法企及的境地:她在流行、古典与跨界音乐等乐坛的成绩都可谓登峰造极,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新专辑势必再度造成轰动。1981 年,参加了著名音乐剧{猫}的首演。1982 年,参与制作并主演了一部颇受好评的儿童歌剧《夜莺》。1984 年,她再度参演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1985 年,她先后在伦敦、纽约担任安德鲁 . 韦伯古典音乐《安魂曲》的首演及录音,与她一同单纲的男主唱则是当今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最佳古典新艺人”的提名。这一年她与韦伯结婚。1986 年,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推出了堪称本世纪最著名音乐剧之一的作品《歌剧魅影》,莎拉主演了历任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主角克莉丝汀。这个演出将她的演艺生涯推上了第一个高峰。1988 年 1 月,《歌剧魅影》首度于美国百老汇演出,莎拉的魅力继而征服了新大陆。她因此被 Drama Desk 大奖提名为最佳女演员,同年她为 EMI 古典录制了一张艺术歌曲专辑《天籁森林》,演唱英国作曲家布瑞顿所改编整理的英国民谣,这张专辑为她进一步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相当的好评。1989 年录制专辑《 The Song That Got Away 》1990 年,录制专辑《 As I Came 0f Age 》。同年,主演了这年十二月推出的韦伯的新作《爱的观点》,同时参加了一直持续到次年的《韦伯音乐作品》美国巡回演出。1992 年,参加《韦伯音乐作品》日本巡回演出。同年,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合唱了当年巴塞罗纳奥运的闭幕主题曲《永远的朋友》。1993 年,发行了专辑《 Dive 》。1994 年,赴日与多明戈共同举行演唱会。1996 年底,受邀去德国参加重量级拳王马斯克的退休演唱会。1997 年,专辑《告别时刻》与同名单曲《告别时刻》同时横扫全球唱片市场,创下超过 250 万张的惊人销售记录。1998 年 12 月,个人专辑《重返伊甸园》( EDEN )上市。2000 年 4 月,大碟 [ 月光女神 ] ( La luna )发行。2003 年,大碟《一千零一夜》发行。莎拉·布莱曼官方网站: http://www.sarah-brightman.com/

求莎拉*布莱曼(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唱之一)的资料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生于1960年,3岁开始习舞,10年后首度参与戏剧演出,处女作是查尔斯.史卓斯(Charles Strouse)的作品“I and Albert”。1976年,布莱曼首度在电视萤幕上曝光,在影集“Pan's People”里面担任舞者,之后又担任流行乐团Hot Gossip的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 to a Satrship Trooper”还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 1981年,莎拉.布莱曼20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戏剧演出,担纲歌舞剧“猫”中的Jemima一角。自此,布莱曼和韦伯的生命开始有了更多交集,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飘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Nightingale)里。1984年,韦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迎娶了布莱曼。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维持到1990年,其间,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Requiem)中的女高音,以及“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克莉丝汀(Christine),并陆续灌录了《天籁森林》(The Tree That Grow So High)和《遗忘的歌声》(The Song That Got Away)两张专辑;而这些让布莱曼备受瞩目的百老汇经典,实际上都是由韦伯为她量身订做的,才貌兼备的女高音和音乐剧之王,写下了百老汇的一段精采历史。 韦伯写下“安魂曲”这部作品,用来悼慰世界各地因战争而牺牲的亡魂。1985年年初,莎拉.布莱曼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合作贡献“安魂曲”的首演,普遍受到各界好评,剧中的一首“求主垂怜”(Pie Jesu)并且在当年成为告示牌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 尽管布莱曼和韦伯终究离异,但合作关系并未因此间断。布莱曼不但在世界各地为韦伯进行巡回演出,并且在纽约、伦敦与旧金山等地演出韦伯的作品“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诠释萝丝(Rose)一角。1992年,她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一起演唱韦伯为巴塞隆纳奥运所写的主题曲“Amigos Para Siempre”,世界各地电视萤幕前的几千万名观众都目睹了此一精采演出。然而,此时莎拉.布莱曼的生命与演艺事业也即将发生关键性的转变:她与原来的大唱片公司终止合约,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企图展开自己在音乐剧以外的独唱事业。 随着此一关键性转变而发生的,是一连串的全新尝试。她在义大利寻觅声乐名师来改造她那原本比较接近“美声唱法”(bel canto)的演唱风格,以期回归到自己的古典音乐素养与背景。另一个改变则是德国制作人法兰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所带来的,他以其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布莱曼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而这也是他为德国新世纪乐团“谜”(Enigma)制作专辑时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类型。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93年的《水》(Dive)与95年的《飞》(Fly)等两张专辑的问世。 莎拉.布莱曼说:“我对于自己多变的声音表情,感到极为自然,这种表演可以说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能合而为一:我的声音、我所演唱的音乐类型、我自己的真实面、以及人们对我的印象,这一切都极为协调。过去我曾经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定位,一种属于我自己的音乐风格。最后,我真的找到了。”Angel唱片公司为莎拉.布莱曼出过《永志不渝》(Time to Say Goodbye)、《重回失乐园》(EDEN)与《月光女神》(La Luna)等三张重要的专辑,制作人都是法兰克.彼得森。这些作品也反映出莎拉.布莱曼的艺术眼光,以及她为了转型而付出的努力。当时她离开了如日中天的音乐剧事业,而她根本已是韦伯音乐剧中许多角色的代名词;经过了挣扎与自我的重新定位,布莱曼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冠军 97年的《永志不渝》是彼得森与布莱曼的经典之作。这张专辑不但在美国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Classical Crossover Chart)上蝉连35周冠军,在全世界拥有400万张的销售量,并且在全世界21个国家成为金唱片或者白金唱片。99年的《重回失乐园》也在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的首位停留了51周之久,在世界各地也有两百万张的销售佳绩。至于《月光女神》这张专辑,则标志着她生涯的另一高峰:它打入了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20名,表示莎拉.布莱曼的音乐演出受到更普遍听众的接受。 如今,莎拉.布莱曼挟着此一演出优势,陆续推出了《喝采》(Encore)与《金选》(Classics)二大精选集。《喝采》由韦伯亲自选曲,收录了“歌剧魅影”、 “猫”、“日落大道”、“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爱的观点”等经典名剧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曲。《金选》是由Angel与EMI为她联合制作,里面收录了四首全新作品,以及许多她最喜爱的精选古典作品,包括《永志不渝》、《重回失乐园》与《月光女神》等专辑中的歌曲。同时还有一首重新录制的“求主垂怜”--这首歌曲原来出自于韦伯的歌舞剧作品“安魂曲”,完全是为布莱曼那独特的歌声所塑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两首莎拉.布莱曼与皇家爱乐管絃乐团(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的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谁都不许睡”(Nessun Dorma)。莎拉.布莱曼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达到其他所有女歌手所无法企及的境地:她在流行、古典与跨界音乐等乐坛的成绩都可谓登峰造极,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新专辑势必再度造成轰动。1981 年,参加了著名音乐剧{猫}的首演。 1982 年,参与制作并主演了一部颇受好评的儿童歌剧《夜莺》。 1984 年,她再度参演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 1985 年,她先后在伦敦、纽约担任安德鲁 . 韦伯古典音乐《安魂曲》的首演及录音,与她一同单纲的男主唱则是当今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最佳古典新艺人”的提名。这一年她与韦伯结婚。 1986 年,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推出了堪称本世纪最著名音乐剧之一的作品《歌剧魅影》,莎拉主演了历任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主角克莉丝汀。这个演出将她的演艺生涯推上了第一个高峰。 1988 年 1 月,《歌剧魅影》首度于美国百老汇演出,莎拉的魅力继而征服了新大陆。她因此被 Drama Desk 大奖提名为最佳女演员,同年她为 EMI 古典录制了一张艺术歌曲专辑《天籁森林》,演唱英国作曲家布瑞顿所改编整理的英国民谣,这张专辑为她进一步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相当的好评。 1989 年录制专辑《 The Song That Got Away 》 1990 年,录制专辑《 As I Came 0f Age 》。同年,主演了这年十二月推出的韦伯的新作《爱的观点》,同时参加了一直持续到次年的《韦伯音乐作品》美国巡回演出。 1992 年,参加《韦伯音乐作品》日本巡回演出。同年,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合唱了当年巴塞罗纳奥运的闭幕主题曲《永远的朋友》。 1993 年,发行了专辑《 Dive 》。 1994 年,赴日与多明戈共同举行演唱会。 1996 年底,受邀去德国参加重量级拳王马斯克的退休演唱会。 1997 年,专辑《告别时刻》与同名单曲《告别时刻》同时横扫全球唱片市场,创下超过 250 万张的惊人销售记录。 1998 年 12 月,个人专辑《重返伊甸园》( EDEN )上市。 2000 年 4 月,大碟 [ 月光女神 ] ( La luna )发行。 2003 年,大碟《一千零一夜》发行。

洛依韦伯的作品有哪些?

韦伯经典音乐剧有:《猫》、《艾薇塔》、《歌剧院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 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就读期间曾与词作者蒂姆-莱斯合写了《我们的样子》。喜欢辛德米斯(Hindemi th)、里格弟(Ligeti)与潘德雷基enderecki)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1967年他与莱斯合写《约瑟夫和神奇彩衣》,1968年在伦敦的学校上演,后又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并在1972年的全国性电视节目播出。 70年代早期,韦伯为英国电影《侦探》和《奥德萨纵队》谱曲 不久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写的《耶稣基督巨星》,1971年在纽约上演,获七项托尼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 1974年创作了《吉维斯》,合作者阿兰-艾克布恩代替了莱斯。 又与蒂姆-莱斯(Tim Rice)合作创作《艾微塔》,1981年《艾微塔》在百老汇上演。 之后韦伯改编《猫》并创作第二部音乐剧《歌与舞》(1982)其中"脸色别那么难看"在星期天告诉我"成为大获全胜的代表作。 至此韦伯成为唯一一位有三部作品同时在伦敦西区及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作曲家。 1983年他制作了喜剧《卓越人物将它赶走》。 1984年与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创作《星光快车》。 随后在伦敦皇家剧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给我》 与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劳伦茨-哈特(Lorenz Hart)合作《足尖上》,并成为该剧院的所有者。 1992年创作《日落大道》,1993年7月12日在伦敦上演。 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 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 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 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莫扎特安魂曲作品分析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

舒伯特于1825年开始写作《第九交响曲》,并在1828年3月完稿。他原本希望此曲能由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演出,但是该协会认为作品太长也太难。同一年稍晚,舒伯特去世后,此曲手稿留给舒伯特的兄长费尔迪南(Ferdinand),直到1839年才在舒曼的安排协助下,由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首演此作品。
虽然发表稍迟,然而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乐曲之一,不仅对舒曼本人有强烈影响,亦对勃拉姆斯略起作用,并以其设计构思之广——如舒曼所说是“像天堂一般长”——大胆地为布鲁克纳与马勒指出了一条明路。在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中,率先使用的许多风格与形式上的处理方式,都再度出现于此曲中。但是两首交响曲最关键的创作观念并不相同;在第九中,舒伯特克制了延长旋律的冲动,而改以简洁有力、可塑性极高的主题,作为各乐章里的基调。
全曲四个乐章的管弦乐独特色彩,精致得令人惊叹。如同《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将温暖、灿烂的木管及铜管色彩铺陈于弦乐之上,使此曲固守在浪漫派的音域中。此外,他运用这些乐器的独奏能力也同样重要——双法国号温柔地齐奏出乐曲开端高贵的鼓号曲;双簧管亦是抒情地和着弦乐的伴奏,像远处的一支小号,吹奏出行板乐章的第一主题。
该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节奏活力充沛,以及两组特殊的基本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接八分音符,以及叁连音——在乐曲的进行中逐渐加强。这两种节奏,加上由法国号最先吹出的一个持续的四音符装饰音,变成终乐章的构成要素,正因为节奏素材的力道十足,庞大漫长的终乐章才能够像炮弹一般推进。
舒伯特晚期作品中的诗意与想象,在此曲达到巅峰,行板乐章里至少有一个值得一提:再现部来临时,舒伯特以长号、木管及弦乐(均为最弱音)奏出圣咏般的模式,两支法国号轻柔地反复吹奏着高音G。法国号音符间的音程中,弦乐释放出沉静而缓慢变化的和声——首先是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接着是中提琴和小提琴,渐渐增强,最后弦乐与法国号一起奏出乐章本调a小调。这个片段充分地展现了作曲家的天赋——后来更不只一次地回响在舒曼与勃拉姆斯的音乐中。
(选自《古典CD鉴赏》Ted Libbey/著;陈素宜/译)

朱里尼在舒伯特这首“像天堂一般宽广”的交响曲中,前三个乐章对速度的掌控恰到好处,特别是中间的行板、谐谑曲乐章,平衡感极佳;第四乐章则让人感觉速度稍快…或许是指挥家欲使终乐章比开头乐章的重复部更能得到应有的份量吧。全曲来说,温文尔雅但又不缺乏活力之版本。

专辑曲目: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Symphony No.9 in C major,”The Great”, D.944
01 - I. Andant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02 - II. Andante con moto
03 -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04 - IV. Allegro vivace
下载:http://www.verycd.com/topics/310455/

专辑介绍: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安魂曲》,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进台咏》与《求主垂怜》,这两个段落不仅完成了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也已经是完整详细的配器谱。第三部分《继叙咏》(Sequenz)除了最后一段《落泪之日》(Lacrimosa)之外都完成了旋律谱,在配器方面莫扎特亦有较为具体的指示,《落泪之日》部分莫扎特只写了八小节,绪斯迈尔续写了整个《继叙咏》,而这个部分的管弦乐配器则是由艾伯勒完成的。第四部分《奉献经》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从这里直到整部《安魂曲》结束都是由绪斯迈尔谱写完的,但《安魂曲》最后两部分《羔羊经》和《领主咏》(Communio)绪斯迈尔并没有重新谱曲,而是分别采用了现成的《弥撒曲》(KV220)与开头部分《垂怜经》里的赋格,这恐怕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莫扎特完成部分与后人续写部分的详细分析:
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3 Sequenz(继叙咏)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4 Tuba mirum(号角声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7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8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永远停下了他的笔,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9 Offertorium(奉献经)omine Deus(主耶稣)---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0 Hostias(牺牲)---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1 Sanctus(圣哉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经)---采用K220《弥撒曲》: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14 CommuniLux aeterna(领主咏)---采用开头部分《垂怜经》中的赋格: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下载:http://www.verycd.com/topics/335022/

谁知道莫扎特安魂曲每一个部分各叫什么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领主咏(Communio),

继抒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稣(Recordare)、羞惭无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

奉献经包括主耶稣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与祈祷(Hostias)。

莫扎特在写到Lacirmosa的第八小节时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Sussmayr),但主要是苏斯迈尔之功。苏斯迈尔的确才情不足,连莫扎特本人也认为他比较笨。
但莫扎特在临终前曾对苏斯迈尔有所交代,而且我个人认为苏斯迈尔续貂并非狗尾,还是基本体现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风格,垂怜经的赋格在末乐章重复出现更是莫扎特本人亲自要求的。

pie jesu 中文是什么意思?

pie是馅饼,jesu 是耶稣。众所周知,耶稣就是上帝,也就是主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应该翻译为以下几种:
1。求主垂怜
2。仁慈的耶稣
3。是一首歌曲的名字,译为耶稣祈祷文

莫扎特《安魂曲》一共有几个乐章

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不朽传世之作---安魂曲(KV626)。
作品详细分析:
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3 Sequenz(继叙咏)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4 Tuba mirum(号角声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7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8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永远停下了他的笔,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9 Offertorium(奉献经)omine Deus(主耶稣)---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0 Hostias(牺牲)---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1 Sanctus(圣哉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经)---采用K220《弥撒曲》: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14 CommuniLux aeterna(领主咏)---采用开头部分《垂怜经》中的赋格: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