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布拉格之恋评价,布拉格之恋 影评「分享」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布拉格之恋根据什么改编。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美到没朋友」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布拉格之恋 影评

《布拉格之恋》是由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作品。本片作为小说改编电影,采用古典叙事。故事以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剧情来源,全片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情节发展就像生活发展一样自然与不可预料。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托马斯与特蕾莎相遇,深陷爱河并迅速成婚;二人感情由于诸多因素陷入危机并最终解决;二人在幸福中结束一生。

这种有些间离叙事的作法,或者能够说采用不一样视点讲故事的叙述,一般是不太好挥发的。除非才气过剩的大手笔。记得好莱坞只有一位导演胆敢试法,这位名导他是伍迪艾伦。

至于欧洲的此类样式的电影编导俯瞰皆是,比如罗曼波兰斯基,比如法斯宾德,再比如伯格曼,又比如大名鼎鼎的罗西里尼等等数不胜数。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非要打破既定的电影的程式化规范,进行多重角度的叙事格局呢?影片《布拉格之恋》开端的优点在于,一个开局一但预热了全片发展的走势,然后一泻千里。想收也收不住。

电影|《布拉格之恋》——轻重不可解

电影《布拉格之恋》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事实上,如果撇去书中所有充满哲学意味的论述不看,这本书,似乎就只是在讲述一个世俗却又不世俗的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托马斯(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是一个浪荡公子,一个真正享受“生命之轻”的男人,他游走于众多女性之间,却从不与她们中任何一个人过夜,绝不付诸真心,潇洒至极。

他遇见女主角特蕾莎(朱丽叶·比诺什饰)时也许有一丝成分叫做“一见钟情”,在温泉疗养院里,偶然看见如一尾鱼般得灵动少女,他眼底有讶异。但依然是那套花花公子的手段,尾随,盯视,吸引注意却若即若离。特蕾莎迅速陷入他的罗网。

“我们一定会再见的。”特蕾莎毫不顾忌地表示她的倾心。而托马斯微笑,小轿车绝尘而去,“再见。”

这部电影中的人们,似乎都是芸芸众生中走在矛盾极端的人。托马斯游戏人间,骨子里却又极为冷漠;特蕾莎与世无争,却又拥有一颗炙热坦诚的心;而托马斯的情人兼知己莎宾娜(丽娜·奥琳饰)渴望爱,却又始终在用背叛来逃避责任。

“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你会是个恶魔。在任何一部美国片或俄国片里,你都只是那种让人嫌恶的角色。”莎宾娜如是评价托马斯。他们既是情人又是知己。而特蕾莎在嫉妒着莎宾娜的同时却又和她保持着奇妙的默契和羁绊。

所以这部电影绝不仅仅在叙述一个平俗的爱情故事。

浪子爱上单纯女孩的赤诚,与她结婚,与她逃亡,又与她一起在幸福的幻梦里死去。

似乎平俗。但是它的矛盾就在于浮于表面的“爱情”,和深海下涌动的暗流:爱情里的灵与肉。

托马斯像大多数男人一样,信奉灵与肉分离的爱情观,他不认为肉体的出轨是对婚姻、对特蕾莎的背叛,因而他在“责任”之重下仍保持着灵魂的轻。而特蕾莎却如同大部分女人那样,坚信灵与肉不可分离,也正因如此,她始终活在这段爱情的“不能承受之重”下。但他们灵魂相依,灵与肉是否分离的争论也不得不继续下去:托马斯深爱着特蕾莎,在特蕾莎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承受猜疑,想要寻回自由之轻,她留下一封信,回到好不容易逃出的祖国。托马斯义无反顾地也回到了捷克,即使被扣下了护照。托马斯和特蕾莎始终在追寻一种和谐,相互的和谐,灵肉关系的和谐。

最后他们确实找到了,离开城市,放下过去的种种,留在乡村生活。

乱世里未被打扰的净土,延伸至天际的旷野中似乎只剩下他们二人,日子变得简单而幸福。

即使他们最后双双死于车祸,可在电影结尾那一段美好的梦境里,他们看起来那样幸福。

似乎是一个有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但是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1968年,发生在苏俄入侵捷克时期的布拉格。这注定不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始终在牵引着我们,它极微妙。造物者也无法预料的大概就是人类的情感。有人爱上与自己相似的灵魂,有人却为陌生而稚嫩的生命魂牵梦绕;有人因为害怕停留而放弃爱情,有人却愿为了爱情抛下一切;有人活得赤诚固执,有人却能同时生活在停滞和游离之间。生命何其之轻,最后空余一纸书信。

爱也罢,恨也罢。人与人之间如此微妙,爱恨之间往往了无界限。特蕾莎与莎宾娜,明明爱着一个男人,却能在灵魂里找到相依存的角落,默契难当。

人与时代亦是微妙至极,《布拉格之恋》把动荡处理得很巧妙,仿若黑白的历史影像投影在若干年后。对比时代,一个人何其之轻。一声枪响也许就是终结。但是,当时代放在那两个年轻人的身旁,历史的一粒灰尘落地也几欲震耳。

如此微妙。无关造物主,人像是化学元素,从未知到已知,在众多的人们形成的溶液里震荡、反应,从家至国,直至描绘出整个“时代”,皆为未知。

但这重量叫人如何承受,人生数十载,心脏跳动数百万次牵引血液汩汩流动,一颦一笑皆动荡,生命如苇叶顺流而下,细薄纤弱,浮浮沉沉,却承载着无数奇妙的,不可解的爱恨。

《布拉格之恋》另一个关乎轻重的命题,就是精神的轻盈与肉体的沉重。并非是虚无与实物的对比显示其轻重的差别,而在于“人”的自我评判。正义与生活、性命与追求、责任或爱情、安定或流浪……

生命里,究竟孰轻孰重?如果说生命本身最为沉重,那么亲情、爱情、信仰、所认为的正义是否为轻?

所以这轻无法承受,特蕾莎不愿留在温泉疗养院,即使那是她

《布拉格之恋》你被感动到了吗?

 如果说生活的负担让我们感到生命的重压而寸步难行的话,那么爱情在绽放的初期经常呈现一种轻飘失重的状态。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说过,“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托马斯经常可以感受到特蕾莎的痛苦,她做噩梦时歇斯底里的恐惧,除了他所谓的要命的“同情”外,还有就是特蕾莎的一部分隐藏在他身体的深处,于是他仿佛早就预知一样,等待她哭泣着投入他的怀抱。
偶然的命运之鸟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是在明天还是下一个十年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托马斯回布拉格仅仅是为了遇到特蕾莎,谁会想到如此命运重大的决定紧紧系于如此偶然的爱情?
  生活在爱情面前完全呈现出了一种漂浮不定的轻盈,仿佛一切都可以改变,而一切又都那么坚定的不可逆转,一个偶然接着一个偶然,最后就构成了一个相遇的必然。昆德拉在书中就直接指出,生活把偶然变成了生命乐章的主题。人们会记得最初相遇的时节,把一切遇见的事情都当作是幸福的前奏,正如特蕾莎爱上贝多芬的曲子。她并不热爱古典音乐,只是恰好播放这个乐曲的时候,她遇见了托马斯。  通常恋爱中的男女因为失去了自己以往维持正常生活的重量,总会作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这倒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当一个人感受不到生命的重量时自然会做出疯狂的举动,直到这种举动触及到了生活的墙壁,他们才会又跌回到地上。

《布拉格之恋》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区别在哪?

1、本质形式不同:《布拉格之恋》是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的爱情片;而前述影片改编自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扩展资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主题思想:

1、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

2、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3、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4、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拉格之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布拉格之恋讲的什么意思啊???

情迷六月花的影片评价

本片在美国反应平平,票房也不高,但在欧洲却受到热烈欢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瑞典、意大利、法国影片进入美国,这些严肃影片改变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在性表现上欧洲电影也比好莱坞更少约束、更多暴露。
艺术片的爱好者从中既受到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又得到了感官上的刺激,一时间,好莱坞导演开始纷纷次效仿欧洲影片的风格,考夫曼的《布拉格之恋》和《亨利和琼》便是这样两部具有典型欧洲风格的好莱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