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反社会人格真实案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什么?有经典案例吗?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反社会型人格真实案例。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如山中清风」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案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有危险行为的,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案例有哪些呢?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案例为:余某,18岁,2010年10月偷拿大伯家的一些碟片被发现,大伯要求其归还。余某便把一部分碟片扔进了大伯门口的水塘中,大伯责骂并殴打了余某,余某不时还嘴。半小时后,余某路过大伯门口,余怒未消的大伯再次拿起木条打在余某小腿上。“你打了我五下,等下我要对你不客气的,你给我记住。”余某恼羞成怒,回家拿了把尖刀,返身回到大伯家。身在自家阳台二楼的大伯见状,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可惜为时已晚,怒气冲冲的余某冲上二楼,朝大伯左胸猛刺了一刀,之后逃离现场。随后大伯被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而余某在法庭上的回答经常辞不达意、前后矛盾,而对于杀害大伯之事也没有表示忏悔或内疚。当法官问他“为什么要拿刀捅大伯”时,余某的回答道:“当时心里很气愤,只是想把他搞住院而已”。同时余某又表示,大伯平时对他还不错,大伯打他也是对的。

当法官又问有没有觉得自己与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余某回答“有”,但又说不上哪不一样。余某还在法庭上表示,自己与村民关系很不好,“他们经常骂我。”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什么?有经典案例吗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表现
  张某,男,19岁,待业青年,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经常打架闹事,欺负小同学,辱骂老师;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的男女同学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露在外面;小学毕业经补考升入初中,初一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后因表现太差,被勒令退学;在家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至和父母对打;14岁时被儿童医院诊断为多动症,药物治疗不佳;被送进工读学校就读,经常借故离校,一两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多次盗窃公共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7岁进工厂,常常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不三不四的女青年;18岁时与人寻衅闹事,纠集同伙用棍棒和皮带毒打他人;骑车撞了人,反诬陷对方,拳打脚踢;因毒打他人致伤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患者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述从小任性,受家人溺爱;上学后贪玩,上课坐不住,爱说话,成绩下降,学校不要他上学了;因和父母吵架,左邻右舍对讨厌他,名声坏了;不承认干了坏事,对打人情节避重就轻;否认与父母对打,说一生气就控制不住自己,事情过去了就后悔了;想到家庭很温暖,过去胡闹是不懂事,自己年龄还小,没干过坏事,边哭边叹息:“人生真难啊!”“没有人了解我,连父母也不了解我!”“现在后悔得很。”检查刚一结束,便与其他病人谈笑,显得无忧无虑,满不在乎。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障碍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它引起违法犯罪的问题最多。患者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情绪具有爆发性,行为具有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和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心和羞愧悔改之心,目无法纪,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缺乏。

反社会人格的表现? 有例子吗

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e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