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孤城傲影」消息,近日,死于萨拉热窝评价,如何评价南斯拉夫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引发热议,萨拉热窝是在哪里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你怎样评价塞而维亚青年普林西晋的行为?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士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普林西晋此次刺杀行为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其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影片评价


“瓦尔特现在在哪里?”
这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一直悬着的包袱,成了不少中国人与波黑人首次见面时相谈甚欢的话题。
波黑和中国,两个国家相距万里,两国人民却因为这部40多年前的二战题材电影而没有陌生和隔阂,对主人公精神的认同更拉紧了中波人民的感情纽带。
作为“70后”,波黑联邦通讯社社长法鲁克年纪不大,却深受父辈影响,同样认为“瓦尔特”是这个国家最主要的名片之一。他告诉新华社记者:“50岁以上经历过南斯拉夫时代的人,对这个名字特别有感情。它象征着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许多中国人正是因为1972年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记住这座城市的名字。“——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等经典台词成为人们永远的回忆,主人公勇敢、机智,率领游击队员抗击德国纳粹、保家卫国的形象深深扎入中国观众的内心。

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中普林西普的爱国行为

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刺杀行动性质上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得出两点认识:(1)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义和正确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2)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要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行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的为了逝者的纪念

2012年4月6日,在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的当天,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的铁托元帅大街上,11541把红色椅子组成一条800米长的“红色河流”,每把椅子代表一名战争期间遇难的萨拉热窝市民--萨拉热窝遭塞族部队围城40多个月,甚至民众上街买东西都可能遭狙击手击杀……(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克尔瓦瓦茨也死于这场围困中)。
在这场令人伤感的“萨拉热窝红线”活动中,有六百多把椅子是小一号的,代表遇难的儿童。路过的行人在一些小椅子上放着玩具熊、塑料玩具车等玩具或者糖果和白色玫瑰花,来表达他们的哀思。“事实上,'萨拉热窝红线'正是1992年到1995年间,在血腥杀戮中倒下的死难者鲜血汇成的一条'血河'。”萨拉热窝市长阿利亚·比赫曼说。
这条“血河”会不会成为阻碍民族和解的“界河”呢?同一天,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并未引起波黑塞族共和国内赛族人的同等纪念。就像虽然2012年3月1日是波黑独立20周年的日子,但只有波什尼亚克族和克族纪念这个日子,塞族根本不承认其为国家节日。在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统米洛拉德·多迪克看来,4月6日的纪念日是将战争罪责强加到塞族人身上的又一个借口。
在那场战争中,波黑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这场战争不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尤其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被认为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发生的最严重的大屠杀。
波黑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前南刑庭)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统卡拉季奇和波黑塞族军队前总司令姆拉迪奇在波黑战争期间犯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罪行的指控和审判,也成为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却无法弥补因此而造成的历史伤痕。
在波黑战后的治理与和平进程中,只有塞族一方被要求承担大屠杀责任。可是,当时同样也在战场上下进行杀戮的穆族、克族,由于被欧盟、联合国认定他们是被镇压、被侵害的一方,结果无需承担任何罪责,无需在本族中捉拿战犯。综合来看,波黑内战被揭露的真相,仍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以现在的波黑政治版图来看,尽管这里目前进入了和平状态,但其“欧洲火药桶”的局势并没有多少实质改观。

如何评价南斯拉夫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这两部电影里,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某个英雄人物,但是里面的游击队员又描绘得非常有血有肉,无论是《桥》里机智的的班比诺和重友情的扎瓦多里,还是《瓦尔特》里智慧,成熟,稳重的老游击队员,老钟表匠谢德,这些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牺牲的时候都是平凡之中透露着悲壮。散发着典型的英雄浪漫主义气息~
片中游击队员们的机智勇敢,饰演两片主角的巴塔,那种沉着冷静,刚毅果断,给人留下了精明干练的形象。《瓦尔特》里和德军斗智斗勇,间谍反间谍的情节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两部电影分别打动人心的是主题曲和台词,《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无需多说,这首意大利歌曲这么脍炙人口也多亏了这部电影的功劳。《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才叫一个用词考究,经典,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