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蜃楼郁达夫写的什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特色是什么???,以及神巫之爱故事梗概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作者简介(郁达夫)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相关作品:

迷羊 采石矶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过去 瓢儿和尚
青烟 故都的秋 秋柳
清冷的午后 微雪的早晨 祈愿
逃走 纸币的跳跃 杨梅烧酒
十三夜 蜃楼 空虚
血泪 秋河 茑萝行
南迁 离散之前 人妖
小春天气 还乡后记 灯蛾埋葬之夜
江南的冬景 志摩在回忆里 移家琐记
钓台的春昼 半日的游程 悲剧的出生
我的梦,我的青春! 书塾与学堂 水样的春愁
我承认是“失败了” 雨 怀鲁迅
北平的四季 马缨花开的时候 天凉好个秋
一文一武的教训 暴力与倾向 预言与历史
日本的娼妇与文士 敌我之间

《沉沦》是谁写的呢?

《沉沦》是郁达夫写的。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愤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日的演变过程文字是什么?

日的演变过程文字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具体如图所示:

甲骨文①和金文②都像太阳的形状。所以“日”是个象形字。③是小篆的形体,原来中间的一点则变成了一横。楷书④是依小篆的形体写为方形。

“日”的本义就是太阳,如《诗经卫风伯兮》:“杲杲出日。”“杲”是“明亮”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从太阳的本义引申为“白昼”,如“夜以继日”。

相关组词: 日月、日用、日光、春日、明日、日子、日常、往日、落日

1、明日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说岳全传》第九回:“我们不如回寓,明日再来罢。”

2、日光

太阳发出的光。

郁达夫《蜃楼》:“早晨醒来的时候,朝南的廊下,已经晒遍了可爱的日光。”

3、落日

夕阳。亦指夕照。

峻青《黎明的河边·主人》:“落日的红光,把他的脸孔,照成了古铜色。”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特色是什么??

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上,①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②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③他的散文的日记体突出,这并非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他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一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达夫小说、散文创作的互化现象。

郁达夫代表作 郁达夫分别有什么代表作呢

1、郁达夫作品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3、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4、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5、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试述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忧郁感伤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他那根纤弱的神经上鸣奏出的压抑的调子,无论在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回响。
1921年5月,郁达夫以他惊世骇俗的《沉沦》为标志,走上了艰难曲折的创作道路。小说塑造了一个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留日青年。“他”在“五四”狂飙和西方新思潮的感召下业已觉醒,热切地渴望恢复刚刚意识到失去的自身价值,向往异化于己的真正的性爱。然而,在这文明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他这样一个身处异邦的弱国子民,他的所有追求都“已成为一种观念”,成了他的理想。他内心的情火正在燃烧,但黑暗社会给他的却是残酷的压抑。他热爱祖国,却眼看着祖国日益“陆沉”;他才华横溢,却反受社会歧视;他渴求爱情,却终于找不到安慰体谅他的心。他在孤独与忧郁中挣扎,以至于进妓院麻醉自己苦寂的精神。他的清醒终究成为他愈加苦恼、愈加悔恨的深渊。终于,伴着个人理想的彻底幻灭,他走向投海自尽的绝路。
小说中这拼命挣扎的生灵被黑暗势力张开的魔网所吞噬。然而,他的精神又是耗尽于无尽的忧郁和感伤之中。在那社会为他张开的吃人的魔网里,他也用自己的忧郁感伤束缚了自己的意志,在无法摆脱的苦闷中了结了年轻的生命。
且不谈这样的作品对社会揭露的深刻性和积极性的一面,我们直接触及的就是作品中的忧郁感伤的基调。它同主人公的呼吸一样,都好象充满了凝重的血泪。这种“灰暗”的阴影,形成了笼罩他的全部小说作品的风格特征。他四十余部小说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精神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为生活而奔波,总是负荷着悲哀和痛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零余者”。
因此,有人说“作者心灵深处对爱情的呼唤,使他听不到革命的金戈铁马声。面对黑暗社会,只能发牢骚、泄私愤,通篇弥漫着因国辱权丧引起的哀愁……”(《试论郁达夫创作中的消极思想》宋聚轩)然而,我们是不是在这个层面上去认识郁达夫呢?



郁达夫小说作品中忧郁感伤基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必须先看看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依靠其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操纵了中国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使中国丧失了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自卫能力,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满清统治,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新政权很快又落入反动派袁世凯手中,进一步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虽然曾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向和会提出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应予取消的条件,要求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收回大战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均遭到拒绝。这充分暴露出帝国主义争夺和牺牲中国利益的本质。这一民族的耻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也激起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刻不满。当时的国家是:丧失了自立能力的政体,完全腐朽的经济支柱,但两千年来沉积的封建传统礼教却如同顽石一样坚固。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罕见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郁达夫正是成长在这苦难动乱的时代,他所走过的,也正是这样一条困苦和屈辱的生活道路。
郁达夫1896年出生在浙江富阳县城内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悲剧的出生”(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的时候,正是中国被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战败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的,是恐怖狂,是神经质的”(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郁达夫的“书香人家”也就此破落。他出生的第三年,父亲去世,卖光了田地,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只有孤儿寡妇的人家,受邻居亲戚的共欺凌,是免不了的”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社会的腐败和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具体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给郁达夫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增添了新的忧郁和苦闷。这时期的郁达夫正求学于嘉兴、杭州。少年离乡,一方面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另一方面还受到“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子弟”的歧视,使他处在极度的忧郁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孤独者”(郁达夫《孤独者-自传之六》)。郁达夫忧郁感伤的个人气质在这时候已经形成。



下面,就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作一些分析,来看看郁达夫创作中的独特性。记得鲁迅说过:“即使所讲的,只是个人的事,有些固然只看见个人,有些却也看见背景和环境”。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步作家郁达夫,时代的闪光也必然在其作品中得到折射和体现。众所周知,“五四”精神就是反帝反封建。而这一特点,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独特的、强烈的表现。
小说《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代表作。它是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精神积于一个深受着时代压迫,染着当时忧郁伤感的“时代病”的留日中国学生身上。小说深刻地剖析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酷爱自由,热望着真正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终日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精神寄予虚幻之中。他那孤冷的性格,忍受着残酷的现实。他将自己所有的精神寄托都倾注在爱情的追求上: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作品中是以强烈的激情要求这种爱,而他这精神上的饥渴,实际是要求对自己这颗被侮辱的心给予抚慰和同情:“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心肠里产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然而,一个贫弱国家的留学生,他那卑贱的地位,在军国主义日渐高涨的日本是求不到的。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他只有绝望:“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唉,这干燥的生涯,这干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里仇视我,欺侮我……”
如果我们仅仅以郁达夫的文艺主张,凭着对作品直觉的认识,只停留在作品表面的忧郁感伤、自轻自贱,以至自戕的灰暗色彩上,那么《沉沦》的价值也将同作品中“我”的死亡而一同消失。问题在于,作品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变态的性格,《沉沦》的出现,为什么在当时社会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首先,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包含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小说以悲惨的结局,控诉了青年一代的不幸遭遇。由于祖国的贫弱,他们处处被人歧视;揭示了民族的灾难给青年们的心灵上负荷了沉重的屈辱感,当人们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时,他总觉得象站在“断头台”上一样难受。“原来日本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使他那一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心挣扎在忧郁和苦难的深渊。他恨日本,“他们都是我的仇敌”,表现了郁达夫对帝国主义军阀专权的憎恶。郁达夫是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我何以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把这沉重的苦闷与祖国、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难怪与郁达夫同时代的黎锦明谈到《沉沦》时说:“今日青年在革命上所生的巨大的反抗性,可以说是从《沉沦》中那苦闷到了极端的反应所生的。虽然一部《沉沦》并不是记述关于性的问题、革命心理的文字,然而那真情实感的启示,比《呐喊》那较鲜明的激动,尤其来的深远”(黎锦明《郁达夫的三时期》)。
在这一时期,郁达夫以其忧郁感伤的的笔调,塑造了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形象,表现了他们青春期性的苦闷,大胆暴露社会的丑恶,剖白“自我”对祖国深沉的爱的作品还有《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胃病》、《中途》和《怀乡病者》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能忽视通过恋爱和性的苦闷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如《银灰色的死》,它的感伤和悲惨可以说是《沉沦》的进一步发展。作品描写留日学生Y君,在国内原有一位爱妻,他们曾以牛郎织女相比。当他出国不久,传来了爱妻吐血病亡的噩耗,他精神上受到极大地创伤。他常常躲进酒馆妓院,发泄自己心中压抑和苦闷,麻醉自己的精神。在酒馆里,心理变态的Y君曾遇到同情者静儿,在他苦涩的眼里,常把静儿与亡妻的容貌混到一块。可是不久,他知道静儿“要嫁人去了”,这消息把他幻觉中的偶象打得粉碎,深重地陷入孤独失望的境地。他无休止地酗酒,惨死在阴冷的月光下。


郁达夫的作品有一定的消极性,他作品中的忧郁感伤基调也有着一定的消极性。
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么这个时代的特点就不能不影响着他。首先,在郁达夫作品中表现出了那一时代所特有的矛盾:“追求幸福”与享乐主义,“性的解放”与纵欲放诞。象郁达夫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曾以“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为武器猛攻旧道德、旧传统,并热烈地幻想拯救民族,复兴祖国。可是当“五四”退潮之后,封建社会的旧道德、旧思想变本加厉地窒息着中国大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勾结在一起,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而这些业已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是由于他们清醒了,正是他们曾有过好梦,所以就更加痛苦。正如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所以走。”然而,郁达夫过分的忧郁感伤,过分的性的描写,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可以说是糟粕。
其次,是他的个人因素。我们知道,忧郁气质的郁达夫十分推崇清代诗人黄仲则,他的格律诗也师承黄仲则。正因为郁达夫“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鲁迅《写在坟后面》),因而他那忧郁感伤的基调有时显得太沉郁、太自卑,这些都是郁达夫作品严重的缺陷。
然而郁达夫对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始终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尽管他的作品是忧郁感伤的,但他那大胆破坏的精神却是主旋律,尽管他从“自我”来触及那个时代,但他却体验着那个时代里受苦受难者的疾苦,尽管他的作品有着一些缺陷,但他始终是前进着的。他是具有“特异的人格”的人。同时,郁达夫创作还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坚持和群众结合在一起而投身到实际斗争中去,他将永远苦恼、永远忧郁,因为他无法踏上真正解放的道路。

《沉沦》是谁写呀?

《沉沦》是郁达夫写的。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分一线潮、回头潮。回头潮,乃人工大坝
横空出世,桀骜潮水触之顷刻粉碎,蔚为壮观。
擎云举日,
携海提峦,
挟雷裹电。
统百丈惊涛,
千里狂澜;
呼啸东来,
直奔西天。
气吞海宁,
威震吴越,
雁荡从此不称山。
曾几时,
叫钱塘倒立,
不见坤乾。
卧榻岂容人酣?
筑长堤怒把天公鞭。
急堆星垒月,
金汤倒灌。
拱天接地,
大坝高悬。
孰进孰退,
玉瓦两难,
一代英雄捶胸叹。
罢罢罢,
纵碎骨粉身,
亦男子汉。
唐双宁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杨万里
宋朝李觏写有《忆钱塘江》诗: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朝朱继芳也写有《钱塘江》诗,“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描绘出一副色彩鲜明的钱江图: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元末明初的诗人金涓,作有《浙江晓渡》诗,浙江就是钱塘江,让我们从他的诗中,体会一下钱塘江的神韵:
片帆风力饱,凉气碧飕飕。
江阔欲沉雁,天空惟见秋。
渔歌闻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东南第一州。
清代宋维藩有以《钱塘江》为名的诗,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钱塘江的风貌:
钱塘江水势如铺,此日扁舟胜五湖。
野旷天低连海峤,山青翠叠浸冰壶。
蜃楼缥缈群仙集,瑶岛依稀只鸟孤。
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
明朝女诗人王素娥有《渡钱塘江》诗,写一江景色:
风微月落早潮平,江国新晴喜不胜。
试看小舟轻似叶,载将山色过西陵。
明代丁师虞的《渔浦晚归》写出了钱塘江畔的特有意境:
春在山颠与水涯,江流曲处有人家。
晚来渔棹长歌去,回首残烟点暮鸦。
远山、曲江、人家、晚霞、渔棹、长歌、残烟、暮鸦,组成了一幅美丽朦胧的钱塘江边村落图。
文学家郁达夫写《夜泊西兴》诗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江边情景:
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西兴两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在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溯钱塘江》诗中,钱塘江已是另一番模样:
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
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
木伐铺滩下,风帆背日张。
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东晋孝武帝时苏彦已写有观潮诗:
洪涛奔逸势,骇浪驾丘山。
訇隐振宇宙,漰磕津云连。
唐朝温庭筠的《钱塘曲》说明唐朝时这一天下奇观就已经被诗人们写入诗中: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
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
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一曲堂堂红烛筵,长鲸泻酒如飞泉。
李白来到杭州以后留诗不多,但却有诗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江的潮水,这天下奇观,连见多识广的李白也感到惊奇: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唐朝孟浩然也有观潮诗,描述了观潮的过程和钱江大潮的特点: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涛》,写出了钱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诗人米芾云:“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苏轼登望海楼,写有《望海楼晚景》一诗,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当时在望海楼上就可看见杭州市区段钱塘江的大潮,苏轼在诗中描写了钱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情景: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
苏东坡还有一首咏观夜潮的诗,也很别致: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朝齐唐曾做过一首《观潮》: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鳌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宋代潘阆《酒泉子》很有名,其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诗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仍常为人们引用: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哥哥姐姐帮帮忙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年,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年,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年,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年,商务   《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年,创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年,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书店;1930年,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年,现代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东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北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达夫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花城   《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1982,花城(今编入上海高二语文教材中)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1982,福建人民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文选集》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弥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出自郭沫若《女神·凤凰涅槃》:“山上的香烟弥散,山上的火光弥满。”另外,也可指弥漫消散。
弥散又称水动力弥散或水力弥散,为溶质示踪物稀释时的扩散现象。当一定数量溶质示踪物在地下水流中运移而逐渐传播时,可以占据超出地下水平均流速所影响的范围,愈扩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