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梵高画语人生观后感1500字,文森特·梵高给我们的启示「知识普及」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电影梵高画语人生赏析。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盛夏阑珊-」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对梵高的一生的感悟

大学时,读了梵高传记《渴望生活》,美国佬欧文斯通1939年写的。那时候,梵高在五角场的大学生中间没多少名气,书写得也不严谨,与其说是传记,毋宁说是小说。但青春期的我仍读得热血澎拜,写了一篇《梵高百年祭》发在校报上,萧思健学长读到,特地鼓励我,象宽厚的兄长一样,至今记得他温暖的笑容,拍我肩膀的肉嘟嘟的手。

后来我离开学校,跑到外面世界上,学习赚钱。起初,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就是天才,于是无知者无畏,倾囊而出创业,我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苦酒,在人生的谷底一呆就是很多年,少年时的同学早已肥马轻裘,每次聚会都有云泥之感。我像梵高一样,时而自我激励,时而又心灰意冷,怀疑生活是否真的值得一过。

有一年,梵高的画在国外拍卖出天文数字,在上海就火了。他家乡的美术馆来上海开梵高画展,我向老板请了假去附庸风雅。到了现场,才发现所有的画,都是复制印刷品,荷兰人真是小气到家,还郑重其事地把复制品封在玻璃后面。那些荷兰来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脸红扑扑的,跟我们南汇人很像,他们来自梵高老家附近,在荷兰也属于乡巴佬。梵高因为笨拙粗野的乡下人长相被世故的布鲁塞尔人、时髦的巴黎人和排外的普罗旺斯人嫌弃了一辈子。然而,他声名大噪之后,许多人纷纷跳出来像经营自己的事业一样,百般证明自己家里人曾经与梵高关系亲密。

我困惑不解。而让我更困惑的是:为什么梵高要自杀?他不是如传记所说十分“渴望生活”吗?究竟是什么能把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逼进死亡的深谷?仅仅是被诊断为癫痫的家族遗传病吗?

2.小红也走了

觉得自己功成名就的某年,我在云南度假,跟我喜欢的同学朋友在一起。那晚觥筹交错,等看到错过母亲打来的好几个电话,预感有坏事,打回去,母亲说:小红没了。我呆若木鸡,问了几句,更加失魂落魄。

小红是和我一起长大的隔壁家女孩。我们那一代,在黄路那地方,要逃离农村,唯一的出路是读大学。小红读书不好,早早就嫁人生子。过了几年,她离了婚带孩子回到娘家,出路全无,外面指指点点,她最终还是想不开,喝农药寻死。送到医院洗胃,活转来,想不到毒性太大,在医院里躺了一天,还是走了。小红的大哥在她清醒过来的时候,问她后悔不,她说不出话来,留着泪点头。

小红去世后,周围的人继续看不起她,说她一生是个失败。那些人,都是周边善良的乡邻,但是如锺书先生所说,“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就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乡邻的议论,给了我第二重创伤。后来我和朱长超老师在黄路捐赠一个图书馆,也是人言籍籍,说什么的都有,我只好郑重地告诉我家老头,不要再通知我别人的意见了。

文森特·梵高给我们的启示

为理想的实现要有不不顾一切的精神和信念,更要耐得住寂寞和忍受世人的误解,从画家身上我们也得到某种启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的,那些看似平常或另类,不被理解或孤军奋战的具有特殊潜质和个性的人才是世间的真正瑰宝——哪怕是在身后

梵高的《向日葵》观后感

《向日葵》主要是以黄色为主,由灿烂的黄色系列组合而成。作品以丰盈而纯洁的黄色色调,尽情地展示了作画者内心中火热的激情与不老的青春活力,那如烈火燃烧般的一团团向日葵,不仅仅寓意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成熟,而且更加任性更加狂放不羁地描绘出了作画者对生活坚毅顽强追求和热烈渴望的激情与态度;那一团又一团炽烈如火的黄色,融合着自然的绚丽光彩的同时,也别有一番风味的宣泄了作画者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享受与永久激情的澎湃。在《向日葵》中,我感受到了艺术中豪放不羁的风格和充满激情澎湃的绚丽色彩,畅舒随意的线条画风,摆脱了自然以物聚象的束缚感,让身心疲惫的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愉悦,让自负的人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让绝望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