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大眼睛战机,俄的苏-27战斗机做的“空中眼镜蛇”是个什么动作??和机长大眼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肩上风尘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街机中有一种带眼晴的飞机大战是什么名子

你说的眼睛是不是飞机的前端或两侧带两个防护球的?那个游戏的名字叫【威虎战机】。

首架隐行战机什么型号

F-117A是美国前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隐身攻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战斗机F—117。而它本身的初步解密也仅仅发生在不久之前,设计却始于70年代未。1981年6月15日预生产型飞机在绝对保证秘密的情况下试飞成功,1982年8月23日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一架飞机,F-117A服役后一直处于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军才首次公布了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面世。

2. "海弗兰"计划

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军用飞机(尤其是战斗机)发展的高峰。目前美国空、海军现役的主力战斗机,差不多都是那时候研制的,例如F—14、F—15和F—16战斗机均为70年代初问世,只有F/A—18稍晚一点。美国人发展军用飞机,往往始一种新型号出现后,马上就开始考虑它的后继机,有时甚至还要提前。隐形战斗机的研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萌芽的。后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个称之为“海弗兰”的隐形战斗机研究计划,要求有5家主要合同商参加。起初,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并未被列于这5家之列。原因是说该公司缺少现代战斗机的设计经验。实际上,洛克希德是一个老牌的飞机公司,创始于1916年,先后研制出P—38、F—80、F—104、C—130和SR—71等一系列优秀军用飞机,有些甚至是世界名机。近年来,虽然没有再搞战斗机的研制,但一直在独立地进行隐形技术的研究。由于洛克希德具有实力,而且在隐形飞机的研究上先行了一步,因此经过努力,终于被挤进了“海费兰”计划,并最后在原型机的竞争中获胜。“海弗兰”计划始于70年代中期,先搞了两架小型原型机进行可行性试验。这两架小型原型机也叫“海弗兰”,装两台发动机,采用奇特的多面体外形。这种外形设计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一个计算飞机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的数学模型。因为计算雷达反射截

面积,平面外形比曲面外形要容易些。没想到这一数学模型真的得到了应用。

“海弗兰”原型机的放大型就是F—117A,1978年由洛克希德“臭鼬工厂”开始研制。研制工作进展顺利,1981年6月首飞成功。1983年10月进入托诺帕试飞基地的第4450战术大队服役(现为第37战术战斗机联队)。美国空军共订购59架,现已全部交付,并无后续采购计划。59架中有4架分别于1982年、1986年和1987年及1997年坠毁。59架F—l17A飞机总耗资将达66亿美元,计划价格为1.112亿美元。

3. F-117A隐形措施

在F-117的设计中,其外形的设计已不能仅从常规气动力(如升力和阻力)角度来考虑,而必须把外形与隐形联系起来,尽可能做到二者统一。前据介绍F—117A飞机的RCS值只有0.001、0.01平方米(沿方位BCS值),比一个飞行员头盔的RCS值还要小。如此小的RCS值,部分是由于F—117A采用了各种吸波(或透波)材料和表面涂料,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它采用了独特的多面体外形。

比如,一般来说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探测角大都处于飞机轴平面的正负30度范围之内,所以设计师们把F—117A大部分表面的倾角都设计成大于30度,这样就可以将雷达波偏转出去,而避开辐射源。设计师还把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设计成使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的儿个窄波束,而不是象常规飞机那样全向散射。这样就能使两波束之间的“微弱信号”与背景躁声难以区别。这种波束很窄,以致于雷达不能够得到足够连续的回波信号,而难以确定是飞机目标,还是瞬变噪声。在对待一些小部件的设计上,设计师也作了周密考虑。如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和发动机维修舱门,以及机头处的激光照射器边缘都设计成了锯齿状嵌板,并让这些锯齿边缘与上述某窄波束方向垂直,这样其反射汲就不会形成另外的波束,而与该窄被束方向一致。

为了防止雷达波进入进气口,设计人员除对发动机进行了专门处理外,重点对进气口进行了特殊设计。进气口用相距1.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起来,以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F—l17A的进气口高约0.6米,完1.5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进气口,一可以绘发动机提供进气,二可以提供冷却空气。冷却空气从进气口旁路通过,在尾喷口处与发动机的排气混合,然后排出去。这样做,可大大降低发功机的排气温度,减少红外特征。此外,F—117A还采用了V形尾翼(全动式)、埋入式武器舱、可伸缩的天线等。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RCS值,达到隐形的目的。

4.F-117A设计特点

F—1

俄的苏-27战斗机做的“空中眼镜蛇”是个什么动作?

空中眼镜蛇基本动作就是飞机从水平状态进入,机头上仰,达到120度迎角,然后保持此姿态和高度继续作水平动作,此时飞机速度迅速下降,飞行员迅速操纵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电传操纵鸭翼和水平尾翼,使飞机低头俯平,直至退出

“眼镜蛇机动”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机动动作。它最初现身于1989年6月的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苏联苏-27战斗机一亮相所进行的飞行表演就令在场的观众大跌眼镜:当时威克托·布加乔夫驾机升空后大角度爬升,突然间,苏-27机头抬起并越抬越高,最终变成了机尾在前,机头在后,仰立着悬停在巴黎的上空。几秒钟后,机头重新落下恢复平飞状态。因其过程就像发怒时高昂头部的眼镜蛇一样,故被形象地称为“眼镜蛇机动”。后来为了纪念布加乔夫这位天才的表演者,这种飞行动作亦被称为“布加乔夫机动”。

战斗机的眼睛蛇机动是什么意思?

机动过程中飞行员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机动时飞机进入的速度约为425公里/小时,飞机以超过110公里/小时的速率减速,然后减速到148公里/小时,这个动作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眼镜蛇机动”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对它的实战意义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是一种特技飞行表演动作,实战中作用不大。但是随着近距离空战的重新受重视,人们最终还是确认了它的实用性。在空战中,当敌机离你尾部很近并准备攻击时,飞行员可以尝试通过“眼镜蛇机动”的制动作用突然减速使敌机冲过你,重获空战优势。不过“眼镜蛇机动”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对战机的机动性能和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要求很高。迄今为止,除了苏式战机外很少有其他类型战斗机能够完成这个动作。

有一个飞机街机 (绝对不是四国战机)可以选八个国家还是六个国家来着忘记了 纵版。

楼主应该是把几个游戏记混了..因为你说的根本就是四国战机1代.

1p的日本是 忍者
2p的日本是 日本姑娘(胸前有个条,写着一日司令)

机器人驾驶员是2p 的瑞士(国旗是黄色十字)

如果你对所谓"中国驾驶员"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她的"雷"是暂停时间.

近视眼也能开战斗机,是美军兵源不足么

美国对飞行员视力要求比较宽松一些,没有中国这么严格,美国人严格的只是对于飞行和作战知识的掌握程度。美国人年满17周岁可以学习飞行,所以美国航校遍地都是到处开花,飞行员储备相当丰富。

他们认为的飞行员的知识比身体重要。对于身体素质的标准没有过于的严苛已经是相当的不可思议了,更甚的是即使是佩戴近视眼镜也是可以成为为飞行员的,当然这个前提肯定是你的知识要达标准。实际上,美国飞行员参战最多,虽然对身体素质要求不像我们一样高的出奇,但是也从没发生过因身体条件不合格导致坠机的事故。

美国最著名的眼镜飞行员就是杰弗里·范斯坦。已经退役了的美国空军飞行员,不仅仅是著名的带近视眼镜飞行员,此外还是当时美国的王牌飞行员。他所使用过的战机就是鼎鼎大名的“鬼怪”F4战斗机。他在越南斗过米格19和米格21,扔过炸弹,躲过萨姆2。

他们在飞行头盔里佩戴有框眼镜或者是隐形眼镜都不算稀奇事了。美国人的头盔制造商都尽量满足允许飞行员在头盔里面带眼镜。尽管是对于近视没有要求,但是对于近视矫正手术还是有约束的。一定是要有医生准确的确认过术后的眼睛是符合条件的才有资格成为为飞行员的。

面包师布莱恩·乔恩改行开上了F22,四眼飞F4,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事。身上有点疤不行,视力稍弱不行,反应不迅速不行,情绪太容易波动也不行.....

实际上,中国规范这么严格,间接的也阻挡了一些潜在的王牌进入飞官队伍。当然,中国人太多了,即便是如此严格的筛选,一年也能选出几千飞行后备生,这一下要是都放开了,还不几万几十万的人都能进入航校了,那得花多少钱。

歼-8战机机头那个突出的椎体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

就问题所问,那个突出的椎体其实是进气锥,主要是调节空气进入发动机的速度,由于高速飞行的时候,空气的流速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如果没有经过这个调节,很容易损伤发动机。

别小看这个进气锥,作用可是非常大,特别是对超音速飞机来说,由于速度太快,会产生“激波”,导致气流会稀薄,同时震荡。因此我们需要对空气进行增压减速。所以说这个小小的进气锥,虽说看上去外形有些不太符合我们的流线型审美,但是实际上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没有它调节空气,咱们战斗机的发动机就没有办法高速运转。

而发动机是需要一定流速的空气才能工作的,特别是喷气发动机所需要的空气更是特别大,因此,我们只有通过进气锥去调节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才能满足发动机的需求。

就超音速飞机而言,由于超音速飞行,空气在进入之前,不能自动地适应发动机所需,容易发生溢流。所以随着速度提高,进气锥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结构上朝着更加复杂化发展,这也是性能和速度提高后确保发动机工作稳定的先决条件。超音速飞行时,如果进入进气道的空气量超过了发动机的实际需求,则会导致额外的阻力,导致速度下降,所以,超音速进气道都设有旁路系统,空气超过发动机需求时,则开启旁路系统,将多余的空气排放出去。

而圆形或半圆形的进气道有个中心锥,它用来调节进气量和调节激波的位置,超音速进气道与亚音速进气道在外形上的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中心锥和压缩斜板,中心锥可以看到,而压缩板有的在进气道内部。

不过进气锥可不一定都做在飞机机头位置,有的飞机把进气锥安装在腹部附近,比如法国幻影,而有些则放置在机翼上,具体安装位置受发动机位置影响,毕竟它是为发动机服务的。

但是放在机头位置,可能就要牺牲一定数量的雷达了,对于在天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来说,雷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好比是战斗机的眼睛一样,不过我相信咱们的战机肯定在别的设计上有相应的弥补措施,毕竟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咱们的研发能力也是不断上升,在这种精细的进气锥设计方面,肯定考虑得更加全面和周到,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增强对于发动机进气的调节,从而在实现满足发动机需要的同时,也满足雷达设计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实现双赢了。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还希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