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心花路放豆瓣评分,《心花路放》是一部怎样的影片??,以及心花路放电影评价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黄渤、徐峥合作《心花路放》,这部片岂不是绝对好片?

记得今年春节档票房第二的《疯狂的外星人》吗?大家都以为《疯狂的外星人》是黄渤、徐峥与沈腾的第一次合作,但其实早在2014年的国庆档,他们就已经一起出现在大银幕上了。宁浩的作品似乎没有让人失望过,从《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宁浩的电影作品保持了他素来的稳健,记得当初有人评价宁浩的稳健“如果你非要投资电影却不知道投资谁的话,那就选宁浩吧”

类似前一年的《无人区》,黄渤与徐峥联手,再加上宁浩。从《人在囧途》到《无人区》、《心花路放》,似乎国产优秀的公路片已经被徐峥承包了。观众们似乎很爱拿这一次的《心花路放》去和韩寒的《后会无期》作比较,可《后会无期》看的时候是如此寡淡,看完又觉得索然无味。

而《心花路放》就是一剂猛烈的“毒药”,“3000公里”不知道骗了多少人去了大理。影片围绕着耿浩(黄渤饰)在离婚之后的救赎,在这一路上,好哥们郝义(徐峥饰)与他一路上插科打诨,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而电影是“双线”展开进行,一面是以两位好哥们的旅途,一面是康小雨(袁泉饰)在大理的寻找真爱与真我。两条线看起来是平行延伸的轨道,到最后再巧妙的汇合,但其实两条线在进行的时候就已经互相影响,并且埋下许多关键伏笔。

好演员(徐峥、黄渤)+好导演(宁浩),便是一部佳作。其实除了黄渤与徐峥这两位主演十分优秀外,许多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也给人留下深刻影响。周冬雨饰演的“杀马特”女孩周丽娟代表了那时期的“疼痛文学”90后,而沈腾饰演的大理酒吧老板也颇有一股烟火气,想不到沈叔叔的痞气是与生俱来的。

总的来说,《心花路放》是一部值得去品的国产公路片佳作,除了能够带来笑料外,电影也带给了观众许多思考,比如在电影里仿佛强调的“阴影面”,耿浩正是明白了自己不能老待在阴暗面而释怀,将“耿浩对不起康小雨”愤怒的涂抹掉后,最终还是明白了事理,走出了“阴影”,最后改成“耿浩祝福康小雨”。

从表现手法、人物塑造、影片主题3个方面浅析电影《心花路放》

电影《心花路放》于2014年上映,豆瓣评分7.0分,由宁浩执导,黄渤和徐峥主演,属于一部国内并不多见的"公路电影"。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郝义(徐峥饰)为了帮助耿浩(黄渤饰)走出离婚带来的人生阴影,"胁迫"着耿浩开始了一段从北京到张家界长达3000公里的"猎艳之旅"。

《心花路放》沿袭了宁浩导演一贯的低成本高票房,以3500万的投入换来了11.67亿的总票房,其背后的原因与宁浩导演浓浓的个人风格分不开。

宁浩导演一向擅长于刻画 社会 底层的普通人, 用不那么华丽甚至略显粗糙的镜头语言,将小人物在命运和生活面前的纠结与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份真实极大的拉近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感,直击观众内心,达成 情感 的共鸣。

这种风格与宁浩导演从小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从生活中汲取的灵感使得电影更加"接地气"。《心花路放》这部电影的灵感就来源于宁浩导演与朋友的一场旅途。

接下来我就将从影片的表现手法、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这三个角度入手,简要的分析一下这部《心花路放》,并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结合现实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宁浩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不像传统电影一样按照固定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结构,而是充满了后现代主义色彩,叛逆性、跳跃性、断裂感是宁浩电影中的常态。

而要想在影片中体现出这些后现代风格,蒙太奇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影片《心花路放》中就多次运用了不同的蒙太奇手法: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又称并列蒙太奇,指的是两条及以上的情节线同时发展,并列表现, 镜头在这些平行发展的线中来回切换,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情节的发展,最后归向同一个结局。

这在文学上又被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只",是宁浩导演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种表现手法。

影片《心花路放》的剧情被分成了 "现在和过去" 两条线,一条是影片的主线,也就是郝义和耿浩的那段"猎艳之旅";另一条是支线,以耿浩的前妻康小雨(袁泉饰)为叙事主体,讲述的是5年前康小雨和耿浩相识的故事。

当人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电影的套路之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开始感觉到审美疲劳,一部电影常常看了开头就能猜到接下来的发展,就算特效和演员的演技再惊艳,也终究掩盖不了这种俗套。

这个时候《心花路放》这种平行式的叙事手法在一众传统电影中就显得尤为突出,观众不再是只动眼睛不动脑子地一味接受导演的灌输,而是需要时时参与到影片之中。

观众在观影的同时需要分辨这两条线之间的界限和联系,自行将剧情补充完整, 这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布局和破局的 游戏 , 这种隔空的互动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票房高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除此之外,影片中两条线的设置也非常有意思。

之前提到,影片的主线是郝义想要带耿浩走出离婚带来的人生阴影,那么以康小雨为主体的这条支线,其实就是阴影的一个隐喻。

在耿浩的这段旅途中,先后遇到了4个女性,他有4次机会走出阴影,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与此同时,支线也在持续向前推进着。

耿浩在第4次走出阴影失败后,和郝义分道扬镳,随后他回到了最初与康小雨相遇的那一家民宿,他在那里把曾经留下的"耿浩对不起康小雨"改成了"耿浩祝福康小雨"。

这时支线中的康小雨也在这里第一次遇到了耿浩, 过去和现在在这里被衔接了起来,两条线也在这里融合,支线从此消失,预示着耿浩终于走出了阴影。

这里是开始的地方,也是结束的地方。

2.重复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手法是将某个意象或者某个镜头进行多次重复的展现,使得影片的剧情可以联系起来,比如前后呼应或

《心花路放》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黄渤饰演的耿浩在偶遇“小三”危机,陷入情感困境。面对背叛,耿浩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基友郝义为了帮他摆脱痛苦,决定带他南下“猎艳”,遍访“百花”。于是两个“暴走兄弟”带上一只狗,开始了一段疯狂而搞笑的放浪旅途。一路上他们结识了各式女伴,并经历了一连串奇葩的遭遇。最后,两人最终明白了爱的真谛,并收获了彼此的幸福。
这部电影以爱情为表象,却着实将现代中国最普通青年(也就是所谓屌丝)最平凡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表现了出来。他们像耿浩和郝义一样,平凡,虚荣,却又充满情感与对爱的憧憬。我们喜欢一个电影的核心点就在于我们能够被电影里某种人物的刻画所打动,所感动。而这部电影里耿浩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在现代中国社会更加成为一个逐渐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本片无疑也为处于这一阶段的普通人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心花路放》这部电影不是关于一个人受了情伤以后如何疗伤的,而是告诉我们,受伤以后疼习惯了就麻木了,然后一边疼着一边继续生活,别指望摆脱它。
感情是唯一个可以挨了一闷棍你还没地方说理的地带。因为所有的闷棍都可以用一句对不起来弥补。无所谓谁对谁错,无所谓谁是谁非。上面有苍山,下面有洱海,一个可以开着小车去大理的旅行,去一个可以称为艳遇之都的地方,寻找着爱情,寻找着自己。你看,把橘子剥开放进啤酒里,坏坏的一笑,是不是我还是我?人生就是这么没道理。得不到。放不下。已失去。但是我们总归都会走出阴影。灿烂日光之下,依然还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在靠近,可期待。
每个人的每一生都有一些失败的时刻,那个时刻是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某一部分东西,这些东西是你曾经最珍贵的东西,你所守护的事物,或许是你从没有想过会离开的人,或者事。它们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开始,那个开始永远美好的留在自己的记忆中,永远像昨天发生的事情。可是某一天你就失去了它。你怨恨,痛苦,发泄,你想要忘记,你做着荒唐的事情,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你依旧没有走出来,你逃避着,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失去的一切。我们都处在那一片阴影里,没有走出来,便看不到前方的路。

如何评价电影《心花路放》

《心花路放》首先是一部喜剧片,其次才是一部公路片,无论从故事结构还是拍摄手法上都要比《后会无期》显得老练出色。一路的离奇遭遇,无论是遇到阿凡达妞的执着信仰、还是90后杀马特的奔放不羁、亦或是MINI女的意外的爱情、还有夜店东北妹子的搞笑演出,都在让耿浩的内心逐渐被唤醒,并在现实进行妥协,直到最后与好基友的“柔情”表白,从而走出心理阴影,开始了新的旅程。

宁浩对故事结构的布局和搭建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空前的才华,采用了更简单的双线剧情推进,而剪辑运用的更为娴熟。在笑点设置上也不是以冷幽默为主,主要靠剧情推动和演员发挥,并不属于那种强行“造笑”的电影,而让观众以为这些搞笑都是事赶事的巧合,不矫情不做作。这一点,从点映场里观众一拨又一拨的爆笑声中就是感受的到。另一条线是袁泉饰演的角色以为一首《去大理》,让她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寻爱情,也是在追寻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是最受文艺青年所喜欢的,当然也是最虐心的。当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才让人瞬间感受到导演的高深之处,那种“翻转”你是不会想到的。

如果没有最后的翻转,该片也就算是及格线上的作品,正是这个转折让影片有了更强大的一股力量,几乎没有台词,全是靠镜头讲故事,衔接和切换都很平顺很自然。电影在两段时间相逆的叙述当中,让人感慨起始和结束,原来是那么巧妙和冥冥注定的事情。而看到这,你会认为所有的执着都是无力的东西,只有释然、放下,才能重现阳光摆脱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