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希特勒的四个战略,希特勒到底犯了哪些战略错误??,以及希特勒战略目标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希特勒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希特勒(全名: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奥地利裔德国政治家、军事家,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为政举措:对内政策希特勒与众军官一战后的德国上下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让纳粹党获得了“政绩合法性”,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戴。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的执政党。当时的德国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动荡。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失业人数更高达600万。在国际上,德国不仅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受创最深,而且还饱受英、法等战胜国的挤压,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战败国,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国家。可以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开始执掌大权的。希特勒把新官上任对内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了消灭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希特勒这样倒不是单纯的政治做秀,而是切实在多方设法解决失业问题。因为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这样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是在自吹自擂。希特勒对内的第二把火,烧向了改变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平心而论,这也不完全是在吹政治牛皮。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希特勒对内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早在1930年希特勒就说过,“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因此,他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力量来自欢乐”旅游船,组织普通工人参加“力量来自欢乐”的休假旅游活动。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用当时纳粹广为宣传的话说,就是 “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到的休假旅游,现在纳粹德国的工人也可以享有”。到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允诺,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 对外政策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对内烧的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也烧的三把火,则使德国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普遍感到脸上有光,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希特勒对外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在看清国际联盟的底牌(即没有决心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来制止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后,希特勒更是肆无忌惮地大搞扩军备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军力最强大的国家。希特勒对外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由国际联盟驻军管理。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兰,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以此来展现德国的“繁荣与昌盛”。为了开好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不但允许一些德国犹太人优秀运动员代表德国参加竞赛,甚至还任命犹太人沃尔夫冈·菲尔斯特纳尔负责管理奥林匹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当时,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称这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体育政治和体育民族主义的狂热,被希特勒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不仅绝大多数德国人为他着迷,甚至不少外国人也都被他所蒙蔽。希特勒上任后的内外三把火,烧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从没有为自己的享乐乱花过纳税人的钱,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看来,独裁统治可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面目可憎的。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而对大救星,民众能够做的当然就只剩下狂热的拥戴、绝对的服从和无条件的支持了。希特勒一切对内的专横与暴政、对外的侵略与战争,就这样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希特勒不想止步,德国就没有人和力量能够迫使他止步了。

希特勒采取的统治政策带来了哪些影响

1、希特勒是第一个实现资本私有化的人。(把工厂卖给人民,然后给国家赋税,使国家减轻了负担)

2、军政一体化,这是希特勒比较独特的方式,因为当时在战争期间,如果军政分化,肯定不利的还是自己国家。(这是一个基础,现在很多国家都是军政一体化,就是独裁,全部由中央控制。我们国家就是一个执政党的国家。我们国家还有别的党派,但是执政的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同样也是军委主席。这也算作军政一体化。不止是我们国家,大部分国家都是。)

3、屠戮犹太人,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很错误的举动。第一,希特勒本身很憎恨犹太人这是不可否认的;第二,从主观方面讲,因为经济危机,大部分穷的犹太人涌入德国,德国当时的经济根本没有能力去养活这些人,所以,也是一点。哪有那么多的有钱犹太人?

4、战略方针,希特勒的政策就是国际战略。德国刚开火不是为了打这些国家,而是为了缩短与英法之间的距离。这是第一次的国际战略的表现。当时,还是没有人去想这个的。日本人复制希特勒的政策,占领中国的东三省,也是国际战略。战略这个词,首次登上世界的舞台。

希特勒到底犯了哪些战略错误?

在希特勒的指挥下,德国最终被盟军和苏军摧毁,我们来盘点下他犯过的各种战略错误:

1.反犹政策

反犹政策的起源是大部分德国人都认为一战的失败是犹太人的背叛所导致的,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普通的日耳曼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犹太家庭却普遍生活的很好,所以又有:将牛奶倒掉也不给德国人的说法。

即将被送往集中营的犹太人们

而纳粹上台的基础就是靠着德国民众的反犹情绪,不过在纳粹掌权后,希特勒以国家计划拉动了整个德国的经济,但他同时也应该改变对待犹太人的态度。

因为德国刺激经济的方法是不可持续的,欠下了其他国家大量的外债,这不是能通过掠夺犹太人就能解决的,只有战争这个唯一的选项才能维持德意志帝国的正常运行,所以还不如善待犹太人,使他们为德国服务。(德国军队也有一部分犹太人,希特勒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盟军解放的德豪集中营,里面铺满了尸体

2.东线战场的种族政策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三百万大军兵分三路对苏联不宣而战,在前期德军进展神速,很快就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国家,但是希特勒不光继续推行反犹政策,还对其他种族进行了屠杀。

本来乌克兰和爱沙尼亚这些国家的人是亲德国的,他们认为德国人是解放者,并且愿意帮助德国打击苏联,不过就是由于种族政策,德军并没有善待他们,结果导致数百万的人力被浪费掉了。

乌克兰人欢迎德军

如果让这些人统统加入德军,并且优待苏联战俘,弗拉索夫(苏联叛徒)就不只领导60万的伪军了,那苏联可能在1942年就崩溃了。

弗拉索夫在战后被判处死刑

3.对美国的态度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第二日希特勒就对美国宣战了,这对于苏联和英国简直是大喜的消息,而希特勒以为这样日本就能帮助德国,从远东进攻苏联了,不过他也过于昏头了,日本已经选择打美国了,怎么可能还北上打苏联呢?

希特勒在国会宣战美国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一旦美国参战,轴心国离失败就不远了,如果希特勒当时就解除与日本的盟友关系,转而对日本宣战,那美国肯定不会去支援苏联了(因为苏日中立条约),而且德国和日本同盟,对双方其实都没有现实意义的好处。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4.忽视北非

一般大家都认为北非战场不那么重要,但其实不然,因为这是英国能打赢德国的唯一地点了,就算不列颠空战胜利了,但德国空军还是没日没夜的轰炸着英国,而英国靠自己的力量是完全无法登陆欧洲的。

在北非的隆美尔将军

所以在阿拉曼战役胜利后,丘吉尔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英国人民看到了战胜纳粹的希望,但如果德国占领埃及,那英国的政策很有可能会发生转变(美国不参战的情况下)。

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将军

在1945年7月的时候,带领英国获胜的丘吉尔却大选失败了,原因主要就是虽然他们打赢了战争,但日不落帝国被打残了,失去了掌控殖民地的实力,而如果跟德国谈和,大英帝国则可能会继续保持强盛(希特勒主张英国管海洋,德国管陆地)。

英国首相丘吉尔

当然,希特勒忽视北非的原因很简单,他还始终对英国政府报以幻想,但是只要丘吉尔在任首相一天,那他绝不可能跟德国谈和。

什么是希特勒的声东击西战略?

1940年5月10日,在德军“B”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投入荷兰之战时,该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同时开始了向比利时的挺进。希特勒企图以对比利时的进攻来转移盟军对他把阿登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注意。盟军此时确实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和1914年一样,是通过列日攻打布鲁塞尔。德军第6集团军的行动就是要使盟军感到自己的预料是正确的。如果希特勒的企图能够实现的话,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就会向北进入比利时去阻击第6集团军。这样,担任西线主攻的“A”集团军群就可以集中兵力,迅速突破阿登地区,突入盟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正如希特勒事后所说的:“我把攻击的重点放在想要突破的战线左翼,同时在另一翼采取了佯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为防御德国侵略,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都构筑了坚固的筑垒防线。在荷兰为哥雷比-皮尔防线,在比利时为艾伯特运河防线,在法国为马其诺防线。这三条防线自北而南,互相衔接,连绵数百公里。到5月10日,比利时共有22个师,包括18个步兵师(其中只有6个是正规师)、2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1个重炮兵师。比军没有坦克,防空设备也几乎等于零,只有1个战斗机团。其战前的部署如下:4个师配置在荷比边境一线,6个师用来保卫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KW线”,12个师扼守艾伯特运河。比利时在战争爆发前还未最后确定战争的打法,对于固守哪块阵地也还未做出抉择,要根据德军进攻时的兵力再作调整,因为艾伯特运河防线掩护了整个比利时国土,所以军队重点配置在这一线。当德军“A”集团军群44个师的庞大突击部队,在阿登地区对面的德国边界上停下来,准备进攻的时候,“B”集团军群的博克上将却命令赖歇瑙将军指挥的第6集团军尽量进入靠近艾伯特运河的出击位置。因为博克虽然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助攻,但他仍希望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向西推进,以使盟军确信德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从比利时向前推进。而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最大障碍,就是艾伯特运河。由于艾伯特运河是为了防止德国入侵比利时而专门修建的筑垒运河,两岸陡峭,遍布防御工事,尤其还有运河边的埃本·埃马耳要塞扼守着运河,因而构成了被认为可与马其诺防线相媲美的最可靠的反坦克防线。德军要进攻亚琛-马斯特里赫特-布鲁塞尔一线,就必须渡过这条运河。如果德军第6集团军在艾伯特运河受阻,那德军的进攻就会在还没有发挥其锐气之前停滞下来。为此,德军决定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空降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并夺取埃本·埃马耳要塞西北部的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如不能全部攻下,至少也要保证拿下一座。

德军利用橡皮舟和木梯渡过马斯河,攻入荷兰边境重镇马斯特里赫特。

简述希特勒的基本政策思想

希特勒的思想就是最高血统为德国人,世界一切都不放在他眼里,他对人民说过一句话,想要有面包吃那就要去别人手中抢,希特勒的传统思想观念就是,将自己热尔曼民族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不管他人死活,也就是中国封建思想吧

希特勒在1942年的计划是什么?

希特勒在其发布于1942年4月5日的第41号元首指令中指出,要使德国与西方联盟相抗衡就必须获得在时间、空间和物资上的优势,而取得这些优势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俄罗斯南部消灭苏联红军。这一计划将同时剥夺苏联主要的农业、工业和石油资源,其中首先要夺取斯大林格勒上游的伏尔加河地区(而不是列宁格勒),这样就可以切断苏联的大部分石油供应,使红军陷入瘫痪,任凭宰割。在这一进程中德军虽然会被削弱,却仍然比较强大。

在1942年的战役中各项以燃油为中心的事项都要精打细算——比1941年任何阶段的计算都必须精确许多。希特勒对于德国对罗马尼亚油田的依赖一直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因为德国现存的石油储备根本就无法支撑其与英国、美国和苏联所进行的长期消耗战。在希特勒看来,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夺取苏联的油田和石油工业。

迈科普和格罗兹尼位于高加索山脉北部,那里当时的石油产量占到苏联全国的10%。如果德国想在沉重打击苏联石油供给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增加自己的石油供应,那它就必须夺取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府巴库。巴库的石油产量占苏联全部石油产量的80%以上,因此巴库及其石油生产资源的损失将会极大地影响苏联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效果。至少在1942年最初阶段的战役中或者在德军陷入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希特勒非常重视石油资源,他在1942年6月30日下达给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的命令中写道:“如果我不能在迈科普和格罗兹尼得到石油,那我在阻止德军向高加索推进的战斗中,苏军伤亡惨重。图为1942年10月的苏联医务兵雅尔马科夫。他已将至少60名伤员连同武器从战场上救出。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1942年整个东线战场上的战役都是以希特勒希望这次战役在规模上要远远大于1941年战役的主观嗜好为主导。1941年12月希特勒命令德军在莫斯科外围强拚死守这一做法的成功使希特勒对自己的军事洞察力充满自信,也使他对德军士兵的作战能力深信不疑。但与此同时,希特勒越来越怀疑他的高级指挥官们对于纳粹圣战的忠诚。

由于希特勒年轻时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个“波希米亚下士”成为德军指挥官经常暗中指责的对象。希特勒确实不是一个具有连贯性作战计划的制订者,可以指挥他的部队发动一系列连续的作战行动,从而一举打垮苏联,但他也并非如许多德军将领所宣称的那样无能。希特勒主要依靠自己的“直觉”来思考,如果说这种直觉导致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的话,那么在此前一年他的直觉还是相当正确的。有一点值得玩味的是,希特勒为何会忽然从理性思考变得盲目决断和举棋不定,而这则正是第6集团军覆灭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如此,在1942年春仍很少有德军将领对1942年战役的作战目标提出异议。

第41号元首指令表明德国的战略意图发生了变化,但这一作战计划却并不是十分合理。“蓝色”计划仅仅拟订了1942年最初阶段作战计划的次序:第一阶段,由冯·魏克斯指挥的部队(包括第2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将从库尔斯克直接向东进军,在这一军事行动的南面,保卢斯将军指挥的倒霉的第6集团军也将向东进发;第二阶段,德军部队将包围并消灭部署在沃罗涅日西部的苏联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左)与他的助手海德里希在一起。红军;第三阶段,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将沿顿河向东南进发,围歼被第17军向东驱赶的苏联部署于罗斯托夫北面的部队。当苏联部署于顿河以西的部队被消灭后,德军在向斯大林格勒上游的伏尔加地区进军之前在顿河的最东部渡过该河,而斯大林格勒则与1941年6月时的莫斯科一样,并不是这次战役的目标。只有当伏尔加被攻克后德军才会展开1942年下一阶段的攻势,即在红军向苏联的石油工业区增援之前向高加索地区推进,消灭余下的苏军部队——这一攻势将由冯·包克陆军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来实施。

由于上一年蒙受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1942年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已经无法同时展开进攻,因此在南方集团军群执行“蓝色”计划向高加索进军时,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只能保持防御。截至1942年5月德军在东线一共补充了110万名士兵,但仍然缺编60万人。南方集团军群的步兵编制只有1941年6月时编制的50%,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则更糟,仅有从前编制的35%。只有南方集团军群装甲部队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的编制达到了1941年兵力的85%,但这是因为抽调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部分装甲兵力才达到的——可以说,南方集团军群作战能力的获得是以牺牲中央和北方两个集团军群为代价的。

希特勒的入侵计划是什么?击败苏联后,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

提到二战时期最疯狂的战争分子,很多人就会想到当时的德国最高统治者希特勒。他在二战时期提出了不少的入侵计划,比如黄色计划就是入侵法国;白色计划就是入侵波兰;绿色计划就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过最后并没有实施;威塞演习计划就是入侵丹麦和挪威;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入侵苏联。

在进攻苏联时,希特勒由于严重忽视了苏联的天气,最终陷入到不利的战争局势当中,苏军凭借这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占据主动,最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最后成功收复全部国土并顺利解放东欧多国,一直打到德国的首都柏林。迫使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希特勒本人则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 很多人都好奇,如果德国击败苏联后,下一个目的地是是那个国家?

这就要从而二战才开始说起,当时的世界强国只有七个,除了德国、日本、意大利之外,就只剩下美国、英国、苏联、法国这十个国家。由于在德国入侵苏联前,法国已经缴械投降了,所以后面就只剩下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由于美国处于北美大陆,离德国的距离非常远,英国相对来说比较近,所以希特勒击败苏联后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英国。

也有人认为希特勒击败苏联后,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国,但是这种可能性非常小。首先在轴心国瓜分世界的时候就有过规划,中国当时就一直在日本的攻击范围内,整个亚洲都是日本的侵略目标。如果希特勒在击败苏联后,直接进攻中国的话,很容易和当时正在侵略中国的日军发生冲突,不易于轴心国的发展,很容易造成内部矛盾。

也有人认为他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击败其他的欧洲国家,毕竟在1939年到1941年短短的3年时间里,德国就已经相继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还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有苏联一直是抵抗顽强的一个国家,只要击败了苏联,欧洲其他的国家必然失去了重要主心骨,打过去只能选择投降。一旦成功拿下苏联,整个欧洲就只剩下英国这个绊脚石。这时候逇德国只要拼尽全力进攻英国进行了,只要再拿下英国,整个欧洲都是德国的。那时候的德国就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依靠整个欧洲的资源去进行侵略,才真正拥有称霸全球的能力。

现实却没想象中那么美好,希特勒最后还是没带领德国走到这一步,在入侵苏联的时候高估了自己,最终断送了德国的最后一点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