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紫侠狼90后酷说老子,老子第一章的意思是什么??,以及紫侠狼90后酷说老子55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老子第一章的意思是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

现在那些名师道德经讲得好,推荐下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的《酷说老子》,解读的绝对透天彻地,以现代最新的科学和心理学知识解读古人学问,融会贯通,豁然开朗。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