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飞向蓝天的恐龙阅读理解答案,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段阅读理解答案。本段从哪三个方面写了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31.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练习题答案

1、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案: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科学家们提出“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这一假说的依据是(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3、选文中的“点睛之笔”指的是(C)

A、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的假说。

B、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C、科学家们在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件事。

4、你觉得选文中的哪个句子表达得十分形象?用“____”画出来,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句话把古生物学家们历时多年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把辽西的发现说成是“点睛之笔”,生动形象。

扩展资料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解读: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31.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答案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另外在口语中,恐龙指丑女。“恐龙”一词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一类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古动物,现已灭绝;(网络用语)当代相貌不好的女性。
定义与基本属性:
恐龙(英文:dinosaurs)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出现及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名称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恐龙复原图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
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
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梁龙和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的方法: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们通过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段阅读理解答案。本段从哪三个方面写了恐龙庞大的家族?

《飞向蓝天的恐龙》从恐龙的【种类】、【恐龙的演化过程】、【科学家的推测】三个方面介绍了恐龙的庞大家族。

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第二题答案

一、恐龙 凶猛 鸽子 描绘 轻盈 敏捷 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二、yì suì qī yǎn zhǎn dùn
  三、久远 繁殖 刹那 姿态万千 灵敏 兴高采裂
  五、(1)科学家发现了化石。 (2)恐龙变成了鸟儿。 (3)脑中浮现鸽子和孔雀。
  六、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用四足行走 身长几十米 数十吨 身材小巧 几公斤 凶猛异常 茹毛饮血 植物
  七、1、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第一次 2、科学家提出,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还可以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但长期找不到相关的化石来验证。这次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所以说是“点睛”之笔。
  八、1、mó biān chēnɡ yì kònɡ kōnɡ 2、(1)C (2)B
  九、1、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恐龙 蛇颈龙 翼龙

课内阅读飞向蓝天恐龙二课外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其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徐星写作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拟人: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描写。拟人的作用就是把事物人物化,使事物具有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问题怎么解答?

这一句话是在文章中的第一自然段,这起到了恐龙与鸟类的对比

请帮我修改一下题目谢谢

题目: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者是徐星写的,修改病句。

问题点:语序不当,前后矛盾,书名未添加书名号。

修改为:

一、《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者是徐星。

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作家徐星写的。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徐星写作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根据第六课飞向蓝天的恐龙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解答?

恐龙是怎么飞上天的?说的那种恐龙到底是什么恐龙?科学家说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到底是什么?回答:1、恐龙为了捕猎跳上树慢慢地学会了滑翔,再后来慢慢地就学会了飞行。2、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3、科学家是希望全面揭恐龙是怎么进化成鸟类的。
希望大家可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