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洛阳桥生蚝,蔡襄是怎样修建洛阳桥的??和泉州洛阳桥生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风与蓝天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谁首创了种养牡蛎于桥墩的方法,用牡蛎的硬壳来联结加固桥墩?

    中国桥梁不仅里程长,技术含量也非常高,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港珠澳大桥了。实际上中国的建桥技术和古代是一脉相承地,早在900多年前的宋朝,中国就已经建造了第一座跨海大桥,这座桥至今屹立不倒,据说是因为建造它是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动物。

    这座跨海大桥的名字叫作洛阳桥,很多人一听这个名字肯定是满脑子都是问号:洛阳在河南,而河南是个内陆身份,哪来的“跨海”大桥啊?实际上洛阳桥并不在洛阳,而是在福建泉州,而洛阳桥原名叫作万安桥。洛阳桥全长834米,为了修建这座大桥耗时6年之久,花费了1400万两白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钱全都不是政府出的,而是蔡襄和当地人们自愿捐献的,由此也能看出了宋朝时中国经济的发达。修建跨海大桥是非常困难,一方面福建沿海经常要遭受台湾的侵袭;另一方面海水对于桥体的侵蚀和破坏,要远大于河水或者湖水。采用以前的方法建造跨海大桥自然不行,这个时候中国人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为了减小海浪对桥墩的冲击,中国工匠们苦思冥想,他们发现了生活在海洋里一种动物——这就是牡蛎。现在大家都知道牡蛎是一种美味的海鲜,但是绝对想不到它还能用来加固地基!修建桥墩的时候,工匠在基石上养殖牡蛎,这样一来牡蛎就会分泌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建筑中利用生物特性,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工匠的智慧!有了这些牡蛎的加固,洛阳桥历经900多年风雨,经过多次台风和地震始终屹立不倒,堪称中国古代的建筑中的奇迹。

    洛阳桥凝结了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桥上的石碑雕刻出神入化,蔡襄作为书法大家为大桥题写了桥记,不仅文章精练,而且书法技艺高超,令人啧啧称奇。

能生吃的生蚝品种

关于生蚝确实有很多的品种,因为生蚝光是营养就非常的丰富,而且口感极佳,又有助于促进消化和吸收,生蚝的味道还很鲜美,关于生蚝的品种也是很多的,首先,比较常见的就是生蚝中的重量级生蚝,法国贝隆生蚝,生蚝在国内国外都包括有很多的类型,个头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生蚝品类有很多,营养也很丰富,一下介绍法国生蚝系列品类

食材食谱热量:313.5(大卡)

主料生蚝适量
方法/步骤
1、法国贝隆生蚝
全世界的生蚝分为铜蚝和石蚝两种。此蚝即为铜蚝,被誉为蚝中极品,属于重口味生蚝级别。超级生蚝吃货的深水体验区。如果你是新手,小编绝不建议你从贝隆开始。此蚝为扁型蚝,产自咸淡水交接的法国贝隆河口,因为具有独特的金属味气息,又被称为铜蚝。
2、法国吉拉多生蚝
(Gillardeau)此蚝被誉蚝中之后。它是法国生蚝的一个品牌,每一个出自法国吉拉多公司的正品生蚝,在蚝壳上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G】字印章。Gillardeau代表的是一个超过百年的生蚝养殖家族,更是极少数以养殖者名称命名的顶级生蚝。Gillardeau每一颗生蚝都经过59道繁复养殖手法,诺曼底和Marrennesd'Oleron的纯净海洋洗礼,历时至少4年以上的时光,才能上市。
3、法国金钻生蚝
LASPECIALEdeClaire(GoldenDiamond)金钻生蚝。养殖区域:法国普瓦图的夏朗德地区。这种生蚝是从Bluecatch生蚝中精选出来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壳小肉大以及独特细腻的口感。
4、法国水晶生蚝
LAFINEdeClaire(Crystal)水晶生蚝。养殖区域:法国普瓦图的夏朗德地区
5、法国黑钻生蚝
来自法国大西洋海岸地区。由于生蚝的起源各不相同,生蚝的口味也有变化。高品质的黑钻生蚝至少要在法国三个主要的生蚝生产区养殖过。温暖的水域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而寒冷的水域则减缓新陈代谢,使得生蚝肉质更加美味。黑钻生蚝相比其他生蚝更大的贝壳意味着它的蚝肉更大更丰满。吸收太阳和大海的精华,伴着一生的壮丽旅程,造就了法国生蚝的独特味道。
黑钻生蚝特点:口感非常甜,如奶油一般丝滑,肉质超厚,脆脆的很有弹性,但又非常柔软,回味悠长。
6、法国翡翠生蚝
翡翠蚝的特点在于它的颜色是绿色的!这种生蚝中的顶级蚝,都贴有"红色标签"。这是由法国农业部提供的一个标签,代表着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只有通过检验标准的生蚝才能获得这个标签。
7、法国白珍珠生蚝
WhitePearl白珍珠生蚝。养殖区域:法国普瓦图的夏朗德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生蚝只销售给某些特别的客户。直到今天,这种顶级生蚝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能培育。它们都拥有由法国农业部颁发的红色标签。

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为何历经千年仍然完好?古人是怎么做的?

我国桥梁建设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赵州桥、五亭桥、潮州广济桥等历史古桥远近闻名,此外,我国修建不久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更是一项超级工程,我国“世界第一桥梁大国”的称号确实名副其实,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我国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小伙伴们知道是哪座桥吗?快来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这座桥名为万安桥,如今叫做洛阳桥,是我国的四大古代名桥之一,主持修建这座桥的人是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这座桥从公元1053年开始修建,耗时六年,耗资一千四百万两银子,直到公元1059年才竣工,至今已有960年了,它位于洛阳江出海口之上,是古代由广东、福建通向京城的必经之路,是一处繁华之地,后来历代也有重修,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全长为834米,宽达7米,共计46座船头模样的桥墩,水下长堤长达2公里,宽20米左右,建筑桥梁所使用的材料全部是石块,并且造型别致美观,实用性也很强,可以减缓汹涌澎湃的洛阳江给桥身带来的冲击力,因此对桥梁稳固性的要求也很严格,古代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只能另想他法,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敬佩。

当时的建设者想到了牡蛎固桥法,牡蛎会黏在石头上,十分牢固,而且繁殖能力特别强,如果牡蛎覆盖了整个桥墩,不仅坚实,而且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于是,当地人民开始在桥墩上养牡蛎,这种纯天然的办法在当时确实创意性十足,这也是洛阳桥最大的特色,而且为了保护洛阳桥,当地政府规定:禁止破坏桥上的牡蛎。

它建设难度也很大,远远超过了其他三座古桥,可以与赵州桥相媲美,小伙伴们来过这里吗?

蔡襄是怎样修建洛阳桥的?

蔡襄,字君谟,他原籍本是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人,后来迁居莆田蔡垞村了。

他于1030年中进士,先后在宋代朝中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后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然后调任泉州太守的。

蔡襄任泉州太守期间,他为了解除洛阳江沿岸人民的渡江困难,决心建造一座大桥。然而,要在这深不见底、急流浪大的洛阳江上建造大桥,堪比登天还难。

1053年4月,蔡襄母舅卢锡带领许多人一道来协助他建桥。他们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捐工捐资。在蔡襄的主持下,人们集思广益,就地取材,开采沿江山上巨石用来修桥。

在建桥的过程中,由于海潮汹涌,导致建桥工程一度非常艰巨。于是,他们便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也就是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他们创造式地运用了“筏型基础”来建桥墩。

大桥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终于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他们在水底垒起了一座宽20多米,长约500多的水下长堤。长长的桥基就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了。

蔡襄心想,要铺设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谈何容易,要知道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

但是,这个问题没有难倒他们,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他们将巨石凿成长l0米左右,宽0.7米,净重约10多吨的巨石板,利用涨潮浮舟的功能,立石为梁。

于是,工匠们等到涨潮时,就将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大概有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桥墩全部利用巨大条石,它们被错落有致地垒砌成形。桥墩两端均做尖形来分水,墩面两层石条向左右挑出。为了增强桥面的承受力,桥面全部都用石条板铺好。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的方法,简直是一项创举。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就这样,经过6年8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1059年12月,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

太守蔡襄亲自主持竣工仪式,并书写“万安渡石桥”5个大字,也称之为“万安桥”。后来由于大桥在洛阳江之上,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洛阳桥”。

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