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我们所知道的生活影评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记得收藏」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我们所知道的生活电影豆瓣。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青眼因酒红」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高中学文学的少女,希望毕业后做一名幼师,她爱写东西也爱给小朋友讲故事。15岁的她在一个夜晚邂逅了蓝头发的女画家艾玛,阿黛尔不禁被其吸引,两个人发展出了一段同性之爱。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阿黛尔的生活影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篇1

  作为一部真正的、大尺度的同性电影,影片既走了法国文艺风,也真切地体现出了纪实风格。影片时长将近3小时却没有任何配乐,大部分片段都是特写镜头,两位女主角对视交谈,阿黛尔哭得满脸邋遢,艾玛温柔似水或愤怒发飙,这一切都是通过面部表情,一个个细节展示出来的,既真实又能打动人。

  影片情节并不是跌宕起伏、激情澎湃的,更多的是阿黛尔的日常生活,她有事嫌弃自己凌乱的头发,和几个好朋友谈论着男朋友,每天努力赶上去学校的末班车,以及与艾玛相识后,开始当幼教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听写,阿黛尔的生活都是真实的,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无两样。但影片到底是怎么吸引了我,让我义无反顾地看完了还觉得意犹未尽呢?

  首先应该是因为好奇吧,关于性取向的话题一向令人好奇。在这个异性恋占主导的社会,同性恋可能被视为异类,甚至有违伦理而不能被一个家庭、不能被大众接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法国,影片中同性爱情泛滥的浪漫国度,不同的取向仍然容易遭到攻击。但同时我们对于同性恋又充满了好奇,为什么会有同性恋,这种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这些人又是怎么确定自己的取向的等等,许多谜题一直萦绕在心头。大部分异性取向或者说表面上是异性取向的人,可能也想走进同性的世界,碰触他们、了解他们,可是有足够胆量付出行动的人却寥寥无几。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情节和主角的选择。个人觉得影片的故事性并不强,看着似乎顺其自然,但故事的发展并不是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的,情节的安排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恋爱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片段的组合,一直到最后阿黛尔放弃这段爱情,剧情如流水般进行,可能存在一些巧合但结局都不会被改变。

  影片的两个女主角都是大美女,并且都有着过硬的演技。阿黛尔给人的感觉是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15岁的学生,她不顾形象吃东西的样子、哭得鼻涕眼泪一把的样子、开始在女性身上品尝快乐的样子,很多时候她并不是美的,但确是让人心动的。不管是蓝头发温暖的艾玛、棕色头发对阿黛尔说“滚”的艾玛,还是那个专心画作、处事圆滑的艾玛,她身上的神秘气质都无法隐藏,她不仅美丽而且有志向。而这也是最终导致两人不能走在一起的原因,即使她们是最和谐的伴侣。

  影片将时间设定在青少年时期,阿黛尔对于感情还很懵懂,甚至还尝试着跟男孩子恋爱、接吻。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她的感情也无法受到控制,她遇到了艾玛,她知道她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而现实也证明了她们注定是要互相吸引的。当阿黛尔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把艾玛当做唯一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岌岌可危了,当爱情双方投入严重失衡的时候,爱情就会逐渐出现裂缝,到最后一碰就轰然坍塌。

  轰轰烈烈的爱情往往让人向往,但凄凄惨惨的结局也令人暗自神伤,如果已经不能改变,那就只能欣然接受。整个影片没有过分的感情渲染,不过当阿黛尔穿着蓝色连衣裙从镜头中慢慢消失的镜头,不免让人心生酸涩之感。唯一遗憾的就是影片里面将近20分钟的激情镜头,都被减掉了,观众不能一睹为快是其次,也造成了影片某些片段的不连贯。其实激情戏才是影片的最大看点啊!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篇2

  诗人的诗歌,是为了说所有这些还有成千上万其他东西,没必要懂。

  La vie dAdèle

  我喜欢阿黛尔的.故事这部电影。她还有其他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火热蓝色。要我说,这三个名字都很妙。

  首先,直白如阿黛尔的故事,把女主角的名字往标题上一摆,大大方方说这部电影就是她的故事了,直截了当就像电影本身一样,特别生活化,没有什么刻意处理的痕迹。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这是漫画原名,故事本身很粗糙,电影第二部分几乎是全新增添。但作者创造出的艾玛的极具魅力的人设,极大地为电影增色。同时blue在英文里还有色情这一层意思,也是切题。

  火热蓝色,这是三个名字中我最喜欢的,是当时戛纳电影节在映时的中文初译名。蓝色的头发丝融化在太阳金色灼眼的光芒里,太迷人了。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命名方法很有趣,通用名称里用了主角阿黛尔的名字,其他译名又突出了艾玛代表的蓝色,似乎暗示着这个两个角色对于这部电影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这两

美丽中国》 第一季观后感?

《美丽中国》 第一季观后感
这两天宅在家,看了BBC的6集纪录片Wild China,中文名叫《美丽中国》。用创作者的话说,这是反映“中国人民及野生动物与所住的非凡山水的互动关系”的纪录片。

中国是巨大的,中国也是美丽的。如何反映巨大中国的美丽,确实是一个难题。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西方人看东西的角度跟我们真是很不一样,我们总喜欢宏大叙事,而他们则喜欢从细微的东西入手。

云南的热带风光、贵州的卡斯特地貌、海南的红树林海滩、南中国海壮丽的珊瑚礁、新疆的戈壁沙漠、内蒙古逐渐变化的草原牧场、东北的平原与山脉,中原广袤的平原、南方的丘陵与坡地……漫步在中华大地上,壮丽的自然风光与纷繁复杂的物种令人震撼与感动。

可以说,纪录片展示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中国美的一面。摄影师们追求唯美,因为拍摄角度不同,所以平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事物也都具有了特异的美感,甚至让我产生了不真实的感觉。当片中出现蛇岛中的蝮蛇张口吞下一个大它蛇口两倍的鸟雀时,镜头慢慢地移动,我也开始感到毛骨悚然——太细致了。

感谢摄影师的敬业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很多非常稀有的镜头。有些画面,从放映角度看拍摄角度,取景应当是非常非常困难的,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别说拍那些野生动物的出没了。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耐心和坚守,是决不可能完成的。例如南方渔民潜海捕虾,连渔民都不敢说一次就能成功捕获,更别说拍摄了。

纪录片尽量避免采用激烈的言词来评论,而是很平静地很客观地叙述所拍到的一切。正因为如此,一时间让人产生深深地怀疑,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土地和我们所知道的生活吗?现实里我们的大环境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仅就片子里提到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一直都在靠人工受精支撑繁衍,朱鹮是仅剩的几只在设了保护区后保存下来的,麋鹿则根本就没有了是从英国重新移民回来的,中华白鱀豚和中华鲟由于江河的污染,想保护都难,因为它们不是划一小块保护区就可以保护起来的。

片子的最后结语既有隐忧也有期望,他们期待中国能用强有力政府权力来对待环境问题,因为毕竟这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美好壮丽的自然环境如何得以保存,可爱的动物如何与人类和谐相处,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有效协调,中国社会还得从哲学上来一次根本的反省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