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哲学家与爱,为什么哲学家和爱情的距离这么遥远?,以及哲学家与爱情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哲学家谈什么是爱

德国哲学家席勒对爱有深刻的见解。
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席勒首先谈到爱不是什么,分了五点:

爱一个人,自然会对Ta好,给Ta好吃好喝,处处想着对方。
但席勒认为这不是爱,至少给人恩惠不能等同于爱。

爱可以给对方恩惠,但并不能说给了恩惠就是爱,恩惠不等于爱,

比如作为父母,你不能对小孩说:爸爸妈妈有好吃的穿的都想着你,我们多爱你!

那什么才是爱呢?
席勒认为: 发展和提升对方的价值才算爱

关于这点,后面会专门谈。

这或许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
以自己为出发点,爱你就是要让我得到好处,得不到就翻脸。
这种行为是功利的,把爱当做了工具,当成交易。
比如以爱的名义迫使对方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欲望。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企图占有对方。
绝代双骄》中移花宫主对江枫就属于这种,自己得不到江枫的爱也不让别人得到,甚至不惜杀死对方。
与之相对的,黑蜘蛛对慕容九就是真爱。黑蜘蛛不求慕容九的回报,一心只望慕容九过得好,至于慕容九爱不爱自己不重要,甚至不渴求慕容九知道自己这个人的存在。

将爱当做欲望的满足,这样的人看到一朵漂亮的花朵,会毫不犹豫地摘下来,据为己有。
真正爱花的人会细心呵护它,浇灌它,让它魅力地绽放。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物质条件、学问和人品,但爱不会停留在这些价值上,会超越这些价值。
也就是说,刚开始我们可能会因为这些价值而产生好感,进而发展关系。
但如果仅仅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不能继续向上超越,那么还不能算作爱。
至于怎样才算向上超越,请看后面关于爱是什么的讨论。

两个人如果只是兴趣相投当然不算爱,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太多了。
而且一个人的兴趣会变,而爱是稳定的,甚至是永恒的,能超越生死的隔阂。

爱不是让对方变成跟自己希望的样子,而是相互尊重,保持各自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谈完了爱不是什么,接下来谈爱是什么。
分别从爱的对象和主体来阐述。

爱一个人,就要让Ta显示内在生命的价值,帮助其实现人生理想和生命的意义。
为Ta所做的一切都是以Ta为中心,展现和提升Ta的生命质量。

比如父母爱子女,就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让他实现生命的价值。
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血色浪漫》中秦岭得了知钟跃民要离开插队的陕北农村去当兵,并没有要求他留下来陪自己,而是鼓励他去追求不平凡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爱。

前面说了这么多,好像爱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当然不是这样的。
爱对自己,即爱的主体来说,可以摆脱自身形态的欲望,走出自我中心,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
爱能够使爱的主体和对象结合在一起,使两个人走向更完美的境界。

比如妻子爱画画和书法,每当看着她沉浸在书画的世界中,自己也能够体会到那种幸福。

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有类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没有类似的爱的次序表。
比如,你了解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Ta 认为人生中什么事是最重要的。
这种爱的次序表如果不能相互对应的话,到最后恐怕会是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离。

还有一点是双方能否共同成长。
总有一个人走得快点,如果另一个人走得太慢,或是干脆放弃前进,时间长了前面的那个人再也不会等了。

为什么哲学家和爱情的距离这么遥远

哲学一直就被那一代知识分子看作为是最伟大的学问,要做到真真正正的一位哲学家,需要的,是一颗浩瀚的心,那种能够敢将自己毕生时间都消耗在思考宇宙万物的精神,(举个例子,康德),而最需要的,我想应该就是不会被世俗诱惑的意志和平淡心。也许哲学家在年轻时期也曾经被爱恨情愁所困扰(克尔凯郭尔),但最终还是会被自身另一个理性的“自己”给说服,从而踏上寂寞的哲学之路。

当哲学家谈论爱。

整理出了几名哲学家对爱的看法,非常浪漫却富有逻辑和哲理,感兴趣的不妨一看。

我们把爱情定义为“事件”.

对“事件”的定义是:在一个秩序里,某件事发生, 并且此事件像蝴蝶效应一般改变了所在的秩序。这件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远远超越这个事件本身。举个例子:卡夫卡的诞生不可置否的受到了前辈们的影响,但这个影响之所以可以成立是因为卡夫卡诞生了。如果卡夫卡没有诞生,那些前辈的影响是不成立的,所以卡夫卡的诞生是那个最重要的节点。

现在让我们跳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爱

真正的爱在现在越来越少了。真正的爱是什么呢?是相遇。这就是为什么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中,我们说Fall in love。(坠入爱河)它的发生是完完全全的偶然概念,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但是它的出现改变了你在这个时间节点的之前和之后的生活。

比如:当有一天你在街头突然遇到一个人,你爱上了他(她),你心里会产生一个想法,原来我之前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今时今日与你相遇的一刻。这是爱的幻觉。也是爱的“事件”。它的出现是随机的,但影响是历史性和革命性的。

而爱在现在的社会是什么呢?是love without love(无爱的爱)love without fall(没有“坠入”那一刻体验的爱)或者可以说是安全的爱,无冒险的爱。我们越来越害怕真正的“事件”发生,我们害怕无法预料的相遇。这就像我们想要一个东西,但又不想承担其后果:我们不想要有卡路里的糖,有酒精的啤酒,诸如此类。

我们想要短暂安全的性爱却不想要坠入那一刻的体验。这样的观点其实和肤浅的消费型社会特别吻合。

所以说,事件是稀少的,相遇也是稀少的。

哲学家Badiou说过让我觉得浪漫的一句话:一个恋爱中的哲学家,他坚忍的智慧与精心演练过的对激情的不信任,都在她走进房间里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了。

所以说,事件是稀少的,相遇也是稀少的。

最后祝大家都可以找到真爱,体验真爱。

哲学家满腹经纶,为什么最后大多都是单身呢?


大哲学家选择独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观念、性格和生活使然。对人类而言,独身并非一件好事,当然也绝非坏事,但对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完了一生的孤独思想者来说,这样的选择是惟一的。柏拉图说:“美好的观念较美人尤为可爱。”这位居于起源地位的古希腊哲学家不仅从审美、政治、道德等层面建立起摧毁家庭和婚姻的理论,而且一直推行着他注定要失败的伟大计划。富于戏剧性的是,在一次热闹的婚席上,81岁的独身主义鼻祖在谈笑风生之际溘然长逝。




孤傲、忧郁和深刻的怀疑于哲学家是常见的,而这样的性格在婚姻世界里并不受欢迎。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一位怀疑一切、拒斥一切的哲学奇才。他悲观、易怒、难以接近,对自己苛求又用同样的准绳要求他人。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没有前途的,很自然,他不会接受更没有前途的爱情。




在性格上极端怪异的哲学家是叔本华,一个野兽般的天才。他前额宽阔,两眼间距宽到不能戴眼镜,满头卷发愤怒地披着;他似乎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尤其仇视女性。叔本华总在餐前摆出一枚金币,只要饭店里的客人不谈论女人,他就把金币投入济贫箱,但始终未能如愿。他说,一个理智的男人不可能做谈恋爱这样的蠢事,因为结婚意味着战争和要求。晚年时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声名大振,仰慕者络绎不绝,但他只与心爱的狗在一起,这条狗被取名为“世界灵魂”。



还有一些哲学家因为生活艰难和生命受到威胁而选择了独身。在极其短暂的生命中写下11部哲学著作的斯宾诺莎无力维持生计,靠磨透镜和朋友接济勉强度日;哥白尼、伏尔泰深受教会或当局迫害,其哲学生涯是在危险的环境中度过的,尽管有勇敢的女性相伴,但婚姻对他们而言仍是奢侈的。

为什么一些伟大的哲学家跟老婆的关系很不好?

首先是哲学家的思想与俗世格格不入再者哲学家并不是不向往爱情,而是他们的心灵太丰富,感情太强烈了,以至于在俗世中非常难找到可以与其相匹配的人,爱情其实也是哲学,哲学家也有爱情的,爱情不是婚姻,只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花或是没结果,但他们爱过。哲学家和爱情的距离并不遥远,无论尼采,康德,叔本华,还是黑格尔,说哲学家和爱情的距离遥远未免牵强了,情感本就是哲学的主题之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天才画家思特里克兰德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在我所认识的西方哲学家里,大部分人都在感情方面上交了白卷,如:克尔凯郭尔,WITTGENSTEIN,尼采,康德,叔本华,黑格。大家倒是评评理,难道哲学和单身就得挂钩吗,为什么都不能像马克思叔叔学习呢?:)假如哲学家自己本身经历就很悲伤,那么我们这些世俗的人怎么敢去受这些人思想上的影响,毕竟性格思想决定一生啊。

西方哲学对于爱情的观点

坦白说,大部分哲学家是轻视爱情的,但轻视不同于排斥,意思是说,他们一般不会把爱情摆在很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爱情和欲望相关,而许多哲学家是轻视欲望的。理性主义当然更是如此,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胡塞尔等人都没有婚姻,当然这些这是表象,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的世界观是空灵的、脱离欲望的。从根本上讲,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是这样。至于非理性主义者,却也轻视爱情,尼采就不用说了,叔本华更是视爱情为痛苦。如果有谁重视爱情,那个哲学家的思想一定是离日常生活很接近的,如休谟、费尔巴哈、罗素、弗洛姆。当然,这样讲还是太概括了,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还是必须要理解哲学家的思想的。推荐一本书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