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晓庄1930的心得体会,2017云南师范大学研究考试教育综合333有没有一道名词解释“晓庄师范”。?,以及晓庄师范学院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读书心得1

  近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读书心得2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

南京晓庄学院多少亩

南京晓庄学院占地1500多亩

南京晓庄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著名乡村教育家赵叔愚任第一院小学师范院院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任学校指导员及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1930年,由于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国民党政府宣布封闭晓庄学校,并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杀戮,学校被迫停办。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高度重视晓庄学学校的复建事宜,周总理亲自督办南京晓庄学校的复校。

2000年,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的历史沿革

1927年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创办,陶行知先生即以“教学做合一”指导学校实践。蔡元培先生赞之为“现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种”,并亲书“教学做合一”校训匾额,供师生观摩践行。同年10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学校董事长,并在校执教,且亲书“教学做合一”校训,著名乡村教育家赵叔愚任第一院 ( 小学师范院 ) 院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任学校指导员及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封闭了晓庄师范,许多学生遭到逮捕杀戮,陶行知也被通缉,逃亡海外。后来,南京的部分学生在陶行知鼓励下,晓庄小学学生自发组织“晓庄儿童自动学校”。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迫停办。
1938年,从欧洲归来的陶行知在香港发愿,要创办“晓庄学院”,将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大学教育中去。
1951年1月,经周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选址南京晓庄。
1952年、1958年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先后建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教学观念。
1991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与南京教育学院合并。
2000年3月,为进一步实施南京市“科教兴市”战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回国三愿”中创办“晓庄学院”的意愿。
2013年,教育部批准新增加了秘书学,商务英语,自动化,财务管理4个专业。

2017云南师范大学研究考试教育综合333有没有一道名词解释“晓庄师范”。

2017云南师范大学研究考试教育综合333有一道名词解释“晓庄师范”。
晓庄师范
【答案】晓庄师范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29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提出师范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
,提出“生活改造社会的精神”。在晓庄学校试验期间,他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要求乡村教师要能真正关心农民,为农民服务; 强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指出教育内容和治学方法与农村生活密切结合。1930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至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
部批准,由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
1、云南师范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包括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和教育心理学(约30分)。
2、333教育综合试题都是主观题,题型结构包括名词解释题(6小题共30分)、简答题(4小题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共80分)